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思無邪·書香縈繞的童年(2)

父親沒有選擇這座房子,因為一位女士告訴他們,從住進這座房子她一直在生病,沒有徹底康復過。后來錢鐘書猜測,說這個話的可能是他的嬸嬸。世界就是這般奇妙,一切似乎也都是早有安排。

最后,楊蔭杭選擇了沙巷的一處宅子,但是前后算起來也只是住了半年的光景。時間不長,卻給楊絳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回憶。

這個房子有著跟北京完全不一樣的景致,北京的高墻青瓦在這個溫婉的城市是很少能見到的,而這里的小橋流水也是北京不具有的。在自家的院子里站著,便可以看船來船往,像是住進了畫里,楊絳對這個有興趣極了。

父親很喜歡吃當地的"熗蝦",就是在家附近河里直接打撈上來的小活蝦,簡單地洗一下,醬料簡單一淋,再扣一會兒就直接吃,家里人都很喜歡這種類似生鮮料理的食物,唯獨楊絳不喜歡,她看著還一跳一跳的小蝦,實在提不起興趣。

住了一段時間后,家里人陸續開始感到不舒服,除了楊絳之外,其他人都生病了,父親病癥最嚴重。之前也有人說過,這座房子之前的幾個住客都得了傷寒,也怕是吃了太多生蝦,經過簡單的治療,其他人慢慢康復,唯獨父親沒有好轉,家人開始擔心楊蔭杭的身體。

父親是留過洋的人,認為西醫才能治療自己的毛病,無奈當時的無錫只有一個西醫,設備設施也不全,只能取了血和大便,送到上海化驗,拿到化驗結果已經一周過去了,父親身體越來越虛弱,檢查結果卻沒有確診什么。

看著病情日益嚴重的丈夫,又想到之前不幸離開的二女兒,楊絳的母親擔心起來,只得自作主張找了中醫過來看。中醫來過,只是一搭脈便告訴家人是傷寒沒錯了,而且拒絕給楊蔭杭開藥,言下之意已經無法挽回了。

一切來得很突然,似乎一下天都傾斜了。后來楊絳回憶,那幾天好多親戚也都連夜來看父親,家里的燈一直亮著,人來人往,每個人臉上都掛著一樣的表情,一樣的嘆氣,似乎要發生大事一樣。

這時候的楊蔭杭已經意識模糊,持續地發燒,一直說著胡話。他是一家之主,是頂梁柱,也要負擔家族中其他一些沒有經濟來源的親戚生活,他垮了,整個家就垮了。

母親唐須嫈不愿就這樣放棄自己的丈夫,便前去請楊蔭杭的故友華實甫先生。他是一位很優秀的中醫,唐須嫈覺得,如果他也救不了楊蔭杭,那就是命了。

華先生來的時候,仔細地看了看楊蔭杭的病情,他其實也覺得沒什么希望了,但他還是答應唐須嫈的要求"死馬當活馬醫",開了服藥給他。

為了讓楊蔭杭能接受中醫的治療方法,唐須嫈費力地把開的中藥都偽裝成了西藥的樣子,把買來的西藥的膠囊倒空,然后把中藥塞到里面,重新扣好。為了有最好的效果,唐須嫈把自己的嫁妝珍珠也磨成了粉末給楊蔭杭吃。

這一家人似乎得了命運的眷顧,楊蔭杭的身體竟然慢慢地好了起來,從死神的手中搶回了一條命。不過楊絳覺得,父親能夠死里逃生,全是母親的功勞,如果不是母親堅持,如果不是母親的悉心照顧,也許父親真的就不在了,陪伴永遠是生命的良藥。

父親一直以為自己是靠自己的意志挺過來的,沒有人告訴他這個幸福的小秘密。

經歷過二姐的早逝,又經歷了父親的命懸一線,小小的楊絳早早地懂了生離死別的意義,便也更懂得了家人的珍貴。她喜歡依賴在父母的身邊,哪怕只是聽他們說話,看他們做事,因為在她心中,大家都在才叫家。在剛搬到新家的時候,家人把楊絳和弟弟們安排到了就近的學校──大王廟小學。那是一所十分簡陋的學校,就是一個叫作什么大王的廟宇改造的,大大小小也有八十多個學生,卻只有兩個老師,其中一個還是校長。

