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一節 夫妻關系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在婚姻和家庭關系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性規定。

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夫妻法律地位平等是男女平等原則在夫妻關系領域的具體化,是《民法典》對夫妻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進行規范的前提和基礎。夫妻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與個體婚制緊密相連的,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代以后普遍存在于社會之中的男女兩性關系的特定形式。 楊大文主編:《親屬法與繼承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頁。 夫妻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與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相一致,在中外歷史上長期存在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對女性的歧視,近現代社會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婦女權益保障的立法日益完善,男女平等原則正朝著實質平等的目標邁進。

對于本條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確立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社會進步和法治昌明的重要標志。從法律史的角度看,夫妻法律關系經歷了從“夫妻一體主義”到“夫妻別體主義”的演變?!胺蚱抟惑w主義”意為結婚之后夫妻合為一體,人格互相吸收。從表面看,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實際上,只是妻的人格被夫所吸收,妻處于夫權的支配之下。故“夫妻一體主義”不過是夫權主義的別名。 馬憶南:《婚姻家庭繼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頁。 ?近現代婚姻家庭立法一般實行“夫妻別體主義”,夫妻在婚姻關系和家庭生活中地位平等、人格獨立,夫妻之間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關系,男女兩性在婚姻家庭關系中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擔同等的義務。當然,近現代法律對于男女平等原則的貫徹也是一個漸次演進的過程,如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都曾對妻子在財產處分等方面的行為能力作出重大限制,后來才作出修正。20世紀中葉以來,男女平等原則在各個領域的展開逐漸深入,形式平等轉向實質平等,保障婦女權益的社會立法逐漸增多,但在社會參與、公平競爭、平等對待等諸多方面仍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第二,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確定夫妻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憲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因此,男女平等原則是一項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法律領域都應予以貫徹。我國民法典總則編第4條明確規定了平等原則,婚姻家庭編第1041條在規定男女平等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體現了追求男女兩性實質平等的價值取向。綜觀整個婚姻家庭編乃至繼承編的法律規范,對于夫妻之間的平等地位進行了徹底貫徹,尤其是對妻子權利的保護更為周到。如在結婚、離婚、姓名、人身自由、居住、扶養、財產歸屬、家事管理、繼承、生育甚至子女姓氏選擇等各個領域,我國《民法典》無不體現了夫妻雙方實質意義上的平等,體現了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典》的先進性。

第三,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也是處理夫妻間法律糾紛的指導原則。夫妻婚姻關系的和諧穩定是家庭關系和睦的基礎,但在社會現實生活中,違背倫理道德、發生利益糾葛的情形時有發生,而這種夫妻之間的矛盾糾紛較之一般民事糾紛更具特殊性和復雜性,造成法律供給不足和法律適用的困難。當處理夫妻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發生的糾紛時,應以夫妻法律地位平等作為解決爭議的判斷基準,以維護男女雙方實質平等為價值導向,結合《民法典》和《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相關法律進行處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婚姻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

【對照適用】

在漫長的歲月中,夫妻不平等的性別文化、性別意識根植于婚姻家庭的各個領域。近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法律在推進男女平等觀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代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性別平等和針對妻子特殊保護的法律體系,有力地推動了性別平等的實現。 何群、劉苪、郝靖:《社會性別視野下當代中國夫妻關系平等的新要求》,載《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1期。

在近現代民法的發展過程中,關于夫妻法律地位的相關規范的修改是非常引人關注的部分,以法國、德國的民法典為代表的近代民法典保留了諸多夫權制的規定,如《拿破侖法典》曾規定“夫應保護其妻,妻應順從其夫”,《德國民法典》曾規定“夫有權決定有關共同婚姻生活的一切事務”。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各國為貫徹男女平等原則,相繼修改自己的夫妻關系法律規范,如修訂后的《法國民法典》第216條規定“夫妻各方均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意大利民法典》第134條規定“依據婚姻的效力,丈夫和妻子相互取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而1947年修訂后的《日本民法典》更是在總則開篇追加規定“對于本法,應以個人尊嚴及兩性實質的平等為主旨予以解釋”,將其作為“第一條之二”。 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由此可見,至少在立法層面上,現代各國都逐步實現了對夫妻平等法律地位的確認和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婚姻法》第1條即明確宣布廢除“男尊女卑”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并在第7條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的伴侶,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婚姻法基本原則。1980年《婚姻法》第9條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13條延續了該規定。《民法典》本條規定對文字表述作了個別調整,將原“家庭”改為“婚姻家庭”,一方面與婚姻家庭編的名稱相呼應,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夫妻婚姻關系在家庭關系中的核心作用。

關于本條的法律適用,應當明確本條屬于一般條款,其內容抽象概括,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主要起價值指引和漏洞補充作用。在處理夫妻人身、財產關系爭議時,其他條文有具體規定的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條文沒有規定或出現權利沖突時可以適用該條文。

在此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時有發生的夫妻生育權糾紛,丈夫狀告擅自流產的妻子要求賠償,應當如何認識和處理。對此類案件,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7條中規定“公民有生育的權利”,而《婦女權益保障法》第51條第1款規定:“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币虼耍蚱揠p方都有生育權,也有不生育的自由。我們可以引用本條規定說明夫妻雙方在決定是否生育時具有平等的權利,妻子流產屬于法律保障的生育自由,不構成對丈夫的侵權行為。當然,為了平衡夫妻之間的生育利益,可以按照《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23條規定:“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碑斢鲇猩鲜銮樾螘r,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處理,準予雙方離婚。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姓名權平等的規定。

姓名是用來表示個人的特定符號,姓名權是自然人的一項重要的具體人格權,同時也是人格獨立的重要標志。德國學者拉倫茨指出,姓名并非是人的身外之物,如同一件東西從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而是使人個體化的一種標志、一個象征,所以它是個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財富,一種人格財產。因此,姓名權本質上是一種人格權,即在一個人的直接存在以及他的個人生活范圍內,承認他不受侵犯的權利。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頁。

《民法典》第1012條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對于自然人的姓名權,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夫妻雙方在結婚以后,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不因婚姻關系而改變姓氏,這也是夫妻法律地位平等的具體體現。

近現代“夫妻別體主義”立法下,夫妻之間地位平等、人格獨立,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關系。但在古代親屬立法中,無論中外,一般都要求妻冠夫姓。在我國封建社會,婚姻多實行男娶女嫁,女子婚后即加入夫宗,冠以夫姓而喪失姓名權(贅夫則冠以妻姓)。 馬憶南:《婚姻家庭繼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頁。 現代各國婚姻家庭立法中,大多數規定妻可冠夫姓、夫可冠妻姓,也可以各自保有本姓。

