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人生:卓仁禧傳
- 王艷明
- 758字
- 2022-11-23 14:28:14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以下簡稱“采集工程”)是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于2010年正式啟動,中國科協牽頭,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文化部、國資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1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搶救性工程,旨在通過實物采集、口述訪談、錄音錄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各方面的資料保存下來,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宣傳優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原始素材。
采集工程是一項開創性工作。為確保采集工作規范科學,啟動之初即成立了由中國科協主要領導任組長、12個部委分管領導任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采集工程的宏觀指導和重要政策措施制定,同時成立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負責采集原則確定、采集名單審定和學術咨詢,委托科學史學者承擔學術指導與組織工作,建立專門的館藏基地確保采集資料的永久性收藏和提供使用,并研究制定了《采集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規范》等一系列基礎文件,作為采集人員的工作指南。截至2021年8月,采集工程已啟動592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項目,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32922件、數字化資料318092件、視頻資料443783分鐘、音頻資料527093分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采集工程的成果目前主要有三種體現形式,一是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提供學術研究和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家之用;二是編輯制作科學家專題資料片系列,以視頻形式播出;三是研究撰寫客觀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經歷的研究報告,以學術傳記的形式,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出版。隨著采集工程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將有更多形式的采集成果問世,為社會公眾了解老科學家的感人事跡,探索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歷程提供客觀翔實的史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