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的島嶼故事:從頭開始說臺灣
- 楊渡
- 4519字
- 2022-11-17 15:22:56
1 “南島人”的遺骸和臺灣的起源
二〇一一年,靠近福建省連江縣馬祖島旁邊的一個小島——亮島,發現了一具人骨,經過DNA測定,那是八千三百年前的“南島人”。遠比臺灣發現的大坌坑文化早了三千年。這是全世界研究“南島語系”起源的一個重大突破。
這個被命名為“亮島人1號”的故事,竟是始于一九五一年的一場戰爭。當時海峽烽火正急,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正為爭奪馬祖外圍小島你來我往。亮島是一個面積只有零點四平方公里的小島,距離馬祖和大陸,都約二十五公里。一九五一年七月,臺灣當局派兵駐守。那里缺水缺電缺食物,只能靠補給船供應。
六十年之后的二〇一一年,由當時“馬祖縣長”楊綏生率隊,舉辦了一次登島活動。六十年過去,孤島生活一樣艱苦,只在島中央新辟一條道路,路兩邊還有高起的挖開的壁面。此時馬祖已經和考古學者陳仲玉有合作,在附近小島做研究。楊綏生對考古很感興趣,看那路邊的斷面,貝殼一層一層,頗有古文明沉積的跡象,于是打電話請陳仲玉來看一下。
陳仲玉是一個喜歡做田野調查的學者,二話不說就來了。他在現場采得許多材料,臨走時,想帶一片化石回去化驗,于是叫馬祖文物館的館長潘建國去拿一片大一點兒的回來。潘建國在斷層中找,看到下端有一片白色的物體,面積不小,于是慢慢挖了下來,交給了陳仲玉。陳仲玉一看,大驚說:“這是人骨??!”
怕現場被破壞,他們特別交代用防雨布蓋起來?;厝ヒ粶y定,竟然是約八千年前的人骨。隨后,陳仲玉帶了考古隊來,為了保護現場,他們干脆整個連土一起挖下來,帶回馬祖文物館慢慢地清理。
清理好之后,完整的骸骨出現了。這是一個屈身葬的人形,與說屬于“南島語系”語言的“南島人”喪葬習俗一樣,就命名為“亮島1號”。陳仲玉和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葛應欽親自攜帶骸骨前往德國國家馬普研究院萃取DNA分析,以重建遺傳系譜,最后終于證實這是早期“南島語系”的人骨,約八千三百年前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區;換言之,“南島人”的祖先是亮島人母系家族。
這個發現證實了考古人類學者張光直的理論:“南島語系”起源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再逐步由海路及沿海地區擴散而出。它比臺灣發現的大坌坑文化約早了三千年。
三千年是什么概念?就是中國周朝到今天的時間。
在八千年的歷史大洋里,“南島語系”擴散的范圍非常廣。地理上跨越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群島,包括中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最東邊到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最西邊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最南抵新西蘭。臺灣可能是“南島語系”分化的源頭。
至于臺灣少數民族,從大歷史看,各部族可能是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漂洋過海遷徙而來。
在發現“亮島1號”的同時,旁邊也發現了另一具被稱為“亮島2號”的人骨,時間約在七千六百年前?!傲翇u2號”是個女性,混有由北方南下的蒙古人血統。這兩個相距七百年的人骨,在同一個地方出現,見證了古文明的遷徙是多么復雜交錯,又是多么有趣的課題。