早在1950年,我國《婚姻法》中就廢除了夫妻姓名權不平等的規定,實現了夫妻姓名權的完全平等。該法第11條明確規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980年的《婚姻法》第10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001年修改《婚姻法》時繼續沿用此規定。本次《民法典》只是在用語上稍作改變,將“各用”變為“各自使用”,更加通俗易懂。

【對照適用】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355條的規定,夫妻雙方應當確定一個共同的家族姓氏(婚姻姓氏),配偶雙方使用他們所確定的婚姻姓氏。配偶雙方不確定任何婚姻姓氏的,在婚后也各自使用自己在結婚時所使用的姓氏?!度鹗棵穹ǖ洹返?60?條規定,(1)丈夫的姓氏為夫妻共同姓氏;(2)新娘有權當面向公民身份登記官員提出要求,將自己原有的姓氏置于夫姓之前?!度毡久穹ǖ洹返?50條規定,夫妻可以在結婚時就夫妻姓氏進行協商,可以約定以丈夫的姓氏作為夫妻姓氏,也可以約定以妻子的姓氏作為夫妻姓氏?!兑獯罄穹ǖ洹芬幎ǎ楹笃拮拥男帐锨耙由险煞虻男帐?。即使丈夫死亡,妻子在孀居期間仍須保留該姓氏直到其再婚時為止。

根據以上國家立法例,雖然男女平等已成為法律共識,但在夫妻姓氏選擇方面仍然體現出或明或暗的夫權色彩。這些明顯有違法律精神的規范,在傳統和習慣面前卻是極難扭轉的現實,即便法律上允許另行約定或自我決定,也很難成為現實的選擇。與之相對的是,我國《民法典》規定夫妻雙方在結婚之后仍然有權使用各自的姓名,而且對于是否可以冠對方之姓氏不作規定,體現出對夫妻保留自己姓名的尊重和鼓勵,具有深刻的婦女解放意義。

由于本條早已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得到普遍的認同和貫徹,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違反此項規范的案件基本不可能發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夫妻通過主動申請變更姓名的方式冠以夫姓的情形,這從民法典人格權編姓名權規定和本條規定的解釋論視角來看,似乎應當屬于夫妻的自由和權利。但是,自然人變更自己的姓名應當遵守《民法典》第1015條的限制性規定,即一般情況下“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除非有其他法定的特殊情形。而冠配偶之姓氏,是否屬于“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或者“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我們認為,雖然姓名權的設立和變更是一個私權的問題,但同時,也涉及國家的管理,甚至是公法上的利益。 李永軍:《論姓名權的性質與法律保護》,載《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1期。 結合我國人民的既有習慣來看,應當作出否定的回答。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各自享有人身自由權的規定。

人身自由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主支配其人身和行為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非法限制或侵害的權利。人身自由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它不僅受到民法保護,行政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也將其作為重點進行保護。更為重要的是,人身自由權也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37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本條的規定是人身自由權在婚姻家庭領域的具體展開,而且無疑應當更加側重保護女性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方面的人身自由權。

我國《民法典》這一規定適用男女雙方,把社會利益、家庭利益和夫妻雙方的個人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是夫妻法律地位平等的標志,又是夫妻平等地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法律保障。但就該規定的立法精神而言,主要是保護已婚婦女的人身權利,反對夫妻關系中殘存的夫權思想,同侵害婦女人身自由權的違法行為做斗爭。夫妻有無人身自由權是夫妻在家庭乃至社會中地位能否實現平等的重要標志。 李洪祥、王雪梅:《已婚婦女在夫妻關系中的人身權探析》,載《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兩性的社會地位與其經濟地位密切相關。正如經濟學家貝克爾所指出的:“只要婦女局限于家庭活動,在人力資本市場上很少投資,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那么,就會產生收入差別懸殊的現象?!?[美]加里·斯坦利·貝克爾:《家庭論》,王獻生、王宇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4頁。 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傳統社會中女性由于體力方面的弱勢,基本被定位為家務勞動的角色,男性憑借體力優勢掌握了政治和社會權力,并進一步形成一種男權話語和文化偏見。表現在法律上,已婚婦女處于夫權支配之下,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和完整人格,沒有多少自由可言,只是作為丈夫的附屬品被限制在家庭之中。直至近現代社會,隨著人權運動的深入和女權主義的興起,世界范圍內掀起婦女解放運動,女性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各國法律逐漸賦予女性參加社會活動的權利和自由。我國1950年的《婚姻法》第9條規定:“夫妻雙方均有選擇職業、參加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自由。”實際上主要是為了保障女性的生產、?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自由,提升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進而實現男女平等。1980年《婚姻法》第11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進一步擴大了自由的范圍并增加了禁止性規定。2001年修改《婚姻法》時對此條未作變動。本次《民法典》基本沿用,只是將“他方”修改為“另一方”,更加通俗和準確。

當然,我們在保障夫妻雙方人身自由和自主選擇的同時,也應當綜合考慮家庭共同生活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子女的撫養教育問題。夫妻一方參加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應當與對方充分地溝通和協商,保證家庭生活的正常有序和夫妻關系的和諧穩定。

【對照適用】

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當今世界各國紛紛修訂舊法和頒布新法,全面貫徹男女平等原則,保障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平等權利和自由?!斗▏穹ǖ洹返?23條規定,夫妻各方得自由從事職業,獲得收益與工資,并且在分擔婚姻所生負擔后,得自由處分之?!兜聡穹ǖ洹返?356條規定:(1)夫妻雙方在處理家務時,應當取得相互一致。如果家務由夫妻一方承擔,則由其自主負責主持家務;(2)夫妻雙方均有權從業。他們在擇業和從業時,必須對配偶另一方和家庭的利益作必要的照顧。也有的國家婚姻家庭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此項內容,而是通過特別法進行確認和保護。

在實踐中此類案件主要表現為丈夫干涉妻子的工作和社會活動自由,有的甚至可能演化為家庭暴力。因為該條為不完全法條,處理此類案件需要結合其他條文和《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進行處理,根據具體案情判斷是否達到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程度,如果達到破裂程度應當準予離婚。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在親子關系中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平等的規定。

該條文為《民法典》新增內容。父母子女關系主要規定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三章第二節“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近親屬關系”,本條是從夫妻關系的角度,規定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和保護方面,夫妻雙方平等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意在突出強調夫妻共同承擔保護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的責任。