如此簡陋的條件,卻擋不住孩子們浪漫天真的天性,孩子們被分成四個年級,因為老師不夠用,所以就算分了年級,也是在一起上課的。

對于這一個校長一個老師的組合,楊絳記憶深刻。老師本姓孫,具體叫什么已經沒有印象,卻清楚地記得同學給他起的外號"孫光頭",手里總是拎著個教鞭,從教室這邊踱到那邊,再從那邊踱到這邊,最愛的就是拿著手中的教鞭打學生的腦袋。

在楊絳的記憶中,同學們幾乎被打了個遍,單單這幾個楊家的孩子沒有此般"待遇",可能是因為這是北京回來的娃娃吧,真正的原因已經無從考究了。他打頭的這般威風卻沒有跟他的學識一致,一次教科書上一段字是這樣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他講出來的"子曰"是"兒子說",今日想起來,真是好笑至極。

校長是不打學生的,單單打過一個,就是自己的兒子,娃娃還小,開襠褲被直接扒下,大大的手印紅通通地印在小屁股上,最后竟是"孫光頭"勸了下來……

這些大王廟記憶雖然零散,但是卻很鮮明地照亮了她整個童年的記憶。

在楊蔭杭的心中,孩子都是要上學的,無論男孩女孩,而且要接受最新最好的教育。他一直認為上海啟明女校教學質量很好,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在那里畢業,留校做了老師,說可以帶三妹和四妹一起過去啟明讀書。

經歷過這么多事,母親是舍不得女兒的,尤其是小小的楊絳,一直在自己身邊不曾離開。楊絳雖然人不大,心里卻是明鏡般的清晰,她知道,去啟明上學是父親期望的,所以她要去。

那天母親問她:"你打定主意了?"楊絳說:"打定了。"雖然口里說著是自己的意愿,但還是哭了,眼淚靜靜地流。她把臉背過去,不想讓母親看到,那時的她就非常懂事,會顧及家里每個人的感受。

母親準備每個孩子要帶的行裝,給楊絳備了一個小小的箱子,讓楊絳自己決定都帶些什么過去。母親還給了她一個閃亮的銀元,這是楊絳的寶貝,跟自己最喜歡的紅手帕放在一起,深深地藏在衣服左邊的口袋里。雖然心有不舍,她卻不得不背起父親的期望,走向自己嶄新的未來。

第一顆無聲的淚珠暈染成長的軌跡

每個孩子都會慢慢地成長,用屬于自己的方式,終有一天會告別父母保護的翅膀,獨自學會飛翔。

一九二〇年二月,楊絳來到啟明,開始了另一段全新的生活。那一年金秋時節,全家人搬到了上海生活。

在后來的作品《我們仨》中,楊絳回憶了在啟明上學的那段時光,描述得平靜而美好。

這是一所天主教的學堂,跟大王廟比起來簡直壯觀,很多間教室排成一排,有花磚鋪成的路,還有漂亮的草坪,最受歡迎的自然是那個大操場,那里有秋千,有蹺蹺板,有整座學校最多的笑聲。

在這里,照顧孩子們的是修女,孩子們叫她們"姆姆",楊絳很討姆姆的喜歡。對于姆姆,孩子們是又怕又親切,更有幾分好奇。好奇的是姆姆的穿著,那衣服和帽子都是那樣特殊,孩子們在背后經常討論,那么高的帽子,那么厚的裙子,究竟是幾個呢?

