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進入繪畫領域,是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當時與妖怪沾邊的繪卷作品屈指可數,其內容主要是描繪妖怪從出現到被降服的過程,降服妖怪的神才是繪卷主角。到室町時代,因“百鬼夜行”繪卷盛行,誕生出相傳由土佐光信繪制的“影響了日本妖怪繪畫”的經典繪卷物——《百鬼夜行繪卷》(大德寺真珠庵本),以付喪神為主的妖怪們組隊出行,聲勢浩大,妖怪的面目逐漸清晰。到江戶時代,妖怪們才被逐一、獨立繪制出來,以浮世繪的形式介紹給大眾。
初期浮世繪被稱為“肉筆浮世繪”,是由畫師用筆墨色彩手繪的作品。隨著經濟增長,町人文化迅速發展,需求量擴大,肉筆浮世繪進入了以木刻印制的版畫浮世繪階段。版畫浮世繪的印刷技巧也跟隨印刷技術的提升以及受眾欣賞水平和審美需求的轉變,從單純的墨折本發展出丹繪、漆繪、藍繪、錦繪等多種模式,內容也從妓畫、伎畫、風景畫等延展出各種內容,涵蓋了江戶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所思所想,最終成為日本獨有的藝術代表。而“妖怪”作為在民間擁有超高人氣的角色,自然不缺名家對它們的繪制,經過代代繪師的努力,妖怪畫不僅風靡于世,更成為浮世繪中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