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奮斗
- 明末:你說誰是反賊?
- 內心戲賊多
- 2652字
- 2022-12-06 08:00:00
念直在得知自己不能跟著去大明的消息以后,有點沮喪。
等范則告訴他,留守更光榮的時候,他又很振奮。
看,這就是為什么要帶走念義,留下念直。
人如其名。
念義重義,但對范則是一個人的義,對僧兵是上百個義,他會權衡。
念直嘛……
直就完事了,讓干啥,就干啥。
當然,帶走念義,主要考慮到念義是僧兵們的主心骨。
他不在,念直和其他僧眾,是不太愿意自作主張的。
范則和念義又一塊叮囑他,不管朝鮮官府那邊出什么花招,都不接,一切等他們回來再說。
念直拍著胸脯打保票,誓死保衛(wèi)茂山全境。
范則很滿意,但告訴念直也不用那么誓死。
如果官府派大軍來打,明知守不住,就撤退,往韃子方向走,先打一陣子游擊。
至于村子里的百姓嘛,就不用帶走了。
并不是范則沒有劉玄德的仁愛,而是朝鮮官府歷來也沒有屠殺平民的習慣。
村民們最多是重操舊業(yè),接著替地主種地,苦是苦了點,命還是能保住的。
因為比起帶著村民一起逃往韃子老家來講,留下種地顯然更安全一些。
當然,這是下下之舉。
按照范則的估計,鏡城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應該都不會打茂山的主意。
他們甚至連看都懶得往這邊看一眼,生怕看錯了哪一眼,又得賠上不少東西。
念義倒是活動了一下心眼。
“先生,不如咱們臨行前,再去鏡城敲上一筆,否則他們安逸太久,或許會覺得咱們不像女真韃子。”
范則笑道:“其實你就是想敲詐吧,還編什么理由,說得那么好聽。”
念義有點不好意思:“咱們這一走,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多給營中留點糧食物資,不是也挺好的嗎?”
范則略作沉吟,搖了搖頭。
“念義啊,我知道咱們敲得越狠,越像韃子。可是我也只是索要了咱們必須的物資,沒有獅子大開口,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念義有點糊涂,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
范則苦笑一聲:“你覺得咱們敲來的東西,官府是從哪兒弄的?”
“這……啊!”
念義恍然大悟。
一直以來,念義都把官府當作對立面,自然是怎么折磨他們,都不覺得過分。
但這邊折磨官府,官府吃了虧,就會從百姓身上找回。
最后受苦的,還是百姓。
念義情緒一下就低落起來,為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感到有些慚愧。
范則拍拍他的肩:“你也別自責,也別怨恨我,因為我明明早就知道這些,還去敲詐了官府。”
念義趕緊擺手:“念義不敢,先生也是為了我等僧眾,才會如此行事,念義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感激,絕不會怨恨,只是……”
“只是我們終歸是做了讓百姓受苦的事,對不對?”
范則微笑道。
念義也點點頭,這件事很亂,讓他有些糾結。
“別擔心,我回大明,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范則背著手,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等我們歸來之日,就是改變一切之時。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讓茂山一地百姓安居。”
“我們還要讓鏡城,咸鏡道,朝鮮,遼東,大明的百姓,都能安居樂業(yè)。”
念義聽到這些,眼睛都瞪大了,他沒想到范則的格局,居然這么大。
這就吃驚了?
范則繼續(xù)說道:“不止如此,我們還要從歐羅巴強盜的手中,解放東南亞人民,解放美洲的印地安人,解放非洲的尼……”
臥槽,差點說禿嚕嘴了。
“總之,我們要讓這世上無數(shù)受壓迫的人們,像你我一樣的人,都能真正的活著,為自己而活!”
“念義,你愿意為了這樣的世界,去奮斗嗎?”
念義呆了。
范則后半段的話,他是一句都沒聽懂。
但是真的,真的……
真的好厲害啊!
“先生放心,念義愿以七尺之軀,助先生達成愿望,去,去奮斗!唯死而已,絕無憾言!”
范則尷尬了一下,場面整得有點大了。
再說你一米六五的小個頭,哪有七尺。
“那倒也不用,咱們死了,誰去奮斗?”
