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培養孩子的高情商(5)
書名: 培養高情商高智商高財商的孩子(教子書坊)作者名: 宋天天本章字數: 5549字更新時間: 2014-11-15 10:56:45
對于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么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了,這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則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愛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質,它是人性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
愛心的產生,是基于個體的社會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在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漸形成的習慣性心理傾向。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對別人的情感有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時候該讓他獨處。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那么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于父母的引導和培養。
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1.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愛心,父母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做。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并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里,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么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游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2.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關心自己,只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孩子養成這種習慣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面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面,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
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沖突時表現為沖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并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因此,只要孩子愿意養小動物,父母應盡可能允許他去養。在家中養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也會培養孩子的愛心。
3.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苦頭,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自己面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自己情緒不穩定,有許多不快樂的事,但父母總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穩。父母總是極力避免孩子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樣只會使孩子越來越缺乏愛心。父母要學會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有位職業媽媽,每天要叫兒子起床,然后趕著去上班。有一天,剛上小學的兒子又懶床了。媽媽生氣地對兒子說:“我也想象你一樣睡懶覺,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卻沒辦法,我得去上班掙錢,你們學校馬上要付學費了。你知道嗎?”沒想到,這次兒子乖乖地起床了。從此,兒子總是會自己主動起床。
由此可見,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隱藏生活的艱難,而是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從小就學著與父母一起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
4.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導孩子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當孩子遇到不被別人關愛的情況時,孩子的內心往往就會感到失落。更重要的,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生一個不良的判斷,認為關愛別人得不到回報。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5.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許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根本不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情。
“三八”節到了,幼兒園的阿姨讓孩子們想辦法給母親過節。孩子們決定給母親送上一杯濃濃的、甜甜的糖水,讓媽媽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阿姨找到孩子們了解情況。
一個孩子說:“那天,我早早就等著媽媽下班,一聽到她下班的腳步聲,我就跑上前去,給她遞上濃濃的、甜甜的糖水。媽媽一飲而盡,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還親了我一口!”
另一個孩子說:“我可沒有你那么幸運。我跟你一樣,早早作好了準備,媽媽見到我,卻說:‘這是干嗎?你少來這套,得幾個100分比什么不好?’”
第三個孩子說:“我媽媽的臉,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來的。她說:‘傻丫頭!你到底擱了多少糖啊?’”
這三位媽媽中只有第一位媽媽懂得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愛。其他兩位媽媽都忘記了應該向孩子索取一些愛,培養孩子的愛心。這可能讓孩子們誤認為,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只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孩子去愛他人,同時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會更有愛心。
§§§第15節培養孩子的感恩情懷
父母箴言
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當別人為你做了某些事情后,你應該表示感謝;當別人給予你關心、安慰、祝賀、指導以及饋贈時,你應該表示感謝;別人為你做事而未成功,但那份情意也值得你感謝……告訴孩子,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在一個家庭里,孩子對父親、母親,或對其他親人的付出往往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很少說出自己心中的感謝。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關鍵性原因是,很多孩子的腦子被某種錯誤的意識占據了。他們把別人的辛苦、幫助和付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沒有必要表示感謝或肯定。
感恩的心態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質的建立,加強溝通,增進感情的積累。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往往在長大以后也難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好感和支持。如果孩子認為他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不用感恩,那么在無意間就會帶來副作用。
比如,有這樣一件小事情。
有個婦女抱著一個小孩坐公交車,當時沒有人讓座。這時,售票員說:“小朋友,請到這邊來,這邊的叔叔想給你讓座。”那個青年聽了這話,馬上站起來讓了座,沒想到那位婦女徑直走過去一屁股坐下,對這個青年看都沒看一眼。這個青年的臉上立時就掛不住了,心想,好心讓個座,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心里很是不快。這時售票員逗小孩說:“小朋友,剛才叔叔給你讓座,快感謝叔叔。”小孩馬上說:“謝謝叔叔。”那婦女也明白過來,忙不迭地說“謝謝。”青年人聽到“謝謝”,心里很高興,還不時逗小孩開心。
盡管這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給孩子的影響卻非常重大。如果像那位婦女開始那樣,孩子會認為別人這么做是應當的,他就應該坦然的接受。試想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后怎么樣呢?但是經過正確的教育,孩子知道感謝他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哪怕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孩子也從中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所帶來的溫暖和快樂。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訓。我們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于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不會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歡迎的。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有一種感恩情懷,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歡迎、人人喜愛的孩子。
1.讓孩子理解父母
很多父母習慣把自己的辛苦隱藏起來,呈現給孩子的總是生活中最高興、最舒適的一面,以為這是對孩子最無私的愛。事實上,他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們將看不到生活的真實面目,從而對幸福,對父母,對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從小就培養孩子理解父母的習慣。
2.教孩子感謝父母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只知道無限地為孩子付出,卻從來不知道應該教孩子感謝父母,對父母有所回報。這樣的孩子往往是自私的。只有懂得感謝父母、回報父母的孩子才能夠感謝其他人、回報社會。
許多孩子不懂回報父母,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來回報。在這方面,父母需要訓練孩子的感恩、回報意識。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應拿什么來報效父母所付出的無數艱辛呢?
