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近親屬關系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的規定。

父母子女關系即親子關系,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實產生的、父母子女之間的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它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基于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實發生,既包括婚生父母子女關系,也包括非婚生父母子女關系。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不能自行解除,只能因依法送養或一方死亡而終止。二是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包括基于依法收養形成的養父母子女關系、基于扶養事實形成的繼父母子女關系。父母子女關系是最為重要的身份關系,法律規定具有高度的強制性。

一、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

撫養,是指父母從物質上供養子女、日常生活中照料子女,保障子女的生存,使子女得以健康成長。撫養義務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給付撫養費,包括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日常生活中照料。

法律對于父母的撫養義務劃定了一個邊界,而劃定的標準結合了形式與實質的雙重維度。 侯學賓:《撫養義務的邊界》,載《檢察日報》2018年12月19日,第007版。 撫養的對象包括以下兩類子女:(1)未成年子女,即不滿18周歲的子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是無條件的,任何情況都不能免除,即使父母離婚后仍然要承擔撫養義務。但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以其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并能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以停止給付撫養費。(2)特定的成年子女。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是有條件的:第一,成年子女不能獨立生活的。司法實踐中一般是指以下兩種:一是尚在校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下學歷教育的成年子女,二是因喪失、部分喪失勞動力等非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子女。第二,父母有撫養的能力,即父母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后尚有余力。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可以請求父母給付撫養費,向法院提起給付之訴。此處的撫養費包括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必要費用。撫養費數額、給付的期限和方法,可以按照《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的相關規定予以確定:撫養費的數額,可以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有固定收入的,撫養費一般可以按其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養費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無固定收入的,撫養費的數額可以依據當年總收入或者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以適當提高或者降低上述比例。撫養費應當定期給付,有條件的可以一次性給付。

成年子女因為主觀原因如拒不參加勞動等,不能滿足自己生活的,父母沒有繼續撫養的義務。

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主要是指成年子女對父母進行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根據法律有關規定,子女對父母贍養義務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顧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贍養人對患病的老年人應當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3)贍養人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遷居條件低劣的房屋;(4)贍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歸老年人所有。贍養費包括基本生活費用、醫療費用、生活不能自理時的護理費用。 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編著:《婚姻家庭繼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16頁。 所以,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僅是給付贍養費,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內容。

本條對贍養法律關系的主體和贍養費支付條件進行了規定。贍養義務人為成年子女,贍養費支付請求權人為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

【對照適用】

父母子女關系是最為親近、至關重要的親屬關系,其所負的撫養和贍養義務在原則上都是無條件的法定義務,各國法律都極為重視。只不過在立法中的規范有所不同,比如,《日本民法典》專設“扶養”一章對廣義的扶養作出整體性規范,而我國《民法典》則是在父母子女關系中規定彼此之間的撫養和贍養義務,更方便法律適用。

本條在適用過程中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類情況。

第一,已經成年的在校大學生是否有權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對于很多中國父母來說,孩子升入大學是人生大事,甚至是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機會,父母供給子女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等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哪怕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在校成年大學生起訴父母索要撫養費的相似案件,不同法院的判決往往截然不同。 楊波:《論成年在校大學生對父母的撫養費請求權——兼記〈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0條的缺陷與完善》,載《行政與法》2012年第5期。 從《民法典》規定和司法實踐來看,很難將已經成年的在校大學生歸入“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之列,其撫養請求權很難獲得支持。根據《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41條規定,“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成年的在校大學生一般也具有完全勞動能力,通過課余時間勤工儉學、假期打工、助學貸款等也可以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在此情況下出現了法律與現實的脫節,值得仔細考慮。

第二,在父母具有勞動能力、生活也不困難的情況下,是否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我們認為,根據對該規定的文義解釋,贍養費的請求權主體是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反面解釋則為:如果父母不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不困難,則不具有請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法院也基本持此觀點,對于有生活來源的父母提出的給付贍養費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往往以不具備生活困難的條件為由不予支持。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認為成年子女對具有勞動能力、生活不困難的父母沒有贍養義務。因為贍養義務是多方面的,贍養費的支付是子女對父母履行贍養義務的內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內容,也不是唯一內容。此時,子女雖不承擔支付贍養費的義務,但仍須承擔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義務,應當經常性地探望父母,與父母進行感情交流。

另外,?贍養義務是一項無條件的法定義務,子女不得以父母對自己未盡撫養義務或者以放棄繼承權為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父母教育、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的規定。

大陸法系傳統上區分親權與監護,親權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以教育、保護為目的,在人身和財產方面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頁。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保護,是“親權”的重要內容。我國《民法典》借鑒英美法系做法,沒有規定親權制度,而是建立了統一的監護制度。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代理未成年子女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同時又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我國法律通過規定監護制度以及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實質上實現了親權制度的功能。

