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平行與缺席:十九世紀歐洲水彩畫家評傳作者名: 雷勇斌本章字數: 7873字更新時間: 2022-11-11 18:41:37
約翰·塞爾·科特曼
John Sell Cotman
1782.5.16—1842.7.24
一、十八世紀的困境
1769年,隨著紡織業技術革新,英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爆發不僅促進了當時整個英國的工業發展,還推動了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但是很快,改革浪潮遇到一個巨大的阻礙——1789年法國大革命,給當時正處在變革邊緣的英國思想界帶來了猝不及防的沖擊,引發了英國政府內部激進派和保守派的激烈沖突。此后的幾十年,英國對內要解決黨派之爭,對外要進行反法戰爭。長年的戰爭和政治內耗使得社會形勢動蕩不安,貧苦的無產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渴望一場針對保守陳舊的封建階級的革命。而這時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啟蒙思想: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深入人心,人們迫切地想要掙脫封建統治的束縛,階級矛盾被進一步激化。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英國文藝界誕生了許多對法國大革命抱有熱情的著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詩人,如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珀西·比?!ぱ┤R(Percy Bysshe Shelley,1792.8.4—1822.7.8)等人。而在繪畫領域,肖像畫受到了上流貴族階級的熱烈追捧,成為用來炫耀資本和高貴地位的奢侈品,其中最被追捧的是英國國寶級畫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1.10—1764.10.26)。進入十九世紀,風景畫則取代了肖像畫,成為英國社會的新寵,約翰·塞爾·科特曼旅行寫生的水彩風景畫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英國水彩風景畫繁榮發展。
二、理想蒙塵的一生
1782年5月16日,約翰·塞爾·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1782.5.16—1842.7.24)出生于英國諾威奇(Norwich),是一位富裕絲綢商人的長子。童年時期,他在諾維奇文法學校接受了傳統的啟蒙教育??铺芈母赣H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名繼承家業的紳士,但他本人卻一直想要從事藝術行業??铺芈鼜男【驼宫F出很高的繪畫天賦,他著迷于在鄉間漫步寫生,諾威奇秀美的田園風光滋養了他對繪畫的熱愛,這種童年時代的記憶圖像一直影響著他,并滲透進他一生的繪畫風格里。
1798年,他隨家人搬到了倫敦,受到了布萊德韋爾(Bridewell)和伯利恒醫院(Bethlehem Hospital)熱愛藝術的醫生托馬斯·蒙羅(Thomas Monro)的贊助。在蒙羅醫生用于藝術家聚會的房子里,他遇到了當時正處于英國藝術圈中央的透納(J.M.W.Turner)、彼得·德溫特(Peter De Wint)和托馬斯·吉爾?。═homas Girtin)。此時的科特曼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美術教育和繪畫訓練,但他憑借著機敏和展現的繪畫才能,很快就被大家所喜愛,并被納入了這個圈子,甚至還加入了吉爾丁的素描俱樂部。這個時期他的繪畫技巧開始變得成熟且精湛。
五年后,在英國水彩風景畫家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5.14—1788.8.2)和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家的影響下,他與老約翰·克羅姆(John Crome,Sr.,1768.12.22—1821.4.22)在1803年創立了“諾威奇畫派”。諾威奇畫派的藝術家喜歡以古典、理想的范式來描繪當地的風景,他們不僅在繪畫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建筑和雕刻領域均有所發展,他們的繪畫為英國風景畫走向鼎盛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803—1805年,諾威奇畫派剛成立的兩年間,科特曼在約克郡創作的《格萊塔橋》(Greta Bridge)一舉成名。從這幅作品中,已經可以看出科特曼早期藝術生涯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喜歡把整幅畫面用鮮明的大塊色彩切割開,用不同體積的塊面表達明暗和邊緣,再在精確形狀的內部堆積出豐富的層次和微妙的光線。1806年年末,科特曼離開倫敦,回到了諾威奇進行創作,并定期在諾威奇藝術家協會展出作品。