“亮島1號”被馬祖人稱為“海亮哥”,在他的耳孔中發現了“外耳道骨腫”癥狀,這又被稱為“沖浪者之耳”,那應該是他生前在馬祖忍受寒冷的冬天,靠潛水漁獵為生,所以耳朵有此種病狀。
這一發現,是人類學界的大事?!傲翇u人”改變“南島人”起源的理論,已是國際學界認定的現實。
至今留在臺灣少數民族起源傳說中的許多故事,都和大海、遷徙有關。凱達格蘭人的起源傳說就特別有文學性。
不知道多久以前,有一個遙遠的部落,名叫Sanasai,這里住著一群凱達格蘭人,他們靠海而生,捕魚、撿貝、種植,日子安適如同日月、恒久如同潮汐。直到有一天,他們不再做夢。
這地方出了一個妖怪名為“山魈”,它往往趁人睡覺的時候,剝去人們蓋在身上的衣被,等到人們因為寒冷驚醒,它已銷聲匿跡。家家戶戶,夜夜被騷擾,人人無法安眠。
凱達格蘭人非常擔心,日夜警戒,不敢入睡,但還是無法杜絕這個愛搞惡作劇的妖怪。整個部落,像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描寫的村子,在長期的失眠中陷入恍惚狀態。所有人的記憶逐漸消失,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因為沒有睡眠區隔,變得難以分辨。時間悠長,所有事情無法告一個段落,記憶變得模糊。
凱達格蘭人的祖先無法承受了,遂合力伐木,制成一艘艘木船,整個民族帶著失眠多時的恍惚和疲憊出海航行。因為太恍惚,一任他們的小船隨洋流漂呀漂。
許多天以后,才看見陸地。他們大喜過望,登陸一看,是一大片茫茫曠野。榛莽叢林中,有牛羊野鹿在奔跑。他們知道,生存的土地到了,于是上岸,建立部落。這就是臺灣北部的鞍番港,也就是現在的深澳這個地方。
無法安眠的凱達格蘭人,終于來到一個可以睡眠做夢的地方。
那時天地寬闊,萬物尚未命名,一切的自然與生命都等待記憶。那時還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用傳說故事,向孩子解釋天地風雷和萬事萬物的變化。
這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一八九七年訪問凱達格蘭人所留下的口述歷史?!澳蠉u語系”遷徙的記憶,留在古老的傳說中。不過在大陸留下的歷史記載中,隋朝即有軍隊進入臺灣的記錄,即使并未寫明與臺灣平埔人的接觸過程,但兩岸之間一衣帶水的聯系,都明晰可尋。
明朝福建龍溪有一個人名叫張燮,他是那個時代很少數的愛旅行的人。萬歷二十三年(一五九五)中了舉人后,他不想做官,朝廷幾次征召他為官,他都不應命,反而帶著家人,在福建、東南沿海到處旅行,寫下當時眼中觀察、耳中聽聞的地理風俗、人文生活、民族傳說。
他是不是到過東南亞呢?沒有記載。但當時泉州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十分頻繁,所以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他的著作《東西洋考》(寫成于一六一七年)里還記載了菲律賓人被西班牙人剝削的慘苦處境。
張燮有沒有到過臺灣呢?也沒有明確記載。但他卻鮮活地記錄了凱達格蘭人的生活面貌。
凱達格蘭人居住在臺灣北部山嶺沼澤間,這里沒有君主,沒有賦稅徭役,他們是靠力量生存的民族,因此,家里子女多勞動力強的,就成了領導者。他們看重勇敢的人,赤腳走路也善于奔跑,腳底皮有幾分厚,走在棘刺上都不會痛,追逐狩獵時,可以跑一整天都不會累。
男人把發髻綁在腦后,赤身裸體,過著天體生活。女人則比較含蓄,有的會結草裙來遮一遮身體。只有碰到老人的時候,為了表示尊重,要背過身體讓路。碰到外來漢人的時候,為了表示體面,就會把家里和漢人交易換來的衣服,全部拿出來穿在身上。
怎么穿呢?像“后現代”的拼貼藝術家一樣,把長的衣服穿在里面,稍短的再披上去,一層一層,直到最短的穿在最外面,有時家里衣服太多,會穿十來件。這樣可以顯示財富。這叫體面!