從法律發展史來看,無論是古代西方還是東方,親權都是一種家父對子女的完全支配權。“家父擁有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處刑和懲罰的權力;他規定家庭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決定家子何時可以脫離父權支配,即兒子何時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女兒何時可以結婚。” [德]迪特爾·施瓦布:《德國家庭法》,王葆蒔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頁。 現代民法已經不再承認親權具有支配權能,而是強調保護、照顧是親權的核心權能。“在現行的《法國民法典》中,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親權已沒有家長權、支配權的品質,除仍沿用親權這一制度術語外,在實質內容上主要表現為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照顧、保護。” 王麗萍:《親子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頁。 為了徹底剔除親權一語中隱含的父母支配子女的意義,德國民法用父母照顧權取代了親權。我國《民法典》和相關法律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必須進行教育和保護,有利于保障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長,也可防止未成年子女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及時矯正不良行為。

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處的“依法”指向的是《民法典》第1188條規定的監護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關于監護責任的解釋和適用,將在侵權責任編具體展開。

在調整父母子女關系方面,需要堅持和貫徹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又稱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是由世界上最重要的保護兒童權利之綱領性法律文獻———《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確立的。它目前已經是兩大法系國家民事親權立法所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則。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在親權制度中的確立導致親權屬性為之一變,由民法上的私權利義務轉變為兼具私權利義務與社會權利義務屬性的新型權利。 肖新喜:《親權社會化及其民法典應對》,載《法商研究》2017年第2期。 在強化父母監護責任的同時,加強社會監督和國家干預,更好地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對照適用】

對于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中大多規定了詳盡的親權制度,如《日本民法典》中專門設有“親權”一章。比較而言,我國《民法典》父母子女關系的相關規則簡潔通俗,頗具特色。

本條在適用時,需要結合總則編關于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本編關于夫妻關系和父母子女關系的其他規定、侵權責任編相關規定,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準確認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范圍。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的規定。

婚姻自由權是一項基本權利,屬于每一個符合相應條件的公民。本條規定的主要立法目的在于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無論父母離婚或是再婚,子女應當尊重,不得干涉,更不能因此拒絕履行贍養義務。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1條規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關系變化而消除。”?現實生活中,受落后的傳統觀念束縛,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沒有得到充分保障,老年人離婚、再婚面臨諸多障礙,其中子女干涉是比較常見的原因。

其一,父母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無論離婚或再婚,子女應當充分尊重父母的選擇。第一,子女不得干涉父母離婚。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感情是否破裂,婚姻關系當事人最為清楚,若父母決定離婚的,子女可以進行溝通勸解,但不得干涉和阻撓。第二,子女不得干涉父母再婚。若父母離婚或者一方去世,是否再婚、與誰結婚應由父母自主決定,子女不得干涉、阻撓,尤其不能以不履行贍養義務相威脅。第三,子女不得干涉父母再婚后的生活。父母再婚后的生活應由父母自主決定,子女不能越俎代庖、強行干涉。

其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是無條件的法定義務。而且,這種贍養義務是無期限的,只要父母在世且需要贍養,子女就應當履行這一義務。如果父母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子女就應當履行支付贍養費這一義務,不得另外附加條件、課加要求。所以子女不能因父母再婚而不盡贍養義務,否則父母有權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

【對照適用】

本條是一項非常有中國特色的規定,也較為原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應結合相關法律規定明確子女干涉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子女干涉父母婚姻,首先,侵犯的是父母的婚姻自主權,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其次,若以暴力手段干涉婚姻的,還可能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再次,子女因此拒絕支付贍養費的,父母可提起訴訟,請求子女支付贍養費。最后,子女拒絕贍養父母情節惡劣的,還可能構成遺棄罪。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父母和子女相互之間有繼承權的規定。

血脈和財產的傳承是人類的本能,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繼承是財產所有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之時起,依法將死者生前所有,死后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財產轉移給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繼承人何以取得遺產?因為其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特定的親屬關系,而且親屬關系越近,繼承的順序越優先。父母子女為至親之人,除相互之間的撫養和贍養外,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有取得彼此遺產的權利,亦屬情理。依據《民法典》第1127條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均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即父母、子女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準確理解本條的關鍵是明確?“子女”和“父母”的具體范圍。

一、子女

子女是被繼承人最近的直系血親。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和養子女。

婚生子女是在合法婚姻關系期間受孕或所生育的子女。婚生子女,不論是兒子還是女兒,不論是隨父姓還是隨母姓,不論是已婚還是未婚,都有繼承父母遺產的權利。

非婚生子女是沒有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女所生育的子女。《民法典》第1071條第1款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非婚生子女有繼承父母遺產的平等權利。

