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做始皇
- 明末:你說誰是反賊?
- 內心戲賊多
- 2305字
- 2022-12-18 00:02:00
“天下為公……”
眾人又是一陣思索。
范則覺得這個會越開越長,不過是取個名字而已,沒什么重要意義。
不如趕緊選個名字結束算了,實在不行,叫“好人軍”也不是不可以。
沒想到這次大伙倒是逐漸統一了意見。
“好啊,天下為公,我贊成。”
茅元儀首先表態。
宋應星想了想,也附議道:“這的確與我等所求,不謀而合,我覺得這個名字可以。”
其他人雖然說不出什么,但是也都覺得不錯。
只有孫向魁,苦著臉思忖了半天,說道:“天下為公,本為傳賢不傳子之意,是否,略有不妥?”
范則見大家好不容易快要統一意見了,結果孫向魁又出來整事,趕緊開口勸說。
“老孫,我本來也沒指望傳給我兒子,再說我還沒有兒子呢,你就別瞎合計了。咱們統計一下,同意天下為公的,舉手!”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紛紛舉手,表示贊同。
孫向魁也沒辦法了,只能無奈接受。
但是叫“天下為公軍”,實在有些太長,大伙又想討論一下。
范則一拍大腿:“別想了,就叫天公軍,這事就這么定了。”
人家盧象升有“天雄軍”,咱們天公軍,也不落下風。
雄的就是公的,一回事!
就這樣,在范則的拍板下,原茂山鎮不明勢力集團,正式更名。
“天公軍”,誕生!
最后還是由學問最高,手藝最好的孫向魁,親自手書了三個大字,等以后有時間,做成牌匾,掛在聚義廳里。
啊呸,掛在議事廳里。
只是吧……
不知道為什么,在這個時刻,大家都好像集體失憶了一般。
他們只想道“天公軍”代表了“天下為公”,卻忘記了曾經也有一個人,自稱“天公將軍”。
那個人,可是華夏歷史上,名列前茅的大反賊!
……
之后,范則又給義軍定了名稱。
這次范則學精了,不再讓大伙共同商議,玩起了獨裁。
二百四十名義軍,被定名為“義字營”,同時設立新的“忠字營”和“勇字營”,只是暫時空置,等日后再進行補進。
這些名字,主要是為了照顧同伴們的習慣,所以聽起來有些老氣。
要是依著范則,少不得來個“龍組”、“狼牙”什么的……
至于鐵匠坊,織造坊,養殖場,狩獵隊,漁獵隊這些,還沒有必要改名字,怎么方便就怎么叫了。
倒是那一百多人的朝鮮勞工隊,范則給他們起了個新名字,叫“卷字營”。
這是純屬惡趣味,反正別人也聽不懂。
之所以把勞工們也編成“營”,范則是做了打算的。
不過這個打算,現在還不能讓勞工們知道,所以卷字營的名號,也就沒有正式通知下去。
處理完這些,范則給伙伴們安排了工作。
邢遠隨便干啥,范則也管不住他,只要他高興就好。
憐容繼續管理織造坊,并且在老村長夫婦的協助下,兼管了養殖場。
念義回去帶義字營,負責操練事宜以及周邊防衛。
在此之前,先挑選四名會說大明官話的義字營戰士,委托孫向魁進行培訓,然后在孫向魁的陪同下,前往登州,駐扎在那里。
等孫向魁幫他們解決了居留問題后,設法聯系一些購買硝石的渠道。
然后再利用孫向魁的人脈,從登州定期送一些大明的情報和邸報回來。
到時再找兩名戰士,駐扎在釜山。
這樣,從登州到釜山的通道,就算是打通了。
等這些都辦完了,孫向魁還是得返回朝鮮的,很多事離了他還真辦不了。
輪到宋應星和茅元儀的安排時,范則有點遲疑了。
因為范則對于這二位先生的定位,是種子,而不是工具。
只靠他們兩個干活,恐怕干到死,也搞不出基礎工業。
所以想要發展,范則需要先將自己知道的知識,與他們的知識相互融合,然后再經由他們,教授給更多的人。
在起步期,可能要以教授成人為主,因為需要即戰力。
等到中后期的時候,就會轉變成以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為主,為未來的科學發展,積蓄力量。
不過眼下時間緊,任務急,只能先熬一下這兩位種子,吃飽了飯,才能去耕種。
好在這兩位老先生的身體狀態不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壽命應該都挺長的。
只要管住茅元儀,少給他喝點酒就行。
范則將宋應星和林老爹安排到一起,開始用天工開物中的方法,建設洪爐,也就是大型熔爐,可以直接煉化鐵水的那種。
按照宋應星所說,這種洪爐,一次可煉鐵礦兩千斤。
范則讓宋應星跟林老爹和礦工們,交流一下選礦經驗,盡量提高效率。
另外考慮到建造洪爐,也有一些殘次的概率,為了不影響生產,范則大手一揮,要建二十個。
宋應星讓他趕緊打住,告訴他有四個爐子就足夠了,多了純屬浪費。
行吧,正經專家的話,還是要聽的。
接下來,范則還得當一回秦始皇。
如果不先統一度量衡,以后做什么都費勁。
因為范則是個現代人,最熟悉的,自然是從小用到大的公制單位。
那么,該怎么復原這些單位呢?
范則考慮了一下,決定先從長度單位下手。
他在后世的時候,每年都堅持體檢。
從二十二歲以后,他的身高就十分穩定,基本保持在一米八三到一米八三點二之間。
雖然在民間諺語里,也有“二十五,鼓一鼓”的說法,但范則不考慮那么多了,就按一米八三來。
為了更準確一些,他沒有在起床時量,而是等到臨近中午時,讓人用木制卡尺,記錄了他的身高。
然后再用現有的尺子,算好比例劃出刻度,得到標準的一米尺。
雖然這跟后世的長度單位,肯定存在一些誤差,但總體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而且也沒有必要十分精準。
因為比起精準,更重要的是統一。
長度完事了,該到重量單位了。
現在有了標準的長度單位,他便找來了陶匠,做出了邊長三十厘米的方形陶制盛具,燒制后再精修尺寸和找平。
之所以做得這么大,主要是為了降低誤差。
而且陶器不比瓷器,有著較高的吸水率,所以在尺寸正確后,還要在內部涂蠟,然后放到范則精心制作的天平上,兩邊等重后,向盛具中蓄滿水。
現在,只要用形狀規則一些的石塊,讓天平完全平衡,就得到了接近二十七公斤的重量。
之后的事情從原理上來說,已經很簡單了,只是比較的過程復雜了些。
最后得出一公斤的標準重量,由資深的鐵匠打造鐵塊,經過反復修剪和打磨后,終于制成了標準法碼。
范則看著手里的鐵法碼,不禁為自己的機智感到高興。
林老爹看著范則手里,那個自己苦哈哈地敲打了無數次的法碼……
想罵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