1812年,他移居到雅茅斯(Yarmouth),在這里開始了長期的考古繪圖員工作。科特曼在三次訪問諾曼底,并對當地的歷史古跡進行了考察之后,與友人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4.23—1851.12.19)合作出版了《諾曼底的建筑古跡》(Architectural Antiquities of Normandy)圖集。第一卷出版于1811年,其他幾卷分別在1817年、1819年和1822年出版。這本書的出版并不順利,公眾對他的畫作并不買賬。在1823年之后的幾年,他經常往返于雅茅斯的南鎮(Southtown Yarmouth)與諾威奇之間,在雅茅斯與友人道森·特納(Dawson Turner)進行專業上的交流,并定期回到諾威奇授課。
1826年,他回到諾威奇時,他的作品不被當時人們所賞識,再加上他所從事的繁重教學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還會束縛他的創作,這些繁雜瑣事使他一度抑郁。從一封寫于1829年6月26日的信件中,可以發現他陷入憂郁的情緒之中,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對生活的看法已經完全崩潰了,我的思想和身體在反復不斷地下沉,每件事都使人疲倦,甚至沒有成功的希望,因此精神的喪失等同于絕望?!痹谏畹臒┈嵟c現實的殘酷之下,一位滿懷理想與熱愛的畫家在藝術道路上無法得到肯定與認同,這種為理想背負的痛苦消磨著他的心智。另一封來自他的孩子的信件中,對于科特曼的心理狀況有更悲慘的描述:“為什么爸爸臉上的笑容帶著自責和恐懼,他正被他自己的想象所折磨?!?/p>
就在他的孩子寫出這封信件的六個月后,他又轉變心態,興致高昂地談起了諾??耍∟orfolk)與薩??怂囆g學院(Suffolk Institution)舉辦的一場座談會。在困難的生活際遇中,科特曼的友人從未停止對他的關懷,透納就是其中之一,透納對他的欣賞態度從他們一起在蒙羅博士的工作室就開始展現出來??铺芈谱鬟^透納一系列油畫作品——《斯拉迪勒姆》(Liber Studiorum)的鉛筆復印品。在科特曼制作的《弗萊姆斯河》(Rivers of France)的這張復印品(原作為透納)上,后來的收藏者在作品背面發現寫著:“約翰·塞爾·科特曼;獻給我的老朋友,透納?!眱扇说纳詈裼亚榭梢娨话?,透納也時常在往來的書信中為科特曼的懷才不遇感到惋惜。
1834年1月,通過帕爾格雷夫夫人(Lady Palgrave)和透納的推薦,科特曼被任命為國王學院的繪畫教授,于是科特曼回到倫敦。科特曼的精神真正地振奮起來,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賞識,對事業與前途又重新燃起了信心。
科特曼參加過多次拍賣,但唯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他意識到自己的作品不能為自己帶來經濟利益,與透納、道森·特納等好友相比,他在商業上一直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盡管如此,他還是在學院工作之余堅持繪畫。大量的工作無疑會讓人疲憊不堪,但好處是可以充實自己、不再焦慮。1842年7月,科特曼病倒了,同月24日他在英國倫敦去世,之后被埋葬在圣約翰伍德教堂(St.John's Wood Chapel)后的墓地里。他的兩個兒子,邁爾斯·埃德蒙·科特曼(Miles Edmund Cotman)和約翰·約瑟夫·科特曼(John Joseph Cotman)都追隨父親的職業,前者接替他成為國王學院的繪畫大師。如今,科特曼的作品大多被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曼徹斯特城市美術館中。
三、藝術成就
1.藝術語言發展階段
在科特曼早期的作品中,光線具有十足的透明感,后期令其著迷的暖黃色光線已經開始表現出來。其中,1805年的《地獄大鍋:葛瑞塔河上的背陰池》(Hell Cauldron,Called Shady Pool on the Greta)就可以體現出這個時期科特曼的風格傾向:清澈柔和的光線伴隨風云和水流流淌在畫面中,科特曼本身細膩柔軟的情緒也體現在色彩中,一筆一畫無不體現出自然界的和諧美麗。
