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新時代海派文化與城市軟實力提升

城市精神與品格是軟實力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海派文化的重新梳理及其應用,有益于上海的整體城市規劃。在對海派文化的利用中,引導民眾的參與與互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筑,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彰顯城市精神品格。

關于海派文化的核心特征和外在體現,至今仍沒有形成高度的共識,直接影響了海派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價值認同。當務之急,應該盡快厘清海派文化的準確內涵和合理外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海品格的闡釋為基本闡釋方向,深入挖掘海派文化與新發展理念和城市精神的內在契合,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上海偉大實踐和新時代的輝煌成就中升華提煉海派文化的時代特質,在既有海派文化優秀傳統中更多融入新時代的文化基因。

(一)追源溯流,深挖新時代海派文化特質

上海是先進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資源豐富。海派文化作為其核心元素之一,展現現代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了解海派文化特質,考訂源流,有利于發揮傳統文脈的現實意義。海派文化強力表現都市生活風尚。比如新感覺派文學作品中突出對上海繁華都市生活的描寫,又如海派文化包容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活方式,雅俗共賞、政治與娛樂共生、市場化等多元文化氣息,成為重要的文化類型和歷史敘事。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資源。

首先,“海派文化”作為上海標志性的文化形態,保護和傳續它,就是傳承上海的城市文脈。無論是物質化的特色建筑,還是非遺、民俗、方言等財富,都應加以保護研究,并將其發揚壯大。《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善待歷史遺存,加強對歷史建筑、風貌街區、革命遺址、工業遺跡的保護利用,探索傳統歷史文化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推動更多‘工業銹帶’變為‘生活秀帶’‘文化秀帶’,讓人們更好感受‘里弄小巷石庫門、梧桐樹下小洋房’的獨特氣質。推進城市記憶工程,傳承發展戲曲曲藝、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好古意古韻的水鄉古鎮,保護好吳儂軟語的本土方言,努力使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遺跡中的上海在穿越時空中活態呈現。”

其次,講好上海故事,以樹立文化自信。通過海派文化中的上海敘事,建構文化自覺意識,“激活敘事資源的當代價值,彰顯上海故事的時代魅力”鄭崇選:《講好國際傳播中的上海故事,要高度重視話語能力和敘事能力的提升》。。這一話語敘事功能,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建立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強化本土敘事力量。通過運用海派文化中所蘊含的歷史敘事,諸如新感覺派對都市生活的描繪,以海派文化傳統融入上海日常鮮活敘述,強化地域認同感與凝聚力。用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探索,進行以豐富實踐和生動創新”同上。,充分融入城市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和豐富本土文化故事內核。

(二)立足本土,吸收外來資源,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根據其不同屬性,調整相應方案;并吸收外來文化養分,面向未來,提高文化辨識度和認同感,有效利用上海文化資源。

第一,在城市更新中,合理利用歷史風貌區,按照其內在發展規律,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加強有辨識度的城市形象傳播。

通過文物、文獻、文化老人加田野調查的“三文一野”故事打撈法和“逛馬路、穿弄堂、進客堂、聽故事、有感悟”閱讀建筑五步法,欣賞中西不同建筑文化風格,講好上海故事,并發揮講述者和閱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從1.0版掃碼閱讀到2.0版建筑開放到3.0版健全服務體系;從始于建筑的1.0版,到成于故事的2.0版,到歸結為培養文明市民的3.0版,全面提升“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的活動水平。通過富有創造力的打開方式,讓不同文化地標綻放各自的精彩。

一是把握具有歷史風情的地標式建筑。從外灘核心區、老城廂地區、外灘源地區、陸家嘴地區(與西外灘歷史性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遙遙相對,東外灘堪稱“后現代建筑博覽會”)、北外灘地區、衡復地區、徐家匯等地區的建筑出發,打造出適合步行的1.5公里海派文化閱讀區,使之成為走讀海派文化的標志。

二是全力打造與紅色文化緊密相連的高光場所。將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和龍華烈士陵園作為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基地,挖掘珍貴史料,加強黨史學習和研究。正如《意見》中所論:“充分用好用活上海豐富的紅色資源,引導人們走進紅色舊址遺址和設施場館,追尋初心之路,感悟理想之光、信仰之力,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充分運用改革開放的生動場景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顯著成就,引導人們真切感受發展的變化,深切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力量、真理力量,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不斷增強奮斗新征程、共筑中國夢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三是對具有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場所和建筑,如新天地、和平飯店、國際飯店、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展覽中心、馬勒別墅、科學會堂、楊樹浦水廠、各高校內的歷史建筑群,以及武康大樓、上生新所、黑石公寓等新晉網紅地加強開掘,并從文旅融合的角度加以規劃利用,開拓文化產業范圍與視野。

四是對當下還有開拓想象空間的大世界、百樂門、大光明電影院等建筑,梳理其層疊的歷史含義,并加以新的闡釋,利用其品牌變身為“最美海派文化空間”,打造以海派青年為受眾的文化場所。

五是對改革開放,尤其是浦東開發開放后形成的東方明珠、世博會中國館、上海中心、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浦東美術館等代表新時代海派文化精神的現代和后現代建筑進行審美解讀,從中體會海派文化在新時代的突破和張力。

與此同時,充分運用海派文學中對上海都市風貌的描寫吸引眾多讀者。將文本閱讀與城市閱讀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上海文化之旅。

