- 心臟之王:心內直視手術先驅的真實故事
- (美)韋恩·米勒
- 1828字
- 2022-11-28 18:48:03
引言
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醫學故事,但其中很少有像心內直視手術的發明歷程這么有戲劇性,也很少有偉大的成功需要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我從開始寫《心臟之王》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那時我逐漸發現,數不清的病人,其中大部分是嬰兒和年幼的孩子,他們被外科醫生打開胸腔,醫生面對他們衰竭的心臟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死在手術臺上。作為一名父親,我理解父母將自家的小女孩或小男孩托付給外科醫生時的絕望心情,醫生除了冒險一搏,什么也承諾不了;但與此同時,對于晚期心臟病,幾乎任何方法又都值得一試。
我無法感同身受的是,當這么多孩子的生命一次次消逝在外科醫生的手中,是什么力量使他們鍥而不舍。實際上,的確有許多醫生中途退出,因為生命的代價過于高昂,情感的創傷過于巨大。但有些人堅持了下來,比如本書的主角,被許多人稱為“心內直視手術之父”的C.沃爾頓·李拉海(C.Walton Lillehei)。這些醫生見證了所有的流血和犧牲,卻仍然砥礪前行,直到取得最終的成功,而這些故事也才過去幾十年。
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今天,心臟手術幾乎和切除闌尾一樣稀松平常,僅在美國,每年就有近100萬例心內直視手術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此外還有超過2200例心臟移植手術。
盡管如此,心內直視手術毋庸置疑是偉大的醫學奇跡。
在準備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全程觀看了波士頓兒童醫院首席心臟外科醫生理查德·A.喬納斯(Richard A.Jonas)的一臺手術。病人是一個一周大的女嬰,因為患有先天性左心發育不全綜合征,她的左半邊心臟基本缺失。就在不久之前,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在幾小時或幾天內死去——但喬納斯救了她。手術結束后,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孩子的父母,他們等待了四小時,這樣令人焦灼的經歷是我永遠都不希望體驗的。她的父母喜極而泣,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醫院里上演,發生在無數年輕或年老的病人身上。
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故事——這種探索在一些人看來不可能有結果,甚至有人將其稱為謀殺。這段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也正好是宇航員駕駛第一艘火箭飛行器駛入太空的時代。
最優秀的心內直視手術先驅們與早期的宇航員有很多共同之處。這些年輕的醫生們帶著雄心壯志從戰場上歸來,不論在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涯中,打破陳規才是他們的信仰。他們不畏死亡、勇敢過人,他們是荒蠻之地的探險者,在這些空氣稀薄、人跡罕至的地方,冒險的精神和氧氣一樣必不可少。
這些早期的心內直視手術先驅們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群體:大概也就三四十位醫生,共同開創了一門新興學科。然而,即便在這個精英群體里,沃爾特·李拉海[1](這是一個挪威名字,讀作Lilla-High)也格外出眾。
他是戰爭的幸存者,得過致命的淋巴癌,他的導師親手幫他切除了癌變的組織,這場手術還差點要了他的命。經歷過這一切,李拉海似乎不再知道恐懼為何物。當然,他本身就極其自信,而且也的確稱得上是天才,同時也時常被一股他自己都無法言說的動力所驅使。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李拉海治死的病人比他的任何同行都要多。但他并沒有停步,也許是因為他對死亡有著不同尋常的見解。即使做了癌癥手術保住了性命,李拉海仍然生活在死亡的判決之中:他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5%。
李拉海并沒有因為自己的遭遇變得憤世嫉俗,相反,他是一位極富同情心的外科醫生。我采訪過的每個人都對他對待病人的態度大為稱贊。他那些年輕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都很崇拜他。
盡管如此,李拉海也稱不上圣人;他是一個英俊的男人,有著目光銳利的藍眼睛,他一生都徹底踐行著自己的座右銘:“努力工作,盡情玩樂!”而最終,這也給他自己、他的事業和他摯愛的妻子帶來了可怕的后果。
我最開始對心內直視手術產生興趣是在寫《人類雙手的杰作》(The Work of Human Hands)這本書的時候。當時我在波士頓兒童醫院搜集素材,在那里遇到了沃爾特·李拉海的兒子克雷格·李拉海(Craig Lillehei)。克雷格是一位優秀的外科醫生,他為人謙遜,很少提及自己的父親。因此,盡管我知道沃爾頓·李拉海在心臟外科手術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直到1992年6月他來哈佛醫學院演講,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如此重量級的人物。我懷著激動和驚訝的心情聽完了整個講座,然后去了圖書館。
在圖書館里,我查到了一些關于心臟外科史的學術書籍,都是醫生用枯燥的專業語言寫的,也有少數幾本記者寫的書,但沒有一本(至少我沒發現)觸及到學科成就之外的內容,寫一寫這些病例背后絕望的病人、他們的家屬和勇敢的醫生的故事,而這些恰恰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
現在,我將這本《心臟之王》呈現給您,它既是一段歷史,也是一部醫學大劇。
G.韋恩·米勒
帕斯科格,羅得島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