雖然當今社會夫妻自愿選擇不生育子女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絕大多數夫妻還是會生育子女組成傳統家庭,這不僅對于人類的生存繁衍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于夫妻關系的和諧穩定也具有重要意義。正如費孝通先生指出的:“孩子的出生為夫婦兩人創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個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穩定夫婦關系的是親子關系。” 費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69頁。 ?子女的出生為家庭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三角”關系,但家庭關系能夠真正和諧穩定有賴于共同的經營和付出,尤其對于未成年子女而言,夫妻能否共同承擔起撫養、教育、保護的責任,決定了子女能否健康成長,也決定了婚姻和家庭關系是否穩定。

本條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夫妻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具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夫妻雙方對該權利義務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先后之分。當然,這里的夫妻應指的是與未成年子女具有法律上父母子女關系的父母,包括夫妻作為生父母和養父母。我們下面簡單說明此項權利義務的內容。

一是撫養權利與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指父母從物質上、經濟上對子女的養育和照料。它不僅包括給付子女必要的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也應當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子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無條件的,該義務始于子女出生,終于子女成年之時。夫妻在撫養未成年子女上的權利義務是平等的,既不允許一方剝奪另一方的撫養權利,也不允許一方把撫養義務完全推給另一方。無論夫妻是否實際共同生活,是實行共同財產制還是分別財產制,都應該共同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

二是教育權利與義務。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父母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的未成年人按照規定接受義務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二是父母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以及聚賭、吸毒、賣淫。 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編著:《婚姻家庭繼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23頁。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于人的一生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方面,作為父母的夫妻雙方必須共同承擔責任,不能把責任推卸給另一方。

三是保護權利與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指父母應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財產權益,防止和排除來自自然的損害以及來自他人的非法侵害。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當然監護人,應當尊重和維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財產權益,如果因自己的行為導致子女人身財產損害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父母作為法定代理人,當未成年子女的人身或財產遭受他人侵害時,父母有權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提起訴訟,請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維護子女的合法權益。

【對照適用】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義務是各國民法必不可少的內容,但綜觀各國民法,將父母子女關系的內容置于夫妻關系之下作出規定的比較少見。前文曾指出,本條規定的意旨在于強調夫妻對于子女的共同責任,這對于當代社會變遷條件下強化家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本條的法律適用,我們將在下文父母子女關系的相關條文中分析。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有相互扶養義務的規定。

基于倫理需要和法律規定,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有扶養的權利義務關系。此處“扶養”是在廣義上使用的概念,包含了“贍養”和“撫養”。我國《民法典》依據親屬的輩分不同,將扶養分為長輩對晚輩的撫養、晚輩對長輩的贍養、配偶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三種。也就是說,《民法典》對“扶養”一詞采取狹義的解釋,僅是指夫妻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在生活上相互供養的責任。父母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供養責任,稱為?“撫養”。子女對父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供養責任,稱為?“贍養”。

現代民法上的扶養義務,其程度和標準基于扶養主體間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而有所不同:一是生活保持義務;二是一般生活扶助義務。夫妻間的扶養義務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都屬于“生活保持義務”。該種義務是無條件的、必須履行的,無論義務人生活是否富裕,都必須盡其所能甚至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履行扶養對方的義務,使受扶養人的生活水平達到與扶養人相當或接近的標準。而其他親屬間的扶養義務,屬于一般生活扶助義務,是有條件的扶養:須一方無獨立生活能力,并且他方有扶養能力時,才發生扶養義務。扶養義務人僅在不降低自己生活水平的限度內,給予受扶養人經濟上的供養。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親屬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頁。 本條規定的夫妻之間相互扶養的義務,是需要扶養義務人作出較大自我犧牲的生活保持義務。

在理解夫妻間的扶養義務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夫妻之間的扶養權利和義務,是夫妻身份關系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夫妻一方向對方所負的扶養義務,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就是接受扶養的權利。夫妻之間的扶養權利和義務是彼此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只強調自己應享有接受扶養的權利而拒絕承擔扶養對方的義務。第二,夫妻之間接受扶養的權利和履行扶養對方的義務是以夫妻合法身份關系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不論婚姻的實際情形如何,無論當事人的情感好壞,這種扶養權利和義務始于婚姻締結之日,消滅于婚姻終止之時。第三,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的內容包括夫妻之間相互為對方提供經濟上的供養和生活上的扶助,以此維系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第四,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屬于民法上的強行性義務,夫妻之間不得以約定形式改變此種法定義務。在夫妻實行分別財產制的情形下,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也不得因此而改變。 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編著:《婚姻家庭繼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23頁。

【對照適用】

各國法律普遍規定了夫妻之間共同生活、相互扶養的義務?!斗▏穹ǖ洹芬幎ǎ蚱揠p方應相互忠誠、相互幫助與救助?!兜聡穹ǖ洹芬幎?,婚姻雙方相互之間負有義務,以其勞務或財產為家庭提供適當的生活費。如果婚姻一方承擔家務,則其以勞務為家庭提供生活費之義務在通常情況下即通過從事家務而得到履行?!度鹗棵穹ǖ洹芬幎?,結婚使配偶雙方結合以共度婚姻共同生活,配偶雙方互負誠實及扶助的義務。我國《民法典》的本條規定來源于原《婚姻法》第20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敝皇窃谖淖直硎龊晚樞蛏下宰髡{整,更加準確。

夫妻之間的扶養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上的照顧。既有物質的內容,又有非物質的內容。實踐中,由于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顧更多地交織著倫理和情感因素,而且由于婚姻家庭生活的私密性,相關內容受道德調整較多,很多情況下無法訴諸法律強制執行。而如果一方可以自食其力,只是雙方缺乏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顧,可能作為感情破裂的因素,通過離婚的途徑解決。但如果一方因身體等原因,無法自食其力、需要照顧的,而另一方不履行相應的扶養義務,則在不解除婚姻關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方式解決。如果義務方拒不履行義務,可能構成《刑法》上的遺棄罪,自不待言。實踐中,夫妻扶養糾紛主要表現為,一方因某種原因失業或者謀生能力暫時或較長時間喪失,而另一方不履行法定扶養義務。夫妻之間的扶養主要是為了滿足生活困難一方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其他必要開支,如支付醫療費等。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應根據扶養權利人一方的實際需要、支付扶養費一方的經濟能力以及當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確定夫妻間扶養費的給付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32—133頁。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之間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規定。