隨著科特曼繪畫技法和風格的愈發成熟,畫面中暖黃色的光線更加明顯。后來科特曼四處寫生,在1817年,他第一次去諾曼底(Normandy)之后,可能受到當時法國正盛行的德拉克羅瓦的浪漫主義風格影響,畫面保持在鮮亮整體的高色調。創作于1828年的《阿倫森的街景》(Street Scene at Alencon)就能充分體現這時科特曼純熟的技法,他在塑造建筑物時始終采用精致細膩的筆觸,畫幅中建筑物與暖色調的結合帶給觀者一種奢華亮眼的視覺感受,相比早期整體色調偏灰的作品,這時的畫面更加注重明暗的對比和對于空間深度的表達。同時,畫面題材也從早期純粹的風景向著人物、風景、建筑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后來他幾次去諾曼底考察寫生,作品中也常有對異國風情的描繪。1939年后,也許是出于心態的轉變,科特曼的作品由華美奢華的異國情調風格又轉向用樸素手法表現自然風光。伴隨著這一次的轉變,他的水彩風景畫風格穩定下來,以重疊平涂的手法、幾何概括的形體、整體統一的色塊為標志,一改之前對現實景物的客觀摹寫,以個人對事物的主觀感受進行概括提煉,描繪著充斥在他心中明亮的光線、寧靜的天空、靜謐的大地、厚重的建筑與輕盈的風,這些能使人感到心神寧靜的事物。他在繪畫的世界里尋找著自我,在追問藝術本質的道路上不斷求索,在最后這個階段似乎又回到了在鄉間漫步的少年時代,懷著一顆純粹虔誠的赤子之心作畫。在他創作生涯的最后幾年,水彩畫的數量不多,但畫幅很大,并且他會將米糊與水彩顏料混合在一起,以獲得豐富厚重的浮雕效果。
2.形式
水彩畫
科特曼在水彩畫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他活躍于英國水彩畫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十九世紀英國水彩畫的領軍人物。他崇尚旅行寫生,為推動水彩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倫敦國王學院的教學工作,使他對后來的藝術家產生深遠影響。
科特曼熱衷于面對自然進行水彩畫寫生,他幾乎完全掙脫了十七、十八世紀水彩畫所具有的實用功能,使水彩風景畫成為具有承載力的獨立畫種。他更加真誠地接受大自然的視覺饋贈,并逐漸走向獨立的精神王國,進行心靈的交換,自然形象在他的畫面中越來越富有秩序感,最終呈現出理想化的“優美”。這種優美似抒情婉約的詩歌,像流淌著朦朧意象的樂曲,在畫面中成為“詩意的自然”?!皟灻馈笨梢哉f是始終貫穿于科特曼水彩作品中的,其作品中展現出的溫和柔軟是他獨有的風格,無論是深沉的水面,還是厚重的云層,甚至是拙樸的建筑物,在他筆下都擁有細膩的一面。
科特曼作品中優美和質樸的韻味,營造了水彩風景畫中的主基調,他忠實記錄自然景象,賦予其詩意盎然的氛圍。這明顯也是受到了十八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和荷蘭自然主義風景畫作品的影響,科特曼將古典主義理性至上的原則外化為對形狀和色塊的高度概括,將自然主義講求真誠、面對自然的觀點踐行到自己的繪畫中,在旅行寫生時將大自然亙古悠遠的氣質記錄在畫面上,這反映了當時“大旅行”時代畫家對旅行記憶的圖像再現。
科特曼最常采用由淺至深、層疊暈染的技法,這種重疊平涂的技法,以水彩透明輕薄的材料特性為依托,確立了水彩畫作為獨立畫種所具有的獨特的本體語言。透明的色塊層層重疊,使畫面層次感更加突出。從細節的塑造上可以看到跳躍著的細膩碎小的筆觸,到最后塑造階段使用粉感較重、有更強覆蓋力的顏料進行提亮或者刻畫,同時把握住了亮面的透明感,以及體積與空間呈現的力量感。
科特曼在畫面中進一步強化了自然的審美特征,將可見的自然景致進行精簡的平面化概括,以當今的眼光審視這種平面化概括的方式,在那個印象主義尚未萌芽的時期,已然是極具現代主義觀念的超前意識??铺芈梅指畹膸缀涡问?、黑白灰色塊的彼此協調,在理性中呈現出安靜、簡潔、美好的自然風光,讓觀者感受到那一片遠離喧囂熱鬧的寧靜與淡泊。畫面中的樹木的輪廓、建筑的外形、柵欄及石塊的排列,都不是細碎且分毫畢現的,就連天空或云的形狀的呈現都是相當整體明朗的,這種對物象輪廓有意識的幾何化處理,以及塊面之間強調明暗層次的主觀意識,均向我們展現了科特曼內心充滿理性的秩序感。他的水彩畫巧妙地隱藏或顯現光線的柔美,在形態上融入了張弛自在的呼吸感,也在平實的圖景中層層過濾了近、中、遠景的靜謐且和諧的色彩。
科特曼與其好友透納開辟延展出了兩條對于風景畫來說截然不同的道路,拓寬了水彩畫題材的發展方向,奠定了水彩畫在英國繁榮發展的基礎。他的畫面如同朝陽一樣充滿著平靜內隱的生命力,畫面的筆觸在理性冷靜的表面下隱含著明亮的生機。
蝕刻版畫
