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府,往南有個鎮名曰牛華溪。打作者小時起就一直在找這條牛華溪在哪,前些日子有了眉目。
在牛華溪這個鎮外邊,有條河名曰涌斯江,當時這江也就是給鹽商駝貨的主要航道,朝里走,有條小溪,老一輩的人會跟你說它年輕時的婀娜,臨溪兩側也就是最早的民居,當時的人在這涓涓溪流中訴說生活,洗衣淘米,盡是百態,而每月三月三,點油畫占卜一年的吉兇也是鎮上墨守成規的習俗,漸漸的因為口音,接合溪流變成了現在的牛華溪。
而牛華溪這個不小的鎮里,也有一段黑色過去。位于中央的主要街道,名曰人市口,相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多數山里的農家子弟會把家里多余的勞動力在耳邊插上根稻草,以示“出售”,而當時鹽商聚集,手里富足,漸漸形成了中規中矩的市場。也不是說鹽商清一色壞人,牛華溪建成中學和小學也就是鹽商的功勞,最早是鹽商子弟學校,后來對百姓開放,鹽商這個角色,在牛華溪乃至整個嘉州府都有不小的地位,以后細聊。
話說為什么牛華溪一個鎮會出那么多美食呢?麻辣燙、豆腐腦、蛋烘糕、又或是缽缽雞等等,其實你剛踏入樂山開始也便有了答案,這些吃的都無外乎兩個特點,較南方食譜來說有辣味且簡單。最早的麻辣燙其實不只是各位在電視上所看見的一口鍋幾十個人吃啥燙啥,最早是河邊纖夫,為耐寒,只要停船就會立馬支起口鍋加湯和辣子,山邊竹林一砍也就有了簽子,把肉鋪攤販的邊角料往簽上一串,也就成了最早的串串香麻辣燙。而豆腐腦就更不用說,來往客商、賣勞力的,很多都經不起這邊的潮濕,很容易餓,一豆腐腦商販就往里加了點粉絲再打上一屜蒸肉,漸漸生意就好了起來,也就形成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