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的島嶼故事:從頭開始說臺灣
- 楊渡
- 2113字
- 2022-11-17 15:22:55

臺灣少數民族平埔人女孩和她的母親

臺灣淡水河畔大稻埕碼頭是清代重要的貿易口岸

早期移居臺灣的漢族人用竹子編墻造屋、開山墾荒,與平埔人混居并同化

“唐山過臺灣”的早期移民所建的閩南式房舍,是為定居的表征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意圖侵略臺灣的一次試探

清朝末年在臺北街頭做小生意的兒童

一八九五年,原臺灣巡撫唐景崧辦公的布政使司被日軍占領,成為日本總督樺山資紀的臨時指揮部以及日本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初期的總督府

一九二三年,日本頒布“治安警察法”,總督府以此為據扣押四十一人,蔣渭水、蔡培火等多人入獄。他們入獄和出獄那天,均被民眾當作英雄喝采和歡迎

一九二九年,“臺灣工友總聯盟”于臺南市松金樓舉行會議。蔣渭水(第二排坐者左起第五人)以顧問身份參加。懸掛的兩條著名大標語,即出自蔣渭水之口

臺灣農民運動與日本農民組合串聯,這是日本律師布施辰治來臺幫農民打官司兼巡回講演

臺灣農民運動的兩位推動者簡吉(左)與李應章(右),他們一位是教師,一位是醫生

臺灣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謝雪紅(左后)“二二八事件”之后前往大陸,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臺灣農民運動的參與者楊天生,在農村組織讀書會宣傳反殖民統治。這是參與讀書會的青年們的合影

一九二八年年底,農民組合召開第二次全島大會,有兩千多農民與知識分子參加,會上聲援被日本當局鎮壓的日本農民組合

“噍吧哖事件”犧牲者的女兒簡娥(左三),長大后參與抗日農民運動,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農民,被迫種甘蔗并只能由日本制糖會社收購,被稱為“農業的無產勞動者”

日本殖民者對臺灣少數民族進行血腥殘酷的鎮壓,此為砍頭示眾。圖片來自日本人的寫真集

抗戰期間,臺灣人在大陸組織臺灣義勇隊,這是孩子們組成的臺灣少年團

一九四〇年代初期,張我軍在北京北海公園白塔下的留影。此時他正致力于介紹、引進大陸和日本的進步文學,期待發展出臺灣的新文學

一九四四年,美軍“跳島反攻”,對臺灣的港口和城市展開轟炸

慶祝臺灣光復——中國戰區臺灣受降典禮

一九四五年,日本在臺北市公會(即今天的中山紀念館)向“二戰”同盟國投降

押運黃金來臺的押運人員在點收裝在木桶里的黃金

一九四八年,中研院第一屆院士中,百分之二十五來臺,百分之七十五留在大陸

這是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后,版畫家黃榮燦創作的版畫作品:散落的煙和貧苦的賣煙婦女躍然紙上。版畫家本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以“匪諜”罪名判處死刑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是農業社會,女性承擔著全部家務勞動

臺灣土地改革是以當局所屬企業的股票作為征收土地的補償,發放給地主

一九五〇年三月,蔣介石宣布在臺灣掌權

蔣介石為換取“美援”,在美國直接干預下委任吳國楨為臺灣省政府主席

朝鮮戰爭爆發后,麥克阿瑟登陸仁川

一九五〇年,臺灣白色恐怖時代來臨,這是中共地下黨員朱楓(女)與投身革命的臺灣“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就義前

吳石的副官聶曦被押赴馬場町刑場

一九五一年,“美軍顧問團”成立

一九五三年,時為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松訪問臺灣

一九五八年,蔣介石參加胡適就任“中研院”院長儀式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戰”后的金門島

《石室之死亡》是詩人洛夫在“八二三炮戰”中寫于坑道里的詩集

在臺灣的“戒嚴時代”,詩人只能寫“看不懂的詩”以躲過檢查者。圖為本書作者訪問《創世紀》三元老洛夫、痖弦、張默,談當年的故事

一九五七年發生的“劉自然事件”,成為一場抗議美軍暴行的活動。圖右為反美示威活動中的高中生陳映真

一九六〇年代臺灣工業化開端時期的紡織廠女工

年輕女工被譽為“臺灣經濟奇跡的奧秘”。圖為裝配鎢絲的燈泡廠女工

參與出口加工業的家庭婦女,當時的口號是“家庭即工廠”

臺灣中小企業員工的工作場所

夏天的臺風,是臺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

開始有電視機的一九六〇年代,黃俊雄的布袋戲《史艷文》風靡全臺

一九七一年臺灣爆發“保衛釣魚島運動”

民歌運動中的年輕人趙樹海、侯德健、胡德夫等

一九七〇年代,林懷民回臺創辦“云門舞集”,倡導“中國人跳自己的舞,給中國人看”。圖為正在排練中的《薪傳》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高雄“美麗島事件”現場,舉火把者為姚嘉文

一九八〇年,“美麗島事件”審判現場

一九八〇年代,“黨外”雜志引發了雜志界的戰國時代

一九八七年“反杜邦運動”時,鹿港小鎮的一景 楊渡攝影

林園石化工業區旁的農民還沒有防污染的意識,依舊在這里曬小魚干 楊渡攝影

“反杜邦運動”推動了臺灣的環保運動,民眾到“總統府”前抗議 蔡明德攝影

RCA造成污染害死女工的索賠案,一路訴訟到二〇一〇年都還沒有解決

《人間》雜志代表著一九八〇年代臺灣的社會良心,“湯英伸案”的報道與呼吁搶救,召喚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蔡明德攝影

陳映真帶領《人間》雜志同人走上街頭 蔡明德攝影

一九八七年,“大家樂”賭博風行,暴露了臺灣經濟起飛后的社會矛盾

一九八九年,房價狂飆下買不起房的小市民,組織起來到最貴街區的馬路上睡一晚,以示抗議

一九八二年,臺灣發生首宗搶銀行案,搶匪是開計程車的老兵李師科

兩岸分隔三十幾年后,隔海相望的親人已到暮年,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用“想家”二字去融化隔絕兩岸的寒冰

兩岸通航

一九九九年,臺灣“九二一”地震,扭曲變形的大地仿佛預示著巨變的來臨 蔡明德攝影

地震后,這尊巨大的佛像凝視著劫后的臺灣大地 蔡明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