科特曼不僅創作了大量的水彩畫,還有許多蝕刻版畫和一些油畫作品??铺芈鼘ξg刻版畫也有著濃烈的興趣,他在1811年給友人道森·透納的一封信件中寫道:“我決定追隨皮拉內西,無論我現在落在他背后多遠(I decidedly follow Piranesi,however far I may be behind him in every requisite)?!边@封信件的原件現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室內??铺芈盐兆×似だ瓋任魉囆g風格中的對于結構和形式的追求,但是不同于皮拉內西更為粗獷和大膽的風格,科特曼的蝕刻版畫更為細膩、流暢的線條與細節的刻畫相得益彰。他在畫面題材的選擇上基本只有建筑物,即使有人物的痕跡也是作為建筑和風景的附屬,作品中呈現出他對建筑結構深刻的理解和對空間概念的熟練把握。
3.歷史地位
科特曼終其一生都堅定地走在繪畫的道路上,盡管當時的大眾并不認可他的作品,但漫長的歷史最終承認了他在水彩畫領域中的地位,在今天,科特曼在英國水彩畫史上有著極具分量的影響力。歷史悠久的英國繪畫顏料研發生產公司——溫莎·牛頓,其品牌旗下的歌文(Cotman)水彩顏料,便以科特曼的名字命名,世界上第一塊塊狀水彩顏料便是溫莎·牛頓公司研發生產的。以科特曼的名字命名專業級別的水彩顏料,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科特曼從沒改變過對于繪畫的追求,直到1841年他去世的前一個冬天都還在努力創作,終其一生留下了大量水彩畫、蝕刻版畫作品、鉛筆手稿和一些油畫作品。盡管他始終懷才不遇,事業心被現實狠狠挫敗,但好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并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他的家人、朋友們都盡可能地為他提供幫助,生活中的他是充實且愉快的??铺芈鼝酆猛獬鰧懮鲝埳钊胱匀恢腥撟?,畫面中常表達出富有動感的、野蠻生長的植物與敦實厚重的建筑相結合體現出的和諧,他一生都在滿懷期盼地求索專業領域的最高峰,在他秀潤輕盈的筆觸中同時能夠體現出風云的縹緲無痕和各地建筑厚重的質感及不同的風格,畫面中充斥著一種文人雅士般的高雅審美意味。
不同于友人透納的作品中激情的筆觸和對于自然力量的表現,科特曼眼中的風光是克制且平靜的,對于色彩的掌控和技巧的把握無疑可以說是英國水彩畫的巔峰水平。畫面往往籠罩在統一的調性中,但細細看來卻不會顯得無聊沉悶。直到今天,科特曼也是英國水彩畫界的國寶級畫家,霧氣彌漫的英國鄉間風光被他描繪成籠罩在作品中的朦朧光線。出于對建筑和自然景色的濃烈興趣,他始終嘗試在這些領域展開創作,他的繪畫風格幾經變化和發展,最終定格在一種樸實朦朧的氛圍中,充滿了自然中微風與光線營造出的詩意。他的風格對后來的畫家影響深遠,成為英國水彩畫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人物,在這個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作品解讀
圖1-1這幅作品創作于1832年,畫作標題的含義到今天都還解釋不清,因為意大利境內沒有一條河叫科里亞蒂河(River Coriati),于是有人提出這條河流可能是曾流淌于古代最奢侈的城市——古希臘的錫巴里斯城(Sybaris)中的卡拉布里亞河(River Calabrian)。由人物身后墓碑般佇立著的石碑和人物身上紅藍的經典配色大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幅宗教題材的作品,還是科特曼最為擅長的人物與建筑物結合的場景,整體風格可以看出在古典浪漫的基礎上似乎增添了一些隨性的色彩。相較于風景與建筑,這幅作品更偏向于強化人物的表現,在構圖和用色上采用了相對保守的選擇,人物位于畫面中心的位置,可愛的孩子趴在母親肩頭的姿態讓這對母子的狀態看起來放松很多,洋溢著富有煙火氣息的平凡市井生活。農民的身體和頭部朝向兩個相反的方向,這樣的站姿使得人物身體充滿節奏感。一大一小兩個人物的目光看向同一個方向,整體布局中遠景的植物、中景的石碑和人物,以及近景的石頭、河流組成了形式上的軟硬對比。構圖上,人物腳下是橫向走勢的巖石和河流,由人物豎向的站姿和樹木的長勢相銜接。這幅作品色彩的明暗變化中規中矩,畫面中似乎覆蓋著一層熟褐色調,這也是畫面中古典意味的主要來源,整體色調強調穩重和諧,雖然土地和樹干,甚至樹葉的部分同是褐色,但科特曼主觀處理成了由近到遠、由暖到冷的色彩調性的轉變。相對于人物身體和面部層次較為豐富的筆觸,背景中樹木石頭刻畫得都更加放松,科特曼在暗部用大塊面概括的方式帶給畫面更放松自在、耐人尋味的效果,在光線過度的邊緣地帶用具體的畫法點出了一部分細節取代了明暗交界線,加強了明暗邊緣處的豐富性和空間的深入感。