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亦稱夫妻相互代理權,作為配偶身份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因家庭日常事務而與第三人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時,享有代理配偶他方的權利。具體地說,夫妻一方代表家庭所為的行為,視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夫妻他方亦必須承擔法律后果,夫妻雙方對該行為承擔共同的連帶責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效力,就是夫妻共同責任。 蔣月:《當代民法典中夫妻人身關系的立法選擇》,載《法商研究》2019年第6期。 日常家事代理權是維護財產交易安全、保障第三人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夫妻共同生活的法律要求和日常生活順利進行的必要保障,設立該制度符合夫妻雙方的真實意愿和共同利益?,F在各國立法普遍認為日常家事代理權是基于夫妻身份應當享有的權利,其范圍限于日常家事,且在行使時不必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它與一般代理權有諸多不同之處,是一項特殊的法定代理權。

原《婚姻法》對日常家事代理問題沒有規定。為適應司法實踐需要,《婚姻法解釋(一)》第17條對“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作出明確的解釋為:“(一)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有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有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這是我國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承認處分共同財產領域的日常家事代理權,為處理相關糾紛提供了依據。此后,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進一步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規定從夫妻共同債務承擔的角度進一步承認了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

在立法的意義上,本條為《民法典》新增加的內容,與第1064條第1款后半段構成了完整的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本條是關于日常家事代理的范圍、限制和法律效果的規定,而行使該項權利所生債務的性質規定在第1064條第1款后半段,即產生夫妻共同債務。對于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除非實施法律行為一方與相對人另有約定,否則對夫妻雙方發生法律效力,另一方不能以未授權、不知道為由予以否認。在夫妻內部關系中,雙方可以約定一方實施基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民事法律行為的范圍,該約定對夫妻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在外部關系中,如果該民事法律行為的相對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該約定的,該民事法律行為仍對夫妻雙方發生法律效力。

【對照適用】

在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中,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制度規范?!斗▏穹ǖ洹返?20條第1款規定,夫妻各方均有權單獨訂立以維持家庭日常生活與教育子女為目的的合同。夫妻一方依此締結的債務對另一方具有連帶拘束力。但是,依據家庭生活狀況,所進行的活動是否有益以及締結合同的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對明顯過分的開支,不發生此種連帶責任?!兜聡穹ǖ洹?第1357條規定,婚姻的任何一方均有權處理使家庭的生活需求得到適當滿足并且其效力也及于婚姻對方的事務?;橐鲭p方皆通過此種事務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但是如果根據情況得出另外的結論則除外?!度毡久穹ǖ洹返?61條規定,夫妻一方就日常家事同第三人實施了法律行為時,他方對由此而產生的債務負連帶責任。但是,對第三人預告不負責任意旨者,不在此限?!度鹗棵穹ǖ洹返?66條第1款規定,配偶雙方中任何一方,于共同生活期間,代表婚姻共同生活處理家庭日常事務。

依照《民法典》本條規定,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夫妻雙方互為代理人,無須對方授權,該民事法律行為的后果及于夫妻雙方,所產生的債務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務。該項制度在法律適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在實務中如何把握“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圍?一般認為應當包括必要日用品的購買、醫療和醫藥服務、合理的保健和鍛煉、文化消費和娛樂、子女教育以及家庭用工的雇傭等決定家庭共同生活必要的一切事務。但通常認為,以下不屬于日常家事范圍:(1)處分夫妻任何一方的不動產。但是,如果夫或妻不處分對方的不動產就不能維持家庭生活,而又等不及配偶對方授權時除外。(2)處分具有重大價值的夫妻共同財產。(3)處理與配偶另一方人身有密切關聯的事務。 何麗新:《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4—95頁。

第二,夫妻一方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另一方是否具有約束力?夫妻雙方雖因婚姻存在共同利益,但不能完全否認各自人格的獨立性,因此,夫妻一方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能當然對另一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對于家庭重大事項或者重大財產的處分等,夫妻雙方應當取得一致意見。此時如果與之交易的第三人主張對夫妻雙方均具有約束力,應當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證明對方已經明確表示同意或者構成表見代理,即其有理由相信為夫妻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32—133頁。 否則,該行為對夫妻另一方不產生法律效力。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相互之間享有遺產繼承權的規定。

夫妻之間基于配偶身份關系互有遺產繼承權,是婚姻法律效力即夫妻權利義務關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法定繼承制度的重要內容。在論及繼承的功能時,傳統觀點更多地關注其傳承功能,故舊制下的婦女并無繼承權或是有條件的繼承,但隨著家庭結構以及財產來源的變化,死亡時的財產繼承,不僅僅是個傳承問題,還意味著對婚姻財產的清算,故配偶繼承權制度經過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現今很多國家都構建了配偶繼承制度。 趙莉:《域外配偶繼承權制度立法修法之爭及啟示——以配偶繼承權與夫妻財產制的關聯性為中心》,載《北方法學》2014年第6期。

夫妻相互遺產繼承權是基于配偶身份,故權利主體必須為具有合法婚姻關系的配偶。如果男女之間只有婚約或者只是同居生活而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或者雙方已經離婚,則不享有繼承權。當然,如果男女雙方正在進行離婚訴訟期間,或者離婚判決尚未生效,而一方死亡的,由于雙方之間婚姻關系尚未解除,另一方仍享有遺產繼承權。

【對照適用】

我國古代宗法制度下,婦女地位低下,實行以男系親屬為本位的宗祧繼承,婦女原則上無權繼承丈夫的遺產。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的《婚姻法》徹底廢除男尊女卑的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第12條規定:夫妻有互相繼承遺產的權利?!秼D女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婦女享有的與男子平等的財產繼承權受法律保護。在同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中,不得歧視婦女。喪偶婦女有權處分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薄独夏耆藱嘁姹U戏ā返?22?條第?3?款規定?“老年人以遺囑處分財產,應當依法為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額”,這可以說是第一個明確、直接規定在遺囑設立中對老年配偶繼承權予以保護的條文。

當今世界各國大多承認配偶雙方具有平等的繼承地位,相互享有繼承權。在繼承方式上,大體分為兩種:(1)將配偶作為獨立的法定繼承人,且多為第一順序。?(2)不將配偶作為獨立順序法定繼承人,而作為隨從順序繼承人,有權與任何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共同參與繼承,按法定比例分配遺產。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931條規定,當配偶與第一順序血親親屬共同繼承時,繼承遺產的1/4;與第二順序親屬或祖父母共同繼承時,繼承遺產的1/2;無第一、第二順序親屬或祖父母時,繼承遺產的全部。

自1985年《繼承法》以來,配偶與子女、父母同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成為我國《繼承法》的特色之一,這些特色經過原《繼承法》三十多年的運作,已成為我國固有法的一部分。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及立法理由:繼承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頁。 而且,夫妻之間的遺產繼承權不因是否再婚受到影響。民法典繼承編第1157條規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涉。