為了美觀,男人要穿耳洞,女人在十五歲的時候,則要弄斷嘴唇旁邊的兩顆牙齒,作為裝飾。他們喜歡刺青文身,以此為美。文得越多,就表示越有錢。
這也是一個“女男平等”的世界。男人如果愛上了一個女子,就會送女子一對瑪瑙,女子如果不接受,就表示她不愛你,自己一邊涼快去。女子如果接受了,男子會在半夜去女子家里,彈口簧琴挑逗她。這種口簧琴,用薄鐵制成,吹奏時發出錚錚的樂音。女子心弦跟著跳動了,就讓男人進去,和她歡愛共眠。但這時兩個人的關系是“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天沒亮就得走,還不能讓女人的爸媽看見。偷情的味道頗為濃厚。
凱達格蘭人仿佛特別了解“偷情容易懷孕”的道理,他們以這種方式強化民族的生育力。等到女子懷孕了,生下孩子,才能去男人家“迎娶女婿”。記住,是女人去迎娶。男人這才正式會見未來的“公婆”。
人類學上,這是一個母系社會,男人自此嫁入女家。
由于臺灣物產豐盛,凱達格蘭人并不熱衷狩獵。平時與野鹿和平相處,只有在冬天的時候,進行一次圍獵。整個部落約百來人,進入山中,大聲敲打,放出狗群,驅趕野鹿,把鹿圍在一起,用標槍、長鏃加以射殺。一次捕獲許多鹿之后,鹿皮曬干,以便和漢人交易,吃剩下的鹿肉也曬干,以便冬季食用。自此,鹿群和人又和平相處了。在鹿群發情繁殖的春天,是嚴禁狩獵的。
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吃“百草膏”。那是從鹿身上取出的腸子里遺留的未消化完的青草汁液,經過鹿的酵素分解,成為液體狀,那大約就是凱達格蘭人的原始“精力湯”吧。
凱達格蘭人生活的島嶼還未命名。這是一塊原生的大地,許多“南島語系”的族群從不同的地方漂流而來,各自生存,留下自己的神話與傳說。
然而這個島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臺灣島是亞歐大陸板塊東緣的一個島嶼。東邊是太平洋、北邊是東海、南邊是南海。
大約四千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造成地殼受擠壓成褶皺上升,形成臺灣最初的山系。六百萬年前,受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擠壓,中央山脈和西邊的丘陵與平原形成;太平洋板塊撞擊的地方,因為擠壓,就變成花東縱谷。而太平洋板塊也因為擠壓而隆起,成為海岸山脈。從地質年代來說,臺灣島只有六百萬年歷史,算是非常年輕的島嶼。近百萬年來,臺灣中央山脈每年約上升零點五厘米至一厘米,這么快的“長高”速度在全球可是極為罕見的。
移動的兩個大陸板塊互相擠壓,讓臺灣島處于不安定之中,常有地震發生。特別是在宜蘭、花蓮、臺東,房子要足夠牢固才能防地震。到了夏季,太平洋的臺風從南方吹起,橫掃臺灣島,再卷向香港、福建沿海等地區及日本,這幾乎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花東海岸總是首當其沖。這也養成了花東海岸人的一種特殊愛好,臺風來臨前,花蓮的年輕人喜歡到海邊觀賞被強臺風卷動起來、達兩層樓高的驚濤巨浪。那種驚濤拍岸、壯闊危險的景象攝人心魄,幾乎是花蓮青年成長必經的洗禮。
而在太平洋海岸,望著無垠遼闊的天地,靜靜聽著濤聲,有如聆聽海洋與天空恒久的對話,那是難以言喻的平靜與神秘。
由于臺灣的中央山脈向西疾斜,河川從發源地到出??诰嚯x非常淺短,但海洋地形帶來的夏季臺風暴雨又使它必須在最短時間里排出大量水,所以臺灣河川短而河道寬。夏季臺風來臨時,大雨滂沱,河水暴漲往往造成災難。干旱季節則缺乏穩定水源,寬大的河床中竟只有涓涓細流。
許多農民就和老天爺賭運氣,在這些干涸的沙質河道上種西瓜或蔬果。每年夏天,如果有臺風來襲,發了大水,這些西瓜就會被沖走,一年辛勞付諸東流。農民會笑著說:“我的西瓜被天公收去給大海吃了?!比绻樌粘?,那就是賺到了。
臺灣的生態造就了島民的特殊性格:習慣地震,而不是安穩的大地;習慣風浪,而不是平靜的日子;如河川般淺短而易受外在天候影響,島民性格帶著暴起暴落的極端,容易沖動嘩變,也容易退縮逃避。
至于臺灣島何時開始有人居住?從何而來?對這個問題南島語系學者有各種說法,理論依據各有不同,“慢船說”“快車說”一直爭論不清。直到“亮島人”出現,終于證實學者張光直的理論是正確的。
張光直依據考古學與語言學數據,推論大陸華南的百越及百越以前的居民向南方移居者,成為日后“南島人”之祖。目前臺灣所發現的最早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年代在五六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張光直推測大坌坑文化可能代表最早移居臺灣的“南島語系”人群,他們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到臺灣,再從臺灣擴散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
至于其他民族,主要是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之間,從不同的地方遷徙而來的。民族來源不同,語言文化也有差異。
例如,在蘭嶼的達悟人的語言與菲律賓塔加洛語同源。曾有達悟人去遠洋打魚,在海上生病,被送到菲律賓治療。他不會說英語,無法和醫生溝通。正傷神之際,忽然聽到醫生和護士的對話,他竟聽得懂大半,便用家鄉語出聲詢問。雙方一對之下,才恍然相認,系出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