圖1-1
《一位意大利農民在科里亞蒂山谷的噴泉旁》
Italian Peasant at a Fountain in the Valley of Coriati
圖1-2的局部畫面是科特曼在整幅作品中刻畫得最精彩也是最為細膩的部分。在畫面中他詳細地刻畫了中景的母子和石碑,用高度簡練概括和整體統一的塊面來塑造人物和石碑的明暗體積,對人物氣質精準拿捏,傳達出他想要表達的親切感和柔美感,可見他繪畫功底的深厚。他對細節的感受力,結合自身性格的細膩敏感,畫面呈現雖不同于浪漫主義的熱烈豪放,卻有娓娓道來的溫柔靜謐,在平靜的畫面中帶有他對世界本質的追求探索和對內心自我的找尋。

圖1-2
《一位意大利農民在科里亞蒂山谷的噴泉旁》局部
Part of the Italian Peasant at a Fountain in the Valley of Coriati

圖1-3
《有橋梁的丘陵景觀,茹米耶日》
Hilly Landscape with Bridge,called Jumièges
圖1-3的這幅作品創作于1831年,是科特曼創作中期的作品,整體畫面都是鮮明亮麗的,天空中鮮明的藍色和墻面的暖黃色形成了具有透明度和空氣感的光線效果,清晰明亮的陽光似乎穿透了畫面??铺芈鼘Ρ尘爸械慕ㄖ镞M行了精致的刻畫,以此來豐富除人物以外的畫面??梢钥吹?,科特曼用較多的筆墨細膩刻畫了畫面中心的三個拱門,其余的墻面則相對塊面化,精致的筆觸和概括的塊面相結合的手法,營造出簡約而精彩的視覺效果。鮮明的冷暖對比色更加體現出科特曼對于色彩的把控,天空中整體的冷色調中帶有暖色的光暈,墻面也用局部偏冷色的黃色系呼應天空的色調。畫面中偏向左側的兩個人物作為畫面中唯一的重色調,以此控制觀者的視覺中心點,畫面構圖中的節奏隨著人物的動作向下延伸的同時,又與陰影部分的體積相呼應,形成形式上的嚴謹與和諧。

