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
- 王小甫
- 1279字
- 2022-11-17 15:30:28
引言
中國社會在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的長期地方分立(中間只有西晉統一了二十余年)之后,到隋朝(581—618)實現了統一。然而,在隋統一以前,突厥曾長期是北中國的太上皇。北齊(550—577)、北周(557—581)爭相與突厥結好,“周人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長安者,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亦畏其為寇,爭厚賂之。佗缽(可汗,572—581)益驕,謂其下曰:‘但使我在南兩兒常孝,何憂于貧!’”[1]隋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之策,曾使突厥可汗俯首稱臣。[2]然而,隋朝畢竟祚短。隋末喪亂,“時中國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余萬”[3]。隋末起事的各支隊伍幾乎都引突厥為援,包括李淵,到唐朝(618—907)初年還是如此。[4]
突厥霸權的存在與中國社會的統一,這就是迄至唐朝建立時亞洲政治生活中的兩個最主要內容。
從7世紀中葉開始,亞洲大陸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在傳統的南北農牧分立局面中,加入了沖出沙漠的大食人和走出高原的吐蕃人,他們內部統一起來的原因盡管有很大不同,但都成了亞洲大陸上全新的、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從此,舊大陸政治地理的空白完全消失了,舊大陸的歷史卻因而增加了新的篇章。
有意思的是,唐、吐蕃、大食這三方,在當時說來,社會歷史、文化截然不同,卻幾乎是同時開始向外經營的。629年,一支大食人的軍隊襲擊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南部地區,這被認為是伊斯蘭教向外部世界進行征服的第一步[5];630年,唐滅北突厥,置西伊州[6];634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即松贊干布)遣使唐朝,638年入寇松州[7]。三方發動的時間相差最長不過十年。然而,三方卻是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時期中先后達到其對外發展頂峰的:大食在715年(屈底波·并波悉林遠征拔汗那時遇害),唐朝在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吐蕃在792年(攻陷西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值得歷史研究工作者從各方面進行探討,尤其是從各方自身社會結構和內部發展上去探究。我們這里想指出的是,正是唐、吐蕃、大食關系史構成了7世紀中葉迄8世紀末葉亞洲強權政治史的主要內容,正是它們的活動盛衰影響著這一百六十多年亞洲大陸的政治發展。這一時期正是中亞突厥化、伊斯蘭化的前夕,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這時候,今天屬于中國的西部疆域及其毗連地區大都已處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
但是,這一段重要歷史內容在國內外學界都缺乏系統的專門研究。近年,日本的森安孝夫(1984)和美國的Ch.I.Beckwith(白桂思1987)先后出版兩部論著,由于引用文獻各有局限,還不能說已填補了這段空白。可見,研究本課題既有學術意義,就探討我國疆域形成史等內容來說,也有現實的政治意義。
唐、吐蕃、大食三方共同發生關系的地方在中亞(Central Asia),我國傳統稱之為“西域”,所以本書的研究主要涉及這一地區。
[1] 《通鑒》卷一七一,5314頁。
[2] 參見《隋書·北狄傳》。
[3] 《通鑒》卷一八五,5792頁。
[4] 參見《隋書·北狄傳》,1876頁;《通鑒》卷一八五至卷一八九,武德元年(618)至武德五年。
[5] 參見希提1979,171頁。
[6] 參見《舊唐書·突厥傳》上,5159頁;《新唐書·突厥傳》上,6035頁。
[7] 參見兩唐書《吐蕃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