范則拉著念義,又坐了回來。
“我回大明,就是為了保證我們既能實現(xiàn)目的,又能活著。”
念義:“嗯!”
范則有點后悔,腦子洗得有點過頭,都掉色了。
估計現(xiàn)在讓念義出去跑個五公里,他都不帶問為什么的。
范則又花了點時間,總算把念義亢奮的勁頭給平息了。
等念義離開后,孫向魁陰惻惻地過來,一臉壞笑。
“小范啊,你可忒不是東西了,把那高麗小子熊得是一愣一愣的。”
范則也笑了,笑完又沉默了。
奮斗,嗎?
哎呀,不對啊,孫向魁啥時候過來偷聽的?
太久沒見他發(fā)動技能,差點忘了他的順風耳絕學了。
“老孫,你能聽見鏡城的都護府里,那些官都在說些什么事嗎?”
老孫皺眉:“凈扯淡,我要有那本事,早當上錦衣衛(wèi)指揮使了,還用在國子監(jiān)里混日子?”
范則嘆了口氣。
別人聽不到,他卻能聽到。
聽得很清楚。
在鏡城都護府里,官員們說的事情,跟大明官員、滿清官員、甚至世界上每個角落的官員所說的,都是一件事。
吃人。
與孫向魁分開后,范則又找了林老爹。
此時,鐵匠團隊已經把茂山所需要的工具、農具等,都打造得差不多了。
咱們茂山有個好傳統(tǒng),就是不能吃閑飯。
所以范則又給他們派了個新活。
打造兵刃和甲片。
兵刃方面,因為義軍現(xiàn)在使用的,大多是朝鮮刀。
這種刀,跟日本刀一樣,都是始于唐刀的刀形。
只不過日本刀在后來的發(fā)展上,慢慢變得弧度更大。
而朝鮮刀,則依舊保持了直刀的樣式。
但是刀這東西,可能只適用于打架斗毆。
真正到了與韃子對陣的戰(zhàn)場上,用處不大。
而且守城時,因為長度問題,也很難發(fā)揮作用。
所以范則讓鐵匠團打造的,是鉤鐮槍。
歷史上,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很多國家,也有鉤鐮結構的長兵器。
比如日本的十文字槍,英國和意大利的長柄矛槍等等。
這種兵器除了可以用槍頭刺擊敵人外,還可以用倒鉤攻擊,并且能防止槍頭刺入過深。
尤其在守城時,利用長度和倒鉤的寬度,可以在城墻上擁有比普通長槍更大的防守范圍。
如果茂山意外失守,在逃入韃子的地盤時,這種鉤鐮也可以在對陣騎兵時,通過鉤掃馬腿,消減對方的騎兵優(yōu)勢。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
范則又沒打過仗,他也是猜的。
不過林老爹倒是覺得挺好,還迅速打造了幾個槍頭,裝好了槍桿,立即找人試了試。
試驗的目標人物,就是邢遠。
三個在鐵匠團工作的義軍,手持長兵,圍住了邢遠。
邢遠雖然靈巧,武藝也高,但在這將近三米的鉤鐮面前,卻很難施展。
好在槍頭沒有開刃。
邢遠摸著手臂上被鉤鐮打出的淤青,悻悻道:“有能耐咱們比刀劍啊,空手也行,別拿這老長的玩意比劃,跟死韃子似的。”
范則竊笑,看來邢遠對當時被韃子圍攻的事,怨念很深啊。
不過這槍有用就行。
范則叫鐵匠們做二百個槍頭,由木匠們做槍桿,做好了交給義軍們,讓念直負責琢磨使用技法,然后讓義軍操練起來。
等這些槍頭做完,鐵匠們還要繼續(xù)加工甲葉,用來制作棉甲。
并不是因為棉甲防御有多高,而是考慮到制作成本和對火器的防御。
這種內部是皮革,中間襯有鐵制甲葉,外面包裹棉花和棉布的布面甲,重量比全鐵甲輕,而且不用量身定做,生產快,修復也容易,在現(xiàn)階段而言,是加強義軍防護的最優(yōu)解。
而且它本身還具有防寒性能,冬季作戰(zhàn)兼具靈活和保暖,簡直完美。
然而這些……
沒錯,還是理論。
范則,AKA理論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