另外,通過建構海派文化地標評估指標體系,開展年度十大海派文化地標評選活動,在公認的海派文化區域打造或改造一座具有高標識度、大體量的“新海派文化”展示館,通過城市景觀的細節讓人們直觀感受到“有梧桐樹的地方才叫上海”。

第二,科技改變未來,以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斷賦能海派文化發展動力。

通過整合各領域優質海派文化資源,大力推動海派數字化資源庫建設,向全球不斷推出可共享、可參與的海派文化場景體驗和文化活動。同時,借助“十四五”期間全市范圍內城市街區微更新的鋪開,在街區社區營造中融入充分的海派文化元素,呈現海派文化智慧化的街區場景,促進新海派文化與城市日常生活肌理的深度融合。

第三,加強文旅融合發展,開發“上海文旅大IP”,大力促成原創作品的生成。

將文化產業規劃和城市規劃相系連,強化文化與經濟領域的協調合作,促進文化的多元與包容。在精心規劃中,讓城市更美好。結合對百年海派文化的研究,包括海派電影、建筑、戲劇、美術等,開發具有全球大都市魅力的海派文旅故事。以此提升新時代海派文化的利用率,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特別是要大力推動原創性新海派精品文旅產品生產創作。加大投入,積極鼓勵和培育原創性文化精品的生產。推動“上海文藝再攀高峰工程”。結合時代主題,緊跟時事,在文學、藝術、文化、非遺民俗等領域,產生更多以“上海原創”“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為主旨的作品,讓文化“爆款”和文化精彩涌現。完善原創機制,鼓勵人才不斷創新,并通過激勵機制,加大對文化“精品、優品、新品”的支持力度。發揮人才的重要意義,組建一支由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作家、學者、媒體工作者、在地居民組成的海派文化宣講團,實現多媒體跨界破圈傳播效應和虹吸效應。推出“考現(相對考古)上海,閱讀海派”文旅結合的微游項目。包括一江一河海派文化貫通游,武康路、愚園路、思南路、多倫路等上海特色馬路游,新場、朱家角、金澤等上海特色小鎮游,張江、金橋、臨港等上海新區游。

加強原創性文化品牌的生成發展,使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三種文化在和諧共生的環境中不斷發展,相互促進,有機融合,建設更富獨特魅力的人文之城。最終能夠提升市民的全面發展,并“培育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家國情懷的名家大師,讓更多的人在上海實現藝術夢想”,“讓天下英才近悅遠來”。“城市成為品質生活的高地、成就夢想的舞臺,使在上海者引以為豪、來上海者為之傾心、未到過上海者充滿向往。”

(三)構建多重平臺,加強文化傳習與傳播

首先,加強海派文化的宣傳,提升市民主體參與意識。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事關城市全局和長遠規劃,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線實行。各級領導帶頭學習,培育和弘揚城市精神與品格;市民人人參與,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和領悟海派文化精神,引領風氣之先,更加包容,形成正面的、有“腔調”的市民形象。全民起而行之,從細處、小處、實處落筆,形成城市文化建設不竭的動力。同時,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在活動參與中培養市民的自治意識、審美意識,和對城市的文化認同感,讓新海派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其次,以海派文化為主題,強化上海的文化主場優勢,通過多元對話,讓“上海之聲”響徹全球,增進他國對上海的理解與認同,構筑全球文化交流體系。通過以海派文化為議題的大型會議、論壇、會展、藝術節、電影節等國際重大活動,讓城市形象不斷向外推廣,讓上海文化走向世界。同時,系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節奏,通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的三文一體,拓展海派文化影響領域,增強國際影響力。

通過有效的宣傳方式,將上海文化品牌以及優秀的文化資源播撒于世界各地。此外,加強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融合,進一步提升海派文化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感召力,在全球文化的有機互動與交融中激蕩屬于上海文化的獨特光彩,讓中國風、東方韻以及“上海故事”傳揚海內外。在傳播話語現代轉化、傳播形式創新、傳播內涵重新闡釋的基礎之上,打造上海故事的新敘事、新表述、新內涵,更加鮮明地彰顯上海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上海城市軟實力。

當前世界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城市綜合實力的競爭是國家實力的反映,而城市軟實力又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有效促成城市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生成。作為上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派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創新發展,無疑是增強文化競爭力,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乃至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動力。作為上海三大文化形態之一,對海派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創造轉化,有利于“塑造注重人情味、體現高顏值、充滿親近感、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讓城市更有溫度、更為雅致、更有韻味”。與此同時,將增強軟實力與硬實力相結合,統籌兼顧,從大局出發,推進綜合性建設,使兩種實力共生、融合、轉化、協調發展。“把經濟、科技、產業、基礎設施等硬實力優勢,加快轉化為制度、體驗、品牌、環境等軟實力優勢,持續提升人才、治理模式、創新生態等軟實力,進一步為硬實力的增強集聚要素、激發潛力、鞏固優勢”,由此推動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整體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隆化县| 灵台县| 南乐县| 平乡县| 垣曲县| 扶绥县| 甘孜| 绍兴县| 陆川县| 读书| 通化县| 桃园县| 旺苍县| 邻水| 夹江县| 邹平县| 楚雄市| 咸阳市| 徐闻县| 平度市| 苏尼特左旗| 台北县| 漳浦县| 绿春县| 枣庄市| 黄梅县| 上虞市| 宁明县| 栾城县| 郴州市| 承德市| 桦川县| 汤阴县| 淳化县| 奇台县| 寿宁县| 六枝特区| 盖州市| 师宗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