繼子女是指妻與前夫或者夫與前妻所生的子女。繼子女與繼父母,是因其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再婚或者父母雙方離婚后一方再婚而形成的一種親屬關系。并非所有繼子女都可以繼承繼父母的遺產,繼子女能否享有繼承權,取決于他們之間是否形成事實上的撫養教育關系。《民法典》第1072條第2款規定:“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養子女是指被收養的子女。《民法典》第1105條第1款規定:“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系自登記之日起成立。”收養關系成立后,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成立擬制的血親關系,但養子女與其親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被依法解除,不再具有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

二、父母

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在遺產繼承方面,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均有對其親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遺產的繼承權。因父母子女有對應關系,在此不再一一介紹。在父母作為子女財產繼承人方面,民法典繼承編規定父母為第一順序繼承人。但是,有學者指出,按照遺產流轉方向和人的生死規律,父母繼承子女的遺產較為少見,同時也須防止遺產向旁系血親流轉,遺產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繼承,因而使財產落入甥侄子女手中,故父母應作為第二順序繼承人。在子女或者孫子女、外孫子女存在時,父母不繼承,這并不違反中國的孝道原則,也并非違反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原則,并且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繼承法都規定父母是第二順序繼承人。 楊立新:《民法分則繼承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

【對照適用】

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立法在繼承人的范圍、順序和份額等方面難免有所差異,但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日趨簡單化,親子之間的繼承關系成為繼承制度的核心。各國一般都規定子女作為父母最優順位繼承人,而父母作為子女的繼承人順位方面,一般列為次優的順位,如《日本民法典》。我國《民法典》保留自1985年《繼承法》以來的法定繼承人范圍和順序,將父母、子女、配偶同列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在法律適用中須注意的是,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即繼子女享有所謂“雙重繼承權”。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當然也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養子女對養父母遺產享有繼承權,同時,養子女和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因收養的成立而消除,不能繼承生父母的遺產。

另外,本條規定只適用于法定繼承,如果死者生前立有合法有效遺囑的,應當先執行遺囑,即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規定。

非婚生子女是婚生子女的對稱,是指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即在登記婚姻或者法律承認的事實婚姻外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子女、已婚男女與第三人所生子女、無效婚姻和被撤銷婚姻當事人所生子女、婦女被強奸后所生的子女等。非婚生子女和父母之間也存在血緣關系,造成非婚生的原因在于父母,不應由子女承擔不利法律后果,所以在法律地位上非婚生子女不應和婚生子女有所區別。為切實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利益,依據《民法典》本條的規定,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地位完全相同,法律有關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同樣適用于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間。

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關于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化的做法是:基于分娩的事實,非婚生子女與生母之間的關系一般無須加以特別地證明,非婚生子女按生母的婚生子女對待。非婚生子女與生父之間的關系,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由生父自愿表示認領,二是強制認領。生母指認該子女的生父為其丈夫以外的第三人而遭否認時,生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確認生父之訴。根據?《民法典》第1073條的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以及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加以確認;在必要時,可委托有關部門進行親子鑒定。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并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生父的身份通過認領被確認后,即和生母一樣負有對非婚生子女的撫養義務。對于不履行撫養義務的生父母,非婚生子女有要求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從世界范圍來看,立法上對于非婚生子女的態度,有從歧視到平等保護的過程。目前,在絕大多數國家,無論婚生子女還是非婚生子女,其與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樣的,并不區別對待。在“子女本位”的立法理念下,有些國家的法典不再使用“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名詞。如?1998?年修正后的《德國民法典》親屬編、1960年《埃塞俄比亞民法典》、1986年《越南婚姻家庭法》中均不再出現“非婚生子女”一詞。 王麗萍:《關于民法典中親子關系的立法思考》,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9年第2期。 我國《民法典》中雖然沿用“非婚生子女”的稱謂,但毫無疑問只是歷史形成一個描述性的詞匯。依據本條規定,包含以下三層意義。

第一,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在我國,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有關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同樣適用于非婚生子女,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對非婚生子女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權利義務是依據出生的事實、基于親子關系產生,無論是婚生子女還是非婚生子女,父母都應履行相應義務。相應地,非婚生子女和父母的其他近親屬間,如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亦享有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義務。(2)非婚生子女成年后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對缺乏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支付贍養費的義務。(3)父母與非婚生子女之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前已述及。