在實踐中,夫妻相互繼承遺產時,應先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確定死亡配偶個人遺產的具體范圍,再確定配偶一方應當繼承的遺產份額。對此,民法典繼承編第1153條第1款規定,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外,遺產分割時,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另外須注意的是,民法典繼承編在第1141條規定,“遺囑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從而注意到了對遺囑自由的限制,考慮到了繼承的撫養功能,這一特留份制度對于配偶當然適用。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老齡生存配偶的繼承權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老齡女性生存配偶的扶養問題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因此,特留份制度對老年配偶尤為必要。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共同財產范圍以及夫妻對共同財產平等處理權的規定。

夫妻財產的歸屬、夫妻財產的處分與夫妻債務的認定及清償,共同構成夫妻財產制度的基本框架。從制度的功能上看,夫妻財產制度應當有利于婚姻和家庭生活,能夠為夫妻雙方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各項經濟活動或非經濟活動提供經濟上的激勵。 賀劍:《夫妻財產法的精神——民法典夫妻共同債務和財產規則釋論》,載《法學》2020年第7期,第21頁。 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在總體上是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相結合,在法定財產制中是共同財產制與個人特有財產制相結合,《民法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特有財產的范圍。在夫妻對其財產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約定無效時,當然適用法定財產制。本條是關于法定共同財產制的規定,采取的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即夫妻雙方在結婚以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除法定例外情形,雙方所得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一、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

《民法典》釆用列舉式和概括式相結合的方式,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根據《民法典》規定的精神,凡是認定為夫妻共同所有財產的,須具備三個要件:第一,必須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合法取得的財產。換言之,婚姻關系成立以前和終止以后雙方所得,以及各種非法所得,均不列入共同財產的范圍。第二,必須是未被雙方約定為個人所有的財產,或者雖約定為個人所有但約定無效的。凡是已經約定為個人所有的財產,不得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第三,必須是法定個人特有財產以外的雙方婚后所得財產。 楊大文主編:《親屬法與繼承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頁。 具體而言,共同財產包括如下類別。

其一,工資、獎金、勞務報酬。工資、獎金是我國普遍實行的勞動報酬形式,是當前我國大多數工薪階層夫妻主要的勞動收入來源。與原《婚姻法》第17?條第1項“工資、獎金”不同的是,本條增加了“勞務報酬”,以使該項規定的涵蓋性更強。這是因為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多種經濟形態共同發展,人們的勞動就業形式日益多樣化。實際生活中,除了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之外,很多人通過非勞動關系的勞務合同獲得報酬,如咨詢費、講課費、稿費等,這類收入屬勞務報酬范圍,不能被基于勞動關系的工資、獎金所涵蓋,也是夫妻一方或雙方的勞動收入,應為夫妻共同財產。

其二,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本條文在原《婚姻法》第17條第2項“生產、經營的收益”基礎上,增加規定了“投資的收益”。生產、經營的收益,指夫妻一方或雙方以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法人等組織形式,進行生產經營取得的收益。但是,當前財產投資形式日趨多元化,從事股票、債券等投資產生的收益很難歸屬于“生產、經營的收益”范圍內,但與生產、經營收益的實質相同,無論是以共同財產還是個人財產投資所得,均應屬夫妻共同財產范圍,以回應社會現實需求。

其三,知識產權的收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其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明權、發現權、商業秘密權等?!爸R產權的收益”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根據本項規定的文義解釋,一項知識產權無論產生于婚前還是婚后,只要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了財產性收益,應屬夫妻共同財產。按照司法實踐中的普遍共識,如果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論收益的實際取得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后,該收益也為夫妻共同財產。對于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則不能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

其四,繼承或受贈的財產,但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除外。對于夫妻因繼承取得的財產,一方通過法定繼承所取得的財產應當為夫妻共同財產;基于遺囑繼承或受遺贈的財產,只要在遺囑或遺贈中未明確歸夫妻一方所有,就應當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其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基于實際生活的復雜性和夫妻財產的多樣性,對于夫妻婚后所得應屬共同財產的情形無法一一列舉,所以設立此項概括性規定,起到兜底的作用,以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在司法實踐中,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一般包括: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以及軍人復員費等。

二、夫妻共同財產權的行使

夫妻共同財產屬于夫妻共同共有,即不論夫妻個人收入的有無或高低,雙方對全部共同財產不分份額地、平等地享有和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本條規定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是指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有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有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有財產作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一方超出日常家事范圍擅自處分共同財產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對照適用】

當今世界各國基于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夫妻財產制度各有不同。就法定財產制而言,英美法系國家以分別財產制為主,大陸法系國家中日本采取分別財產制,德國、瑞士等由“聯合財產制”轉向“剩余共同財產制”——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分別財產制和婚姻關系終止時的各自增值共同制。整體而言,分別財產制更尊重個人意愿和經濟獨立,共同財產制注重保護弱勢一方的財產利益,實現夫妻雙方的實質平等。

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應結合《民法典》第1063條關于夫妻一方個人特有財產的規定,分清夫妻一方個人財產與雙方共同財產的界限。尤其應注意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發生變化時的權利歸屬。

其一,一方使用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購買的房屋、汽車等財產,其來源于其婚前的個人財產,不屬于生產、經營收益范疇,只是原有個人財產的存在形態發生了變化,應當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

其二,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如果屬于孳息和自然增值,應認定為仍屬于一方個人財產;如果屬于生產、經營、投資行為所得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從我國《民法典》的立法價值理念出發,一方婚前財產婚后收益的歸屬應當以另一方或雙方的勞動和資本的“協力”為標準,與婚姻中的個人努力無關的資本取得則不在分享之列,以既立足于婚姻共同體的維護,也兼顧近年來個人主義理念的勃興。 冉克平:《夫妻財產制度的雙重結構及其體系化釋論》,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6期。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個人財產范圍的規定。

盡管夫妻財產制以夫妻共同財產為導向,但是不應忽略或扼殺夫妻共同體內的“個人主義”價值,否則易陷入“法律家父主義”的陷阱。 冉克平:《夫妻財產制度的雙重結構及其體系化釋論》,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6期。 我國法定的夫妻制以共同財產制為原則、分別財產制為補充。在夫妻共同財產制前提下,法律規定部分財產屬于夫妻一方個人所有,這是對夫妻共同財產制的限制與補充,目的在于保障夫妻各自合法的個人財產。關于夫妻個人財產,195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均未作出明確規定,2001年修改《婚姻法》時增設了夫妻個人財產的規定。本條在原《婚姻法》第18條的基礎上對條文進行了文字表述的調整,未作實質性改變。