圖1-4
《法萊斯城堡,北景》
Castle of Falaise,North View
科特曼在銅版畫方面也展現出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內容上多數表現出他對建筑得心應手的塑造。圖1-4展示的這幅作品是科特曼在他第一次去過法萊斯城堡之后所作,他曾兩次訪問法萊斯寫生。畫面中高高的城堡廢墟屹立在山丘上,畫面的布局由下往上左右兩側涌向畫面中心,讓觀者感受到城堡建筑的威嚴莊重,只是仔細看去,才發現它已經是殘破的,經歷了歲月無情的摧殘。畫面整體構成以細膩整齊排列的短線條為主,視覺上給人一種爽朗透徹的感受。

圖1-5
《有船的海濱》
Seashore with Boats
圖1-5是一幅科特曼作品中少見的油畫作品,畫中展現的場景是克羅默海灘(Cromer Beach),這個地方曾是科特曼與安妮·邁爾斯(Anne Miles)1809年結婚居住的地方。畫面內容比較簡單,只是幾艘小船靜靜地躺在岸邊,但構圖卻相當精妙,畫面張弛有度,仍然體現出科特曼標志性的柔和細膩的筆觸,展現出他對把握精妙事物的刻畫能力。

《大教堂—耶穌教堂入口》
Norwich Cathedral-Entrance to Jesus Chapel

《諾??耸ガ旣惖木S格豪爾門口》
Gate-way,Saint Mary's Wiggenhall,Norfolk

《諾曼底埃夫勒附近的納瓦拉城堡》
Chateau Navarre,near Evreux,Normandy

《荒涼的瀑布風景》
Waterfall in a Desolate Landscape

《大教堂—合唱團北通道的內部向東看》
Norwich Cathedral-Interior of the North Aisle of the Choir,Looking East

《圍欄旁的樹叢》
A Group of Trees by a Fence

《約克郡謝里夫赫頓城堡》
Sheriff Hutton Castle,Yorkshire
科特曼始終徜徉在自然風景和建筑帶給他的富有秩序的美感中,他是英國諾威奇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大多表現諾威奇附近的風光、海景和鄉村景象,他將典雅的色調與現實主義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將理性的優美與幾何分割的秩序感相結合。不同于畫派創始人約翰·克羅姆(John Crome)對現實世界進行完全寫實的概括性創作技法,科特曼為諾威奇畫派和英國水彩畫界提供了不同的創作靈感,以平面化、幾何化的超前觀念開辟了水彩風景畫具有現代化邏輯的畫面語言。諾威奇畫派吸引了后來的藝術家,如霍勒斯·塔克(Horace Tuck)、阿爾弗雷德·曼寧(Alfred Munnings)等人,為他們提供了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及不同的藝術繪畫思路。在他任職于倫敦國王學院的教學生涯中,培養出了如但?。―ante Gabriel Rossetti)這樣優秀的英國藝術界的下一代,雖然科特曼的一生在時間的洪流中顯得短暫而渺小,但他的繪畫作品散發的光芒恒久地照耀至今。
參考文獻:
[1] Kim Sloan.Places of the Mind:British Watercolour Landscapes 1850- 1950 [M].1st edition.Thames & Hudson Ltd,2017.
[2] Stanley Fisher.A Dictionary of Watercolor Painters 1759-1900 [M].1st Edition.Foulsham,1972.
[3] Laurence Binyon.John Crome and John Sell Cotman [M].Franklin Classics Trade Pres,2010.
[4] Sydney Decimus Kitson.The Life of John Sell Cotman[M].1st Edition.Faber and Faber,1937.
[5] Victor Rienaecker.John Sell Cotman [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
[6] David Hill.Cotman in the North:Watercolours of Durham and Yorkshire [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
[7] 雷勇斌,袁菁嶷.英國水彩的流變與解析 [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8] E.H.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9] 彼得扎格爾.牛津:歷史和文化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