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眼里,媽媽(趙敏霞)有點像姥姥(溫之韻),但又有某些方面和姥姥不同,如果要說個比例的話,像占七分不像占三分。之所以說媽媽和姥姥很像,除了客觀如此之外,可能是我從小就喜歡跟著姥姥,對于姥姥和媽媽的處事習慣都接觸的比較多而形成的一種主觀感受吧。
媽媽(趙敏霞)在家排行老三,上面一個姐姐、一個哥哥,下面一個妹妹。媽媽從小身體就不是太好,干不了太重的體力活,所以出嫁之前,除了上學之外,就是幫著姥姥(溫之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照看妹妹,很少做重體力活。不過,媽媽上學的時候,成績倒是很好,在班里都是數一數二的,但說來也是造化弄人,媽媽高考之前莫名生了場病,連續發燒一個月,當時只能休學,錯過了參加高考的機會,沒能考大學。到了第二年,媽媽復讀參加高考,成績并不理想,打那以后,媽媽的心氣就沒有了,便高中畢業后一直待在家里,直到嫁給我爸爸舒誠。
說到媽媽和爸爸的婚姻,也算是“包辦婚姻”的一種,因為媽媽在結婚之前都沒有見過爸爸本人,姥爺姥姥直接做主就把媽媽嫁給爸爸了。對于這事,媽媽偶爾開玩笑時還會提起,提起自己當時是多么的委屈和無奈,但對于這段“包辦婚姻”,媽媽還是滿意的。
媽媽和爸爸成親后,每天也要開始為了一家老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爸爸每天出去干活,所以家里的生計就都交給了媽媽去打理。雖然爸爸也會抽時間干些地里的活,爺爺奶奶也會幫著媽媽打理莊稼,但是媽媽的性子很是要強,基本扛起了家里生計的“半壁江山”,慢慢地,她自己也接受了家庭主婦的這個身份。之后,我出生了,媽媽身上的擔子又增加了許多的重量,媽媽曾經和我抱怨說,小時候的我可是沒有少讓她吃苦,現在的腰病都是我給她累下的。
勞累之外,媽媽也會給自己找些樂子——打麻將,至于媽媽什么時候學會的打麻將我不太清楚,只記得從我記事開始,我就跟著媽媽混跡在鄰居家的麻將桌旁邊,有時候放學家里的門還鎖著,只要到附近幾家鄰居轉一圈準能找到媽媽。但說來也怪,媽媽雖然不像爸爸那樣突然就不打撲克了,但自我上大學之后,便很少見媽媽再去打麻將了,至于原因,我猜想,或許是因為世事變遷,媽媽沒有了打麻將的心情,也沒有了能夠一起打麻將的人了。
其實除了上面提到的愛好沒有了,媽媽上年紀(五十歲)之后還有很多其他的變化,例如年輕時的媽媽很愛讀書,也愛學習新的事物,但是我發現媽媽現在對于新生事物越來越排斥,依舊保持著她自己認為的所謂正確標準。再如雖然辦事依然雷厲風行,但是其中卻多了些許猶豫不決,總會想著讓我爸爸去做最后的決定。總之,媽媽在上年紀之后的顧慮越來越多、想法越來越少,或許媽媽本來就是如此,只是我這個旁觀者的態度出現了變化。
雖然我眼里的媽媽有了許多變化,但不得不承認,媽媽做飯的味道和她的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首先是媽媽做飯的味道,依舊很香,或許是我從小就對吃食不挑剔,但不得不承認媽媽的廚藝還是可以的。再有就是媽媽的身材至今保持的都不錯,雖然媽媽一直都說自己“胖了”,但我的印象中,她的身材一直維持得很好,雖然算不上“黃金比例”,但說比例協調是恰恰有余的。當然,最后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媽媽對自己的愛也是沒有變的。
有時我也在想,命運就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如果媽媽考上了大學,可能她和爸爸就不會在一起,當然也就不會有我的存在,沒了我的存在,這里的故事自然也就沒了記錄的人。所以,在感謝命運的同時,我也更想去感謝這個真實存在的“自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