第二,任何組織或個人對非婚生子女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對非婚生子女的危害和歧視可能來自家庭也可能來自社會,都會對非婚生子女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如生父不承認其生父身份,拒絕確認親子關系和承擔撫養義務,或者其他兄弟姐妹拒絕其參與遺產繼承。另外,出于社會偏見和制度漏洞,某些組織或個人也可能會存在歧視,本條規定要求社會對非婚生子女的隱私予以尊重和保護,給予非婚生子女良好的成長環境,有關組織也應改進相關制度和工作方法,依法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第三,父母對非婚生子女具有撫養義務。父母對未成年的非婚生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非婚生子女有撫養義務,對于不與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的非直接撫養方,其履行撫養義務的形式主要為支付撫養費。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法律沒有規定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和認領制度,但在《民法典》第1073條規定了親子關系的確認制度。如果親子關系得到確認,非婚生子女可訴未盡撫養義務的生父或生母支付撫養費、承擔撫養義務。自子女出生時始,若父母一方未對非婚生子女承擔過撫養義務,子女有權向未直接撫養方追索自出生后的撫養費,并可就將來預計應當發生的撫養費用一并予以主張。

【對照適用】

在各國歷史上,非婚生子女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均遭受歧視。近代社會對于非婚生子女的態度已有了很大轉變,但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仍然對非婚生子女加以歧視。例如,英國普通法規定,非婚生子女不屬于任何人的子女,其父不負有撫養義務;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規定,非婚生子女不得請求其父認領,非婚生子女不得主張婚生子女的權利,非婚生子女不得為繼承人。20世紀以來,很多國家通過準正和認領的程序,使非婚生子女婚生化,強化了對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護。

“我國對于非婚生子女,與基督教不同,一向不甚鄙視。蓋我國以往特別重視宗及家的存續,為綿延血統,維持家名,必賴有子嗣,最好是多子多孫,故泛許締結婚姻外之性關系以達其目的。” 陳棋炎、郭振恭、黃宗樂:《民法親屬新論》,中國臺灣地區三民書局1990年版,第269頁。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婚姻法》確立了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婚姻制度,賦予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相同的權利和義務,該法第15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受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或歧視。非婚生子女經生母或其他人證物證證明其生父者,其生父應負擔子女必需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全部或一部;直至子女十八歲為止。如經生母同意,生父可將子女領回撫養。生母和他人結婚,原生子女的撫養,適用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從此確立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平等保護的制度。

在適用本條規定時,應注意結合《民法典》第1073條規定的親子關系確認制度,只有親子關系得到確認的,非婚生子女方可訴請生父或生母承擔撫養義務。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繼父母和繼子女之間權利義務的規定。

繼父母子女關系是由于父或母再婚而形成的姻親關系。繼子女是指夫與前妻或妻與前夫所生的子女,繼父母是指父之后妻或母之后夫。繼父母與繼子女關系產生的情形有兩種:一是由于父母一方死亡,他方再行結婚;二是由于父母離婚,父或母再行結婚。子女對父母的再婚配偶稱為繼父母,夫或妻對其再婚配偶的子女稱為繼子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國離婚率持續走高,再婚重組家庭不斷增多。自社會現實生活而言,繼父母子女關系一般可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父或母再婚時,繼子女成年并已獨立生活;第二,父或母再婚后,未成年的或未獨立生活的繼子女未與繼父母共同生活或未受其撫養、教育;第三,父或母再婚后,未成年的或未獨立生活的繼子女與繼父母長期共同生活,繼父或繼母對其進行了撫養、教育。從法律標準來看,一般前兩種情形下雙方沒有形成撫養或贍養關系,不構成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只是一種姻親關系;在第三種情形下,雙方形成撫養教育關系,構成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

形成撫養關系的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屬于法律上的擬制血親,他們之間具有與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間相同的權利和義務。與此同時,該繼子女與沒有和其共同生活的生父或生母的關系仍然存在,他們之間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并不因未在一起共同生活而消除。這樣,此類繼子女就具有雙重法律地位:一方面,與生父母保持著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另一方面,與撫養自己的繼父或繼母又形成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以,此類繼子女享有雙重權利,負有雙重義務。

不得虐待或歧視,是對所有的繼父母和繼子女而言的,即不論是否成立擬制血親關系,相互之間都不能虐待或歧視。對繼父母而言,尤其是在繼父母本身有親生子女的情形下,不能因為自己和繼子女之間不存在血緣關系,就在撫養教育方面對繼子女和親生子女區別對待,對繼子女有歧視。不得虐待,即繼子女未成年或不能獨立生活時,繼父母不得虐待繼子女;繼父母年老后,繼子女也不得虐待繼父母。