依其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包括以下類型。

第一,夫妻各自的婚前財產。以完成結婚登記、確立婚姻關系為界,此前夫妻一方已經取得所有權的財產,仍保有其所有權,不因結婚或婚后共同生活轉變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損害獲得的賠償或者補償。這種賠償或補償具有明確的人身專屬性,是保護受害人個人身體健康權的需要,使其盡快恢復健康并保障其生活所需,理應歸個人所有。

第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明確只歸一方的財產。民法典繼承編第1133條第2款、第3款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按照這一規定,作為被繼承人的自然人在生前可以按照其個人意愿依法以遺囑方式處分其個人財產,指定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如果被繼承人在遺囑中指明了其遺產只歸已婚的夫或妻一方繼承或受遺贈,這是遺囑自由的體現,法律必須予以尊重和保護?;诖诉z囑內容的法律效力,夫或妻一方享有所繼承或受遺贈的財產的所有權?!睹穹ǖ洹返?57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由于贈與合同是贈與人與特定的受贈人之間達成的協議,所贈與財產的所有權只能轉移給特定的受贈人。因此,如果贈與人在贈與合同中明確表示贈與夫或妻一方的某項財產所有權僅歸該受贈人,則所贈與的財產就應屬于夫或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編著:《婚姻家庭繼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6—67頁。

第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是指婚后以夫妻共同財產購置的供夫或妻個人使用的生活消費品,如衣物、飾物等。由于這類財產在使用價值方面具有特殊性,不是夫妻雙方通用或者共用的生活用品,所以應屬于夫或妻一方個人所有?;楹筚徶觅F重首飾,價值較大的圖書資料以及摩托車、拖拉機、汽車等生活、生產資料,雖屬個人使用,也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這是一項兜底的概括性條款,以能更有效地應對復雜的社會現實生活。此項是指依照其他有關規定而由特定行為人本人享有所有權的財產。這類財產主要包括:軍人的傷亡保險金、傷殘補助金、醫藥生活補助費;軍人復員費、自主擇業費中夫妻共同所有之外的部分;夫妻一方因參與體育競賽活動取得優勝而榮獲的獎杯、獎牌。因我國對于夫妻財產以共同財產制為原則,所以對于本項的理解,不宜作擴大解釋。

【對照適用】

各國民法一般都有關于夫妻一方個人特有財產的規定,如《日本民法典》第762條規定,夫妻一方于婚前所有的財產及婚姻中以自己的名義取得的財產,為其特有財產。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31?1條規定,下列財產為特有財產:(1)專供夫或妻個人使用之物。(2)夫或妻職業上必須之物。(3)夫或妻所受之贈物,經贈與人以書面聲明為其特有財產者。

在認定夫妻個人特有財產時,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民法典》第1063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或共同使用關系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二,夫妻一方將婚前個人財產投入婚姻家庭生活之用,并已被消耗完或毀損、滅失的,不得主張用夫妻共同財產加以補償或抵償。

近年來,由于房價上漲,實踐中在夫妻財產關系中關于房產利益的爭議十分引人關注。在處理夫妻之間有關房屋產權及相關利益糾紛時應當結合《民法典》有關規定和相關司法解釋合法合理地予以解決。最新《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29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個人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依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原則處理?!?根據這一規定,對于當事人結婚后購房父母出資的情況,似乎最高人民法院改變了此前的司法解釋中較為明確的個人主義立場,轉而維護夫妻共同體的利益。但我們認為,父母出資為子女購房的情況較為復雜,既有部分出資也有全部出資,既有登記于雙方名下也有登記于一方名下,不能一概而論,此前的司法解釋中所確立的處理規則較為具體且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仍可在司法實踐中參照適用。

其一,?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其二,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p>

其三,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認定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在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夫妻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的情形,基于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影響,父母出資時,一般不會特別以書面形式明確表示是贈與自己子女一方,而是直接將該不動產登記在了自己子女的名下,該房屋視為父母對自己子女的贈與,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韓峰:《父母出資購房糾紛的四種情形》,載《上海法治報》2012年12月4日,第B5版。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

夫妻共同債務的判斷與認定,涉及夫妻共同體、債權人以及舉債方配偶等多方利益,其目的在于實現夫妻內部財產關系與外部債法關系的有機銜接。本條是新增加的內容,也是對此前數個相關司法解釋的總結,是《民法典》廣受社會關注的亮點之一,為解決實踐中爭議較大的夫妻債務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本條文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共債共簽”的基本原則,同時與第1060條日常家事代理權相呼應,明確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此外對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其他債務,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已經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否則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該規定體現了平等保護債權人利益和夫妻雙方利益,兼顧交易安全與婚姻家庭倫理的立法理念。根據本條規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判斷標準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為共同債務,即所謂“共債共簽”。具體形式可以是夫妻雙方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如共同簽名;還可以是夫妻一方單方作出意思表示但事前經另一方配偶允許或者事后由另一方配偶追認;舉債方配偶的默示甚至特定情形的沉默也可以包含在內,如舉債方的配偶已經實際享有其配偶舉債所獲利益或者其在合同訂立的現場但未立即作出反對表示。 冉克平:《夫妻財產制度的雙重結構及其體系化釋論》,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6期。 根據民法意思自治原則和合同相對性原理,夫妻雙方作為共同債務人與債權人自愿達成協議,發生債權債務關系,自然形成夫妻共同債務。這要求債權人在債務形成時,應當與作為債務人的夫妻雙方共同協商確定。這雖然對債權人課加了一定的風險控制義務,但能夠較好地保護夫妻另一方的知情權和同意權,預防糾紛的發生。

第二,夫妻一方為日常家庭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為共同債務。此處涉及日常家事代理權,前文已有解釋,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日常家事代理所生共同債務的責任承擔與夫妻財產制無必然聯系,無論實行夫妻共同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夫妻一方因日常事務代理與第三人對外發生法律關系后的責任承擔,夫妻雙方對外皆負連帶責任。日常家事代理權以維護家庭共同生活為宗旨,為避免婚姻共同體因家事交易被捆綁為債權人的責任共同體,從尊重夫妻人格獨立出發,日常家事的范圍應受到嚴格限制,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 王戰濤:《日常家事代理之批判》,載《法學家》2019年第3期。 ?舉債方實施日常家事代理權應以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為目的并以維系家庭正常生活所必要為限。