機會來了,在每年天主教徒上山瞻禮的時候,楊絳跟著上了山,本來她這么大的孩子是不被允許同行的,因為她很聰明乖巧,校長特許楊絳參加,還有幸跟姆姆睡在一起,這是"偵查"的好機會,也是至高的榮譽呢,至少她一直很驕傲。

姆姆照顧所有人都上床休息了之后,才準備休息,為了不被姆姆發現自己的小心思,楊絳蜷在被子里,佯裝睡著了,呼吸都放得輕輕的。后來她心滿意足地知道了答案,帽子有三層,裙子也有三條,之前她們猜姆姆的裙子有七條那么多呢……

有一個姆姆,是教格致課的,格致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一個命題,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大致教一些自然科學、物理和化學之類的知識,格致課在每周三上。教格致課的姆姆會稱呼楊絳"同康",這是楊絳故去二姐的名字。

在家中和學校里,已經很久沒人提起過"同康"這個名字了,都怕傷心起來。二姐上學的時候,學習很好,十分聰慧,很受格致課姆姆的喜歡,她看到楊絳總會想起她的"同康",楊絳也沒有糾正她,就一直這么叫著,而且她更愛這門課了。

上學的時候,學校有個特殊的假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天。這個假期還有個特殊的名字──月頭禮拜。在這天,本地的學生會被父母接回家。那天回家的孩子,都會穿戴整齊,精心打扮后跟著父母興高采烈地回家。

楊絳是少數不過這個假期的孩子之一,她心里是委屈的,她也想父母來接自己,然后跟家人待在一起。管食堂的姆姆是個細心的人兒,看著留下的孩子失落的神情,就變著法兒來逗她們開心,給她們分糖吃,在平日里這是怎樣的美食呀,可是大家都還是打不起精神來。直到整個"月頭禮拜"過去,同學們陸續回來了,這些留守的小鳥才快活起來。

過了幾個"月頭禮拜"之后的一天,大姐來找楊絳和三姐,說帶她們去看父親,當時的楊蔭杭被邀請到上海的申報館做主筆。

楊絳跟三姐高興得很,大姐幫她們整理了衣服,精神抖擻地去看父親去了,這是她上學以來第一次踏出校門。三姐妹坐了電車,又走了一會兒,才到了申報館。

大病初愈的父親,越發清瘦,楊絳緊緊地靠著父親坐,拉著父親的手,聽父親跟姐姐說話,心里又高興又傷心,只念母親也在這里多好,父女幾人,聊得不亦樂乎。

父親說要帶大家吃大餐,以往"吃大餐"是有寓意的,就是代表犯錯誤了,要挨訓了。這真正的大餐,楊絳是沒吃過的,她還有些緊張起來。

楊絳不會用刀叉,就盯著看父親怎么吃、怎么用,自己就照樣兒地學來。但還是鬧出了個小笑話,她不知道湯是一口氣要喝完撤掉的,就一口一口地慢慢喝,中間還會吃點別的東西,一旁的服務員每次以為她喝完要撤盤子的時候,她就又喝幾口,服務員來來回回好幾次也沒撤走楊絳手里的盤子。

回去的路上,這件事成了其他三個人的笑料,父親問楊絳,吃了這么多哪個最好吃,楊絳直叫苦,光顧著學刀叉,吃的什么全然不記得滋味,只是記得冰激凌好吃了。

父親一輩子行事低調,對孩子們的管教也有自己的方法。他從來不動手打罵,卻也不會嬌寵孩子,男孩女孩在這個家里也一律平等對待,凡事也力求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父親的學識和經歷在當時是很受尊敬的,楊絳很好奇,自己父親在和自己一般大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她想了好久,也想不到,索性就直接問了父親,父親的回答竟是:"就和普通孩子一樣。"習慣了低調處事的父親,給出了一個楊絳沒有想到的答案。

這樣一位父親,家里的孩子們多少有些害怕他,不敢觸怒他。楊絳這樣形容父親,說他是"凝重有威",這樣一位有威望的父親連初次見面的錢鐘書也有幾分望而生畏,不過后來他說"爸爸是"望之儼然,接之也溫"",讓人從心而發地尊敬。

父親很少帶家眷去拜訪朋友,但是有一次是姐妹們都印象深刻的,那次父親的朋友開車專程來接楊蔭杭一家。之前楊絳從來沒有坐過汽車,這對她來說是極難忘的。

到了父親朋友家,才發現難忘的不僅如此。這里闊氣得很,有穿著體面的仆人,有綠樹成蔭的花園,還有裝修別致的洋房……映入眼簾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起來的姐妹三個都感到很新奇,以至于回到家中還在不住地感嘆看到的一切。