【對照適用】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婚姻法》雖然沒有提出“繼子女”的稱謂,但在第16條規定“夫對于其妻所撫養與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對于其夫所撫養與前妻所生的子女,不得虐待或歧視”。1980年《婚姻法》第21條第1款明確規定:“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在國外立法例中,繼父母子女關系一般情況下只作為普通姻親關系對待,但一般也規定在特定情形下繼父母具有撫養繼子女的法律義務。

在實踐中,繼父或繼母經繼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可以收養繼子女。通過收養行為,成立擬制血親,繼父或繼母與繼子女之間轉化為養父母子女關系。該子女與不直接撫養自己的生父或生母間的權利義務消滅。

實踐中處理繼父母子女關系的主要難點是關于“受其撫養教育”的認定,我國立法對認定標準沒有規定,?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實踐中亦有較大爭議。司法實踐中結合具體案情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受撫養教育的主體應限于未成年繼子女或者雖成年但不能獨立生活的繼子女,如果是已經成年且能獨立生活的繼子女,?則不享有要求父母進行撫養的權利,自然也談不上撫養教育問題,繼父母子女之間一般不會產生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第二,受撫養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樣,繼父母對繼子女進行了生活上的照料、教育和經濟上的供養,可以認定為進行了撫養教育。第三,撫養教育應經過一定的期間,至少具有數年的時間,繼父母擔任父母角色的時間足夠長以和孩子之間建立緊密、依賴性的親子關系,才可體現繼父母子女之間撫養、贍養、繼承等權利義務的對等性。

實踐中很多法官在判斷關系是否形成時,往往將“居住在一起”作為判斷的核心要素,只要有證據證明繼父母與繼子女滿足“共同居住”這一要素,就可以推導出繼父母事實上扮演了“父母”這一角色,承擔了相應的責任。 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頁。 這是極為片面的做法,應當結合上述因素綜合認定。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親子關系異議之訴的規定。

親子關系即父母子女關系,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倫理價值,是家庭關系的核心。親子關系的產生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實或者基于法律的認可,即親子關系包括自然血親和擬制血親。擬制血親包括養父母養子女關系和形成撫養教育關系的繼父母繼子女關系。其成立與否,以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成立要件進行判斷:收養關系是否成立,以是否進行合法收養登記為判斷要件;繼父母繼子女之間是否成立擬制血親關系,以是否形成了撫養教育關系為判斷要件。

本條所涉及的親子關系產生爭議是針對自然血親而言,包括確認事實存在但尚未明確的親子關系和否認已經形成但事實上不存在的親子關系。實踐中,因母親可由子女出生的事實加以確定,故是否存在血緣關系,主要是確定子女的生父。生父的確定只能通過血緣關系判定。血緣關系的判定方法,隨著科技進步在不斷改進,現在人們已經可用DNA鑒定來確定親子關系,準確率接近100%。為防止親子鑒定的濫用,維護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很多國家或地區的立法確立了婚生子女的推定制度,即在母親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受胎或者出生的子女,推定其母親的丈夫就是其生父。同時,為了保護真實的血緣關系,又賦予了一定范圍的主體否認該子女與所推定的生父之間血緣關系的訴訟請求權,即婚生子女的否認制度。與此同時,對于非婚生子女,也賦予了一定范圍的主體確認該子女與自己或被告之間存在血緣關系的訴訟請求權,?即非婚生子女的認領制度。本條在立法層面首次對親子關系的確認和否認作出規定。

本條確立親子關系的確認與否定之訴的基本規則,即父母和成年子女均可請求確認親子關系,只有父母才可請求否認親子關系。其立法理由主要是:?第一,親子關系作為產生父母子女間權利義務的身份前提,其安定性對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至關重要。故親子關系的確認與否認均應符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婚姻家庭觀念多元化和性道德較為寬容的時代背景下,青年非婚同居、婚外性行為的增多使在無婚姻關系中出生的子女對親子關系確認的需求越發明顯。但此前我國原《婚姻法》未規定親子關系的確認與否定之訴規則,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確定親子關系的裁判規則不統一的問題。第二,雖《婚姻法解釋(三)》第?2條從程序性規則的角度規定了親子關系異議之訴,但其未對親子關系否認權主體進行合理限制,且親子關系存在與否的推定規則尚存不足,無法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第三,從域外立法看,由于社會經濟基礎、民族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等因素的差異,對血緣關系的真實性和親子關系的穩定性之立法價值取向不同,各國關于親子關系否認權的主體范圍不一,且各有利弊。因此,在結合現實需求和借鑒域外立法經驗基礎上,在堅持男女平等和子女本位的理念下,婚姻家庭編新增了親子關系之訴的權利主體,包括確認之訴的權利主體為父母和成年子女;?否認之訴的主體為父母。這填補了親子關系確認與否認的立法空白,兼顧維護親子關系的安定性和追求血緣關系的真實性,符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 陳葦、賀海燕:《論中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立法理念與制度新規》,載《河北法學》2021年第1期。