第三,夫妻一方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如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該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如債權人不能舉證證明,則只能認定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以保護未舉債的配偶一方的合法權益。本條規定將舉證責任加之債權人,以督促債權人在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盡到審慎的注意義務,要求舉債人的配偶一方簽字同意,確保債務形成為夫妻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能夠避免夫妻一方與債權人惡意串通損害另一方合法權益,維護婚姻家庭倫理。夫妻單方舉債是否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目的,可以依據理性第三人的視角對家庭的經濟水平、消費習慣以及當地的社會交易觀念等予以綜合考察并裁斷。 汪洋:《夫妻債務的基本類型、責任基礎與責任財產——最高人民法院〈夫妻債務解釋〉實體法評析》,載《當代法學》2019年第3期。

【對照適用】

各國民法對于夫妻共同債務,一般以日常家庭事務為基準進行認定,夫妻雙方負連帶清償責任。我國1950年的《婚姻法》第24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擔的債務,以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償還;如無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或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不足清償時,由男方清償。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1980年《婚姻法》第32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以共同財產償還。如該項財產不足清償時,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p>

為解決共同債務認定的困難,曾經頗受爭議的2003年12月4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現已失效)第24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應當按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第三人知道夫妻雙方屬于約定分別財產制的除外。該規定雖然能夠較好地維護交易安全,但也使得許多無辜配偶“被負債”,引起廣泛質疑,被《民法典》和新的《婚姻家庭編解釋(一)》所廢棄。?

實踐中夫妻共同債務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其與個人債務的區分。

第一,婚前一方所負債務的性質?!痘橐黾彝ゾ幗忉專ㄒ唬返?3條規定:“債權人就一方婚前所負個人債務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所負債務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痹瓌t上,婚前一方所負債務為個人債務,應當用個人財產償還。但債權人能夠證明一方婚前所負債務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另一方亦享受其利益,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第二,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的范圍。具體包括如下。

1.夫妻一方的婚前債務。如夫妻一方為購置房屋等財產負擔的債務,該房屋沒有用于婚后共同生活的,應當認定為個人債務;

2.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扶養義務的人所負債務;?

3.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生產或者投資經營活動所負債務,且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的;?

4.遺囑或贈與合同或者協議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一方個人財產,附隨這份遺囑或贈與合同而來的債務也應由接受遺囑或贈與的一方單獨承擔,他方無清償責任;

5.夫妻雙方依法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夫妻雙方本屬于共同債務,約定由一方負擔的可以視為夫妻個人債務,但是這種約定不能當然及于債權人,對債權人沒有對抗效力,除非債權人事先知道或者事后追認該約定;

6.夫妻一方在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所負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夫妻約定財產制的規定。

所謂夫妻財產約定,亦稱夫妻財產制契約,指夫妻或即將成為夫妻之人就婚后采用何種夫妻財產制所訂之契約。 余延滿:《親屬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287頁。 約定財產制,是婚姻當事人以約定的方式,選擇決定夫妻財產制形式的制度。夫妻約定財產制適應了當前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個體財富日益增多、社會成員尤其是女性人格和財產獨立的時代要求,是對越來越多的夫妻渴望對夫妻間財產關系作出自主安排,以及自由選擇財產制類型、內容等方面多元化需求的積極回應。 王明文:《論夫妻財產約定的立法模式、性質和效力》,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

關于約定財產制的適用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夫妻約定財產制的適用條件。夫妻對財產的約定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民法典》第143條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1)約定主體必須適格。當事人在進行夫妻財產約定時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約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如果一方以脅迫、欺詐手段,使另一方作出違反自己真實意愿的約定,另一方有權請求變更或撤銷。(3)約定的內容必須合法。夫妻對財產的約定不能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不能借約定逃避對第三人的債務,不能通過財產約定免除法定的撫養、扶養、贍養義務。

第二,夫妻約定財產制的內容。夫妻約定財產的范圍,既包括一方的婚前個人財產,也包括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關于約定的類型,我國法律允許當事人在一般共同制、部分共同制和分別財產制三種方式中選擇一種類型作為雙方約定的夫妻財產制。一般共同制即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均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部分共同制即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中,只將部分財產設為夫妻共同所有,由雙方約定屬共同所有的財產和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的范圍;分別財產制即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

第三,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時間和方式。當事人可以選擇婚前訂立,也可以選擇婚后訂立,但婚前訂立的協議只能在婚姻關系成立時生效。關于夫妻約定財產制的約定方式,應當采用書面形式。但這種書面形式不具有對外公示性,也就不能產生對外效力,許多學者提出建立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夫妻約定財產制之登記公示制度,以平衡保護夫妻一方和第三人(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夫妻約定財產制的制度目的。 汪家元:《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之適用困境與規制完善》,載《法學雜志》2019年第1期。 我們可以借鑒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關于夫妻約定財產制登記方面的相關規定,建立相應的登記公示制度。

第四,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效力。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約定財產制優于法定財產制。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法定財產制。第二,約定的對內效力。夫妻一方不得擅自修改、不得違反,離婚時的財產爭議按照約定處理。第三,約定的對外效力。由于夫妻財產約定僅僅需要書面形式,不需要公示程序,故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在約定實行分別財產制的情形下,為維護第三人利益,只有第三人知道該約定內容的,才對其發生效力,而且夫妻一方負有證明“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舉證責任。

【對照適用】

與法定財產制相比,約定財產制更能適應復雜多樣的社會生活,更能體現當事人的個性化需要,所以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約定財產制的作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法律中規定夫妻約定財產制。關于約定財產制主要有兩種立法例: 余延滿:《親屬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286頁。 (1)選擇式的夫妻約定財產制,即法律上設置幾種典型的夫妻財產制,由當事人選擇,法律未規定的夫妻財產制,當事人不得選擇,且不能通過契約變更財產制的內容。如德國、瑞士。(2)獨創式的夫妻約定財產制,即法律不設置典型的財產制,而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適用哪種財產制及具體的內容,在不違反法律的限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的情形下,尊重當事人的自由。如日本、韓國。

我國1950年《婚姻法》對夫妻約定財產制沒有作出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第13條第1款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2001?年《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約定財產制。

實踐中須注意夫妻財產約定與贈與合同的關系。?《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32條規定:“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或者共有,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的規定處理。”根據該條規定,無論夫妻雙方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對方的比例是多少,都屬于夫妻之間的有效約定,實質上都是一種贈與行為。由此,在辦理物權變更登記手續前,贈與人皆可基于合同編關于贈與合同的規定行使其任意撤銷權。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251頁。 如果依照上述解釋的精神,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約定將一方所有的財產全部或部分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的動產交付或不動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應當按照合同編贈與合同的規定處理,即一般情況下,贈與方有任意撤銷權。但是,我們認為,夫妻之間依財產約定所為的贈與行為與一般的贈與行為不同,帶有自身特殊的情感考量,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單純的贈與行為,而應一般地維持其效力,不能任意撤銷之。