一位父親在看到兒子吃巧克力的時候,要求兒子分一點給他吃。兒子先是不同意,這位父親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兒子還是不愿意。這位父親就假裝生氣。看到父親生氣了,兒子只好分了一半給父親。
事后,這位父親是這樣解釋的:“我并不是真的想吃兒子的巧克力,我只是想讓兒子從小就學會感謝父母、回報父母。”
3.教孩子感謝師長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說:“我尊重亞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為,如果說我的生命屬于父親,那么賦予生命價值的所有一切都屬于亞里士多德。”
老師是給予我們知識的人,是給予我們打開知識寶庫鑰匙的人。許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感謝老師。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謝師長,要從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師,不給老師添麻煩,為老師擦黑板,給老師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回報老師的教導。
4.教孩子感謝朋友
一個人的一生必然會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幫助自己解決許多人生當中的困難和麻煩。一個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與朋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有一家商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公司周年日致辭說:“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關心我,陪我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朋友和同事;感謝生命中一切使我成長的人。當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停滯不前時,是他們提醒我要居安思危,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借此機會向他們表示我真摯的謝意。”
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對待、幫助他人,不要有圖回報的心理。但是,對于他人的幫助,卻應懷有回報的愿望,做一個感謝他人、知恩圖報的人。
5.教孩子感謝生活
美國猶太教哲學家赫舍爾說:“世界是這樣的,面對著它,人意識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這樣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時,必須做出回答,同時也必須承擔責任。”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個人只有懷著感恩的心態,才會忽視生活的苦難,時刻看到生活的美好。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謝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難、遭到不幸的時候,仍然要感謝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個生活的主人。
§§§第16節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父母箴言
和別人分享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孩子們都擁有很強的占有觀念,因此,父母就需要用一些方法來糾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和人分享的意義和其中的樂趣。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千萬不可以粗暴行事。
在我們的周圍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習慣于過度溺愛孩子,從而導致孩子成為家庭里的主導者。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卻是心中沒有他人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如果父母愛孩子的話,這樣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去改變的,是值得父母焦慮的。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把自己的私愛和溺愛一股腦全部倒給了孩子,于是就讓如今的孩子們產生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然而,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去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去愛,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去溺愛孩子,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曾經有一位教育家總結“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系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所以,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要都會孩子學會去愛別人,去與他人分享。
克魯斯在院子玩自己的棒球,正玩得高興的時候,他看見鄰居的小女孩琳達騎著一輛小三輪車,車子十分漂亮可愛,克魯斯不禁扔下自己手中的玩具,沖向琳達的車子。
“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不行,這是我的。”
“我要玩。”
“不行,這是我的。”
“可是我想玩。”
克魯斯見和琳達說不通,于是就開始動手搶起來。這個時候,一直沒有開口的琳達的媽媽說話了:“琳達,你已經騎了一會兒車子,不想玩一下其他的東西嗎?也許克魯斯愿意讓你玩他的玩具,你看多討人喜歡的球棒啊!”
一直在搖頭的琳達突然停下來了,看了一眼克魯斯的玩具,猶豫地望著克魯斯。
“當然可以,當然可以。”克魯斯忙不迭地點著頭,這時他一心想著踏上琳達的車,忘掉了其他。
與別人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并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孩子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呢?
1.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當孩子還只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東西。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后,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分享他的零食;在飯桌上,可以讓孩子學著給父母夾菜;當家里來了客人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給客人讓座,讓客人品嘗家里的好東西。這樣,讓孩子先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中品嘗分享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