她們的對話被一旁的父親聽到了,父親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父親說話總是這樣,淡淡的,卻讓人記憶深刻,像世上的道理本就是這樣簡單平淡的一樣。

這句話,父親是常掛在嘴邊的,他希望孩子們也能像他一樣,過著儉樸的生活,不要被繁雜的事物迷了眼,畢竟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父親是善良的,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自己想成為的"好人"。

父親對孩子們的愛是平等的,唯獨對楊絳多出來一些,有一次午飯之后,大家本來打算各自散去,父親叫住了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那以后,楊絳就成了那個唯一留下陪父親午休的孩子,她只安靜地在一旁看書,一點聲都不出,不吵父親。

有時候父親在一旁寫東西,楊絳就在一旁看著,然后撿著父親用了的筆去練字,她寫得一手好字。她手也生得巧,剝栗子、去果皮,都做得像模像樣的,連往火爐里加炭都沒有聲音,讓姐妹們十分佩服。楊絳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很乖巧懂事,她剝了很多瓜子仁,用一個小木碗裝著,給媽媽吃。

像所有媽媽一樣,好吃的媽媽都會緊著孩子吃,所以平時為了哄孩子開心,媽媽都會佯裝吃幾粒,或者干脆就只是做個動作就代表吃了。楊絳這次仔細地看著媽媽的嘴,手緊緊地拉著媽媽,想確定媽媽是真的接受了自己的"愛的禮物",媽媽看著楊絳忽閃的眼睛,讀到了女兒的渴望,索性吃得一粒不剩,楊絳開心極了,那種快樂是那般深刻,無可替代。

楊絳前后在啟明讀了三年多的書,這段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也很順利。其中的趣事和細節,她后來也跟丈夫錢鐘書多次聊起過,就連當時一位姆姆的口頭禪都變成了后來《圍城》里的句子。

那段生活在楊絳的成長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她少年之時,她學到了最重要的判斷力和自控力,一次老師需要她幫忙去給姆姆送封信,信紙并沒有密封,只是簡單地一折,就交給了楊絳。尚小的她自然很是好奇里面的內容的,而且打開看下又不會被發現。但是她還是管住了自己那顆好奇的心,打消了念頭。

她還學到了如何去和集體接觸,融入當中去生活,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之間的小摩擦,這些都是一個人成長中需要學習的內容,很高興她在適當的時候,用一種適當的方式學習到了一些,才造就了她后來的性格,也決定了這輩子自己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聽憑心靈的指引,她找到了自己人生路的方向。這條路既是一條成長的道路,也是一條求學的道路,路上難免有坎坷和泥濘,卻因為那份堅持的信念一直保持著前進。

青春是最美的形容詞,象征著能量和希望的共存。成長的艱辛卻因為有家人的陪伴成了那回憶中的一杯美酒,讓人在蒙眬中沉醉。當面對著這條路上無數個岔路口,選擇則成了唯一的鑰匙,帶領你打開心中的疑問和未來的阻隔。楊絳的父親是明智的,他知道正確的人生態度才是女兒最應該握在手中的武器,他一直陪伴著女兒的成長,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給予一個方向、一個答案、一句鼓勵。而被呵護的楊絳也像一朵含苞的薔薇,準備好了迎接更大的風雨和更美妙的陽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留坝县| 金川县| 万源市| 丰宁| 油尖旺区| 汉阴县| 鹰潭市| 繁昌县| 镇赉县| 西藏| 巧家县| 轮台县| 徐汇区| 宁德市| 上犹县| 彰化县| 清原| 海晏县| 宜昌市| 青海省| 进贤县| 万全县| 区。| 古浪县| 垣曲县| 江阴市| 建瓯市| 潢川县| 通化市| 石狮市| 神农架林区| 林周县| 达尔| 石棉县| 兴仁县| 武宣县| 湘潭县| 溧阳市| 满洲里市|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