【要義精解】

本條是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

依照傳統民法理論,共同共有的基礎是共同關系,即兩人以上因共同目的而結合所成立的法律關系。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頁。 因此除非共有關系消滅,否則各共有人原則上不得對共有物進行分割。我國夫妻法定財產制為婚后所得共同制,如果當事人對婚后所得沒有約定的,除依法應歸屬于夫妻一方的財產外,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所得和雙方共同所得的財產均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這種共有關系是基于婚姻關系成立的共同共有關系,一般僅在婚姻關系終止或者夫妻雙方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方能分割共同財產,否則單方無權要求分割。

自婚姻家庭立法而言,本條規定是《民法典》新增內容,為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請求分割共同財產提供了法律依據,在理論上屬于“非常財產制”的范疇。雖然夫妻雙方對于共同財產享有平等的處理權,但從社會生活層面考量,夫妻共同財產常常是由具體的夫妻一方掌握控制,而在其存在不當管理共同財產或阻止另一方正當管理時,善意的夫妻一方權利如何得到救濟??盡管夫妻雙方可以通過夫妻財產制約定排除財產共有制,實現物權的重新配置,但這是建立在雙方合意基礎上的,此時顯然難以獲得對方同意。夫妻一方面臨另一方對共同財產的侵害時,唯有通過離婚財產分割實現權利救濟,否則必須承受另一方侵害帶來的不利,難謂妥當。 郭志勇:《論婚內共同財產分割規則的適用——以〈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的解釋為中心》,載《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2011年7月4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現已失效,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三)》)第4條將婚內共同財產分割規則明確規定了下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不解除婚姻關系的前提下,滿足一定條件,夫妻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分割共同財產,契合了夫妻財產爭議日益增多的社會需要。

根據本條規定,允許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限制條件非常嚴格,必須基于以下兩種重大事由。

其一,夫妻一方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的行為。

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的行為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分割共同財產。隱藏,是指為達到非法目的故意將夫妻共同財產隱匿,不讓對方知悉。轉移,是指將夫妻共同財產轉移至第三人名下,造成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假象。變賣,是指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岀售夫妻共同財產,且岀售所得款項不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毀損,是指故意毀壞、損害夫妻共同財產。揮霍,是指將夫妻共同財產用于不必要的消費,如不合理的高消費、賭博等。偽造夫妻共同債務,是指虛構夫妻共同債務,通過用夫妻共同財產償還虛構債務,達到獨占夫妻共同財產的目的。

夫妻一方具有上述行為,還需要達到“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的程度,判斷是否達到“嚴重”程度,應當結合行為的性質、財產的數額、造成影響的程度等因素綜合判定。如果夫妻一方具有上述行為并達到嚴重程度,另一方可以請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其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正確理解本項規定,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項所規定的“扶養”是廣義的扶養,包括撫養、贍養和狹義的扶養。

第二,本項所稱“扶養義務”是依照法律規定產生的,而不是僅因倫理道德和個人情感產生的。其包括父母子女之間撫養和贍養的法定義務,特定條件下祖孫之間撫養和贍養的法定義務,特定條件下兄弟姐妹之間法定的扶養義務;弟、妹對兄、姐的扶養義務。

第三,本項所稱法定扶養義務為夫妻“一方”所具有,如丈夫對于自己的父母具有法定贍養義務,而妻子沒有法定義務。如果雙方具有共同的扶養義務,比如對雙方共同子女的撫養問題產生爭議,則應當通過請求撫養費支付的途徑解決,一般不需要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第四,被扶養人須患有“重大疾病”。重大疾病的確定應當結合有關診療規范、實際病情、醫療費用等進行綜合判斷。

第五,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相關醫療費用是指為治療疾病需要的必要、合理費用,不包括營養、陪護等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86頁。

【對照適用】

為了保護夫妻一方的合法權益,各個國家或地區一般都規定了特定情形下夫妻一方可以請求分割共同財產?!度毡久穹ǖ洹返?58條規定:(1)夫妻的財產關系,于婚姻申報后,不得變更。(2)夫妻一方管理他方財產,因管理失當危及該財產時,他方可以請求家庭法院許其自行管理。(3)對于共有財產,可以與前款請求一起,提出分割請求。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10條規定,夫妻之一方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時,法院因他方之請求,得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1)依法應給付家庭生活費用而不給付時。(2)夫或妻之財產不足清償其債務時。(3)依法應得他方同意所為之財產處分,他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同意時。(4)有管理權之一方對于共同財產之管理顯有不當,經他方請求改善而不改善時。(5)因不當減少其婚后財產,而對他方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有侵害之虞時。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共同財產,應以不允許分割為原則,允許分割為例外。對夫妻共同財產原則上不能進行分割,以保持婚姻關系的存續基礎和穩定性,保護共有人的合法權益。適用本條規定時要嚴格把握這一原則,將允許分割的情形僅限定在本條規定的兩種情形內,不能類推適用,亦不能擴大解釋,避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隨意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損害家庭穩定,影響夫妻共同財產的保障功能。為此,《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38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除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六條規定情形以外,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

另外,夫妻一方請求婚內財產分割,必須通過訴訟方式,請求人民法院進行分割。在法院主持分割時,應注意不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尤其應防止出現夫妻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的情況。當然,對于無主觀惡意目的的婚內共同財產分割,即使減損了債權人可受清償的責任財產,但并不構成對債權人利益之損害。因為正常交易中債務人責任財產本就處于動態變化中,這是訂立債權債務關系時債權人可以預見到的正常風險。 郭志勇:《論婚內共同財產分割規則的適用——以〈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的解釋為中心》,載《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剑川县| 临邑县| 平原县| 海门市| 抚松县| 黄大仙区| 宁武县| 鄂尔多斯市| 平远县| 建始县| 扎赉特旗| 东莞市| 桐庐县| 宽城| 潢川县| 尼勒克县| 常德市| 固安县| 子洲县| 托克托县| 台前县| 修水县| 遵义市| 荥经县| 自治县| 新竹县| 壶关县| 公主岭市| 瓦房店市| 太仆寺旗| 盖州市| 丰台区| 永善县| 邛崃市| 永年县| 景德镇市| 绥滨县| 华池县| 宁河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