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在春風中:家庭之愛的隱形邊界(智慧父母成長手冊)
- 張志京
- 3293字
- 2022-11-09 18:59:11
房產證婚前加名字讓人歡喜讓人愁

案例
“男方婚前買房,應該加女方的名字嗎?”
這個問題引起網友熱議,也反映了當下社會的聚焦熱點。
張女士說:“婚前買房,當然應該加上女方的名字,一個男人口口聲聲說愛你,除了一紙婚約,什么都不愿意給你,這樣的男人,我是不會跟他登記扯證的。”
呂先生說:“我父母和我一起湊錢買的房子,就應該只寫我自己的名字。如果女方也出了一部分資金的話,那么我愿意寫兩個人的名字,今后也一起還房貸。這個世界,早就男女平等了。”
劉女士說:“離婚后我帶著3歲的兒子生活,如果再婚,需要這個男人有房,最好把我兒子的名字加在房產證上。”
周女士說:“按照法律來說,如果在婚前把我的名字加上去,我先生的房子就有我的一部分。但我沒讓他那么做,我認為愛情不應該被物質所束縛。再說了,我自己也有這個實力。后來,我用自己的存款也買了一套房子,大家各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現在,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
趙先生說:“在我的想法里,我愛的女人想要什么,只要我能夠辦得到的,都會盡量滿足她。房產證加上名字是小事,既然愛她,加個名字有什么了不起的。”
被大眾矚目的房產證,在婚前究竟要不要加上女方或者孩子的名字?
分析
相愛的男女,進入婚姻就結為了一個“共同體”,意味著建立實質性的法律關系,包括財產方面的權利義務和人身方面的權利義務。
根據婚姻法律規定,財產方面的權利義務,主要涉及夫妻財產制度、夫妻間的扶養義務和財產繼承權。其中,夫妻間的扶養義務和財產繼承權,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前者是當配偶一方有殘疾、患有重病、經濟困難時,需要另一方主動承擔扶助供養責任,履行扶養義務;后者是當配偶一方死亡時,生存方可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遺產。只有夫妻財產制度,是男女雙方進入婚姻后自始至終必須面對的問題。
夫妻財產制度,涉及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收益和處分,是家庭生活正常運轉的物質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房產成為夫妻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當大的財富價值。婚房往往是集一家幾代之力所購置,對這一重大財產的歸屬問題,法律非常重視,進行了專門的規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規定: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并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由此可見,關于夫妻房產問題,法律已經分門別類進行了規范。其中,婚房歸屬,法律的態度是明確的。一是婚前或婚后父母為夫或妻一方購買的房子,誰出錢買房,產權就歸屬于購買方的子女,不算夫妻共同財產;二是如果是共同出資,登記在夫或妻一方名下,則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房產;三是夫或妻一方婚前首付購買房產,婚后雙方共同還貸,產權屬于購房者,貸款及房產增值部分費用,由產權一方支付給另一方。
網友的熱議,基于對婚后女方權益保障的心理預期,也受到原婚姻法律關于房產等價值較大的財產,結婚8年后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的規定的影響,更有對婚姻實質的考量,是當今經濟、文化、男女兩性關系等社會心理的綜合反映。
策略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是人生大事。
婚房,打散了不少鴛鴦。房產證上要不要加上對方的名字,眾說紛紜,在這個現實問題面前,幾家歡喜幾家愁。
就法律規定來說,婚房產權非常明晰。簡單來說,就是誰出錢買房,產權就歸屬于這一方。從實際情況來看,男方購房的比例相對較高。但也有相當比例的房產首付是女方家支付的,這樣的規定相對中性,對買房一方進行產權保護,并不單純保護男方或女方。
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其中蘊含的理念,一是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尊重公民對個人私有財產的處分權;二是以男女平等、女性廣泛參加工作為國情基礎;三是鼓勵現代女性獨立,不僅僅把婚姻作為安身立命的寄托。
房產證是房屋所有權證的簡稱,是房屋所有權的合法憑證,只對房屋所有人發放。加上名字,就意味著成為房屋產權人之一,是房產價值的分享者。當然,加與不加,同意不同意,這是當事人自行協商的事情,法律不做干涉,雙方可以通過坦誠的溝通來解決。
如趙先生那樣真心愿意加上女方名字,則是皆大歡喜。可以是雙方共同共有,也可以約定按份共有。其比例可以雙方各一半,可以一方多一方少,只要協商一致即可。在房產證上添加女方名字的具體方法,可以按照贈與或買賣方式來辦理,需要繳納相關稅費,包括契稅、交易手續費、合同印花稅、印花稅(權證)、房屋登記費等。
如呂先生那樣認為自己買的房子就應該寫自己的名字,態度明朗,權利意識清晰。當然,這需要得到女友的理解,雙方能夠就此進行平等、理性的協商。
如周女士那樣認為愛情不應該被物質所束縛,用自己的存款購置房產,體現了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媽媽的獨立對子女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獨立,使得媽媽在家庭中具有較大話語權,更加贏得丈夫的尊重,減少因為經濟問題的爭吵,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引導子女自立、自信、開朗、樂觀。
如張女士那樣認為就該在房產證上加名字,以考驗男方的責任心,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了男方身上,體現了“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傳統觀念,當然也是社會保障給予的安全感不足而在人們內心的折射。不加名字就不登記結婚,有可能導致雙方反目為仇而分手。也有可能男方屈就而結婚,但是心存芥蒂。婚后,慣性思維之下,為時時考量丈夫對自己的“愛”,妻子極有可能養成向丈夫隨手要錢的習慣。這種婚姻中的媽媽,對于子女來說是一個負面的樣本,難以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也為后來的婚姻家庭生活埋下諸多問題。
如劉女士那樣要求再婚時男方把自己兒子的名字加在房產證上,愛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如同交易條件,不利于再次締結婚姻,而且具體操作手續繁瑣,費用高企。
婚姻中,再好的夫妻也要談錢、談財產,因為柴米油鹽是婚姻的日常。那么,就給婚姻的日常多一點幸福的可能吧。房產證上加女方名字,一定是雙方發自內心的愿意,在愛情的甜蜜中,增加一份美好。
明確不加名字就不結婚,或者為了結婚而加名字,將房產作為砝碼,計較了利益,就偏離了純潔,給愛埋下隱患,雙方難免不歡而散。
《朱子家訓》中說:“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古人尚且有如此認識,何況我們現代人!期待男女平等的現代觀念深入人心,期待社會為女性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期待社會保障的力度更加強韌,期待獨立的媽媽培養更多自主的孩子,期待人們在物質豐富的前提下對婚姻的認知更加純粹。
愛情是婚姻的前提,選對了那個彼此珍愛的人,共同為愛經營一生,才是安全與幸福的王道!
正如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說:
當愛召喚你時,
跟隨它,
盡管它的道路艱難而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