一、?親子關系確認之訴

本條對于親子關系確認之訴的原告范圍作出規定,限于父親、母親和成年子女。父親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主要是指生父自愿認可親子關系的情形。母親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主要是指生父不愿意認可親子關系,生母以生父為被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認子女和生父之間存在親子關系的情形。此外,父親或母親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實踐中還包括孩子被抱錯,或者被社會福利機構領養,或者和父母離散,父母請求確認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親子關系的情形。成年子女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主要是指以生父為被告,請求確認親子關系的情形,也包括棄嬰或者父母離散的子女以生父或生母為被告提起的訴訟。本條規定的原告范圍沒有包括未成年子女,是因為未成年子女沒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可以由母親或父親作為原告提出。

二、親子關系否認之訴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出生的子女一般應認定為婚生子女,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婚生子女實際上是婚外性關系所生的情況。親子關系否認之訴,即原告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自己和子女之間不存在親子關系,比如丈夫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自己與妻子所生子女之間沒有親子關系。對于可提起親子關系否認之訴的主體,本條規定將原告范圍限定為父親和母親,將成年子女和其他主體都排除在外。可如此理解:第一,法律上的親子關系應以真實的血緣關系為基礎,故應允許法律意義上的父或母提起訴訟,確定子女的生父和生母。第二,應兼顧親子關系的安定性,在當事人之間已發生了親情和親子關系的社會事實的情況下,從保護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出發,應限制當事人以外的人否認親子關系,故不允許子女法律意義上的父或母之外的第三人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第三,父母撫養子女成年后,子女應當負有贍養義務,為防止出現成年子女否認親子關系后不再對原法律意義上的父母承擔贍養義務的情形,成年子女不可作為原告提起親子關系否認之訴。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221頁。

【對照適用】

對于親子關系,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規定了婚生子女推定和否認制度,也規定了非婚生子女的認領制度,從我國《民法典》的規定來看,雖然沒有明確系統的規定,但本條著眼于訴訟實踐,基本能夠實現解決親子關系爭議的制度功能。在適用本條規定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方面,親子關系的確認和否認,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原告請求確認或否認親子關系,應當提供充分證據予以證明。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般應當提供親子鑒定報告等可證明血緣關系存在的證據,但原告能夠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親子關系存在,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張成立。請求否認親子關系,一般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一是夫妻在妻受胎期間沒有同居的事實;二是夫有生理缺陷或沒有生育能力,包括時間不能、空間不能、生理不能等;三是子女和其他人存在血緣關系。如《意大利民法典》第235條規定,丈夫可以通過未曾同居、生殖不能等適當的證明排除生父身份;在英國,如能證明丈夫不能人道,或在子女可能受胎的時期不在,通過親子鑒定等,則可對婚生推定提出否認,證實該丈夫不是子女的父親;美國《統一父母身份法案》規定,夫妻分居不可能發生性關系,可以作為否認親子關系存在的證據。 汪金蘭、孟曉麗:《民法典中親子關系確認制度的構建》,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另一方面,親子關系被否認后,撫養費的返還和精神損害賠償問題。親子關系被否認后,原法律意義上的父親對該子女自始不具有法律上的撫養義務,其與該子女在否認前的撫養關系,可能構成“欺詐性撫養關系”。欺詐性撫養這一概念,并沒有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正式出現過,而是基于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不斷運用,從而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韓德強、冉超:《欺詐性撫養問題的三維解構》,載《人民司法》2020年第2期。 楊立新教授將欺詐性撫養界定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乃至離婚以后,妻明知其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生子女為非婚生子女,而采取欺詐手段,稱其為婚生子女,使夫承擔對該子女的撫養義務。” 楊立新:《論婚生子女否認與欺詐性撫養關系》,載《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并提出按侵權法律關系來界定欺詐性撫養問題的觀點。對于欺詐性撫養,各國立法均確認受欺詐人對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支出的撫養費有返還的請求權。因原撫養人并無撫養義務,其已經支付的撫養費用對子女的生父母而言構成不當得利,可以行使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請求返還已經支岀的撫養費用。另外,根據民法典總則編、人格權編、侵權責任編有關規定,女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與他人存在婚外情并生育子女,采取故意隱瞞的方式欺騙配偶,嚴重損害了被欺詐人的人格尊嚴等人格權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傷害,受欺詐撫養非親生子女的一方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祖孫之間撫養、贍養義務的規定。

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是隔代直系血親,是除親子關系之外最近的直系血親。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十分重視血脈傳承和家庭倫理關系,而三代同堂抑或四代同堂以及“含飴弄孫”的文學描述,基本上就是老年人享清福的代名詞。故而,在我國傳統的家庭倫理中,祖孫之間的親情關系并不因父母離婚而自然隔斷或喪失。 莊緒龍:《“隔代探望”的法理基礎、權利屬性與類型區分》,載《法律適用》2017年第23期。 祖孫之間雖然不同于親子關系,沒有當然的撫養、贍養義務,但是基于對歷史傳統和社會現實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基本生活,1980年《婚姻法》增加祖孫之間在特定條件下承擔撫養、贍養義務的規定,并于2001年進一步完善。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履行撫養義務的條件

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承擔無條件的撫養義務不同,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履行撫養義務是有條件的,只有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具有撫養義務。

第一,孫子女、外孫子女為未成年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孫子女和外孫子女已滿18周歲,即使不能獨立生活,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沒有撫養的義務。這一點,與父母需要對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履行撫養義務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這里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父母無力撫養是指不能以自己的收入滿足子女合理的生活、教育、醫療等需要。?

第三,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負擔能力。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是指以自己的勞動收入和其他收入滿足其第一順序撫養權人?(即需要扶養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合理生活、教育、醫療的需要后仍有剩余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如果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數人均有負擔能力,則應根據他們的經濟情況共同負擔。須注意的是,配偶之間的扶養義務、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以及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均沒有規定扶養義務人應有負擔能力這個前提條件。

二、孫子女、外孫子女對祖父母、外祖父母履行贍養義務的條件

與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的無條件性不同,孫子女、外孫子女對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擔贍養義務,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祖父母、外祖父母需要贍養。孫子女、外孫子女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贍養是以其父母的贍養義務為基礎的。所以,孫子女、外孫子女的贍養條件不應寬于其父母的贍養條件。依據《民法典》第1067條第2款規定,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所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只有在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時,才可向孫子女、外孫子女提出贍養的要求。如果祖父母、外祖母有經濟收入或來源,可以負擔自身生活所需,就不能要求孫子女、外孫子女承擔贍養義務。

第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這里的死亡也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無力贍養,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不能以自己的收入滿足其合理的生活、教育、醫療等需要,沒有能力和條件履行贍養義務。?比如,子女沒有穩定收入,甚至本人生活還要依靠他人扶養,或者因病、殘疾等喪失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其收入僅能維持本人生活的,就可以認定為其無能力贍養父母。應注意的是,這里的“子女”不應限于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父母,而是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所有子女。只要其中一個子女有能力贍養,也不能要求孫子女、外孫子女贍養。?

第三,孫子女和外孫子女有負擔能力。有負擔能力是指孫子女和外孫子女以自己的收入滿足自己和第一順序撫養權人(配偶、子女和父母)合理的生活、教育、醫療等需求后仍有剩余。如果孫子女、外孫子女中數人均有負擔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經濟情況共同負擔。

【對照適用】

祖孫是僅次于親子的近親屬關系,各國均規定在一定條件下二者之間的扶養關系。由于德、日等國的民法典專門設有“扶養”一章整體規定,所以對于祖孫之間的扶養關系以直系血親間的扶養關系指稱,通過撫養權利義務的親屬順位得以體現祖孫之間的扶養關系。?

在法律適用中,除需要準確把握上述相關的適用條件之外,還應當注意:繼父母與其繼子女之間因撫養關系形成而產生了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并不意味著繼祖父母、繼外祖父母與繼孫子女、繼外孫子女之間同時產生祖孫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只有在繼子女與繼父母的撫養關系形成后,繼祖父母、繼外祖父母對繼孫子女、繼外孫子女實際進行了撫養,雙方的撫養關系形成后,其相互間關系才適用《民法典》本條中關于祖孫間撫養和贍養關系的規定。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兄弟姐妹之間扶養關系的規定。

兄弟姐妹是最親近的旁系血親,一般情況下,兄弟姐妹之間由于較長時間的共同生活和情感交流,彼此都會產生較為平等而密切的親情關系。正如恩格斯所言:“父親、子女、兄弟姐妹等稱謂,并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負有一種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 [德]卡爾·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頁。 兄弟姐妹之間相互扶養照顧,不僅是一種道德義務,在特定條件下也會上升為法律義務。實際生活中有能力的兄、姐扶養未成年弟、妹,弟、妹扶養照料生活困難的兄、姐,是較為常見的社會現象。本條主要是對兄弟姐妹之間法律上扶養義務形成條件的規定。

一、關于兄弟姐妹的范圍

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兄弟姐妹”一詞所指的范圍十分寬泛,雖然本條沒有明確規定其范圍,但需要結合相關規定和社情民意,明確條文中負有扶養義務的兄弟姐妹的范圍。一般認為,兄弟姐妹包括全血緣、半血緣及法律擬制的兄弟姐妹, 夏吟蘭:《民法分則婚姻家庭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3期。 本條所指兄弟姐妹主要是指同胞的兄弟姐妹和養兄弟姐妹,同胞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我國臺灣地區有關規定也承認繼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相互扶養的義務,前婚之子女與非婚生子女間,均不失為兄弟姐妹,而有此義務。 史尚寬:《親屬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頁。 我們認為可以結合案件實際情況,予以合理確認。

二、兄、姐對弟、妹負有扶養義務的條件

該扶養義務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弟、妹為未成年人。但是對于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弟、妹,兄、姐無須對其負有扶養義務。另外,如果弟、妹雖無獨立生活能力但已經成年,那么兄、姐也不負扶養義務。?

第二,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即父母雙方均已死亡,或者雖生存但沒有撫養能力。如果父或母有一方生存且具備撫養能力,仍應由尚生存的父或母履行相應的撫養義務。

第三,兄、姐具備負擔能力。?兄、姐須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兄、姐能夠通過勞動獲取收入或有其他財產為生活來源。當其無生活來源且缺乏勞動能力,就不能被認為是具有負擔能力。具體而言,當兄、姐因履行扶養義務而無法保障自身正常生活需要時,一般應當認為兄、姐不具有負擔能力。

三、弟、妹對兄、姐負有扶養義務的條件

該扶養義務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兄、姐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缺乏勞動能力”主要是指兄、姐無法以技術、腦力、體力從事工作,獲取相應報酬;“缺乏生活來源”則主要是指在經濟上沒有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和積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僅是缺乏勞動能力但不缺少經濟來源,能夠保障自身正常生活時,不應認定為其缺乏生活來源;如果兄、姐缺少生活來源但具有勞動能力時,其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此時弟、妹也無須承擔本條規定的扶養義務。

第二,兄、姐無第一順序的扶養義務人,或是第一順位的義務人缺乏扶養能力。若兄、姐的配偶尚在且有勞動能力,或者兄、?姐有成年子女能夠承擔贍養義務的,弟、妹無須負擔扶養兄、姐的義務。

第三,弟、妹由兄、姐扶養長大且具有負擔能力。一是弟、妹是由兄、姐扶養長大,即兄、姐已經履行扶養弟、妹的義務。依據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弟、妹在法定情況下也應承擔對其兄、姐的扶養義務。二是弟、妹具有負擔能力。

【對照適用】

關于旁系血親之間是否存在法律上的扶養關系,各國立法并不相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601條關于扶養義務人規定,直系血親有義務互相給予扶養費。《法國民法典》第205條規定,扶養義務者僅限于直系親屬之間,而扶養旁系血親之兄弟姐妹,則被解釋為自然債務。《日本民法典》第877條規定,直系血親及兄弟姐妹,互負扶養義務。我國自2001年《婚姻法》修改以來,規定了兄弟姐妹之間有條件的扶養義務。

在適用本條規定時,首先應當明確兄弟姐妹間扶養義務的限度,此種扶養義務屬于“生活扶助義務”而非“生活保持義務”。生活保持義務的特點在于,它發生在核心家庭內,它是無條件的,義務人必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履行義務,即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也必須使權利人過與自己相當的生活。 徐國棟:《論扶養的范圍——與浦偉良同志商榷》,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一般適用于夫妻以及父母子女的關系中。而生活扶助義務是指“惟于不犧牲自己地位相當的生活之限度,給與必要的生活費”。 史尚寬:《親屬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53頁。 ?生活扶助義務廣泛適用于除夫妻子女關系之外的關系中。

本條規定在適用時除準確把握上述條件外,還應當結合其他規定綜合考量。比如,依據侵權責任編有關規定,扶養義務人遭受人身損害時,賠償范圍中有“被扶養人生活費”項目,須結合本條以及其他涉及扶養義務的規定予以確認。另外,還應注意本條扶養義務與《刑法》第261條遺棄罪之間的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水县| 德阳市| 邹城市| 崇阳县| 龙胜| 乌苏市| 唐山市| 卫辉市| 天津市| 治多县| 林周县| 紫云| 丹江口市| 白沙| 涿州市| 宜良县| 科尔| 融水| 平山县| 买车| 敦煌市| 江城| 瑞昌市| 西乡县| 四川省| 咸阳市| 仲巴县| 鹿邑县| 伊宁县| 罗定市| 长乐市| 策勒县| 长治县| 集安市| 通山县| 鄂州市| 大田县| 丹凤县| 蒲江县| 古蔺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