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起點可以低,志向必須高(1)
- 靠運氣不如長志氣
- 張易山
- 4932字
- 2016-03-14 17:54:38
受到同為雇工者的嘲笑時,后來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脫口而出:“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看到秦始皇的車駕后,當時身為小吏的漢高祖劉邦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雖然一個人無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可以改變生命的結果。只要有志氣,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事情就會在你的身上重演。志氣就是一個支點,有了這個支點,你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1、成功人生需要目標的支撐
什么令人感到可怕?活著而沒有目標。
——契訶夫
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目標是一種目的,一種意向。它不是模糊的意念“我希望我能”,而是清晰的信念“我要那么做”。
《訓欲遺規》中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有目標的人,猶如加足了馬力的汽車,能夠勇往直前;沒有目標的人,猶如水上的浮萍,東漂西蕩,不知何去何從。
目標一如空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補給。沒有目標的人生不能成功,如同沒有空氣的人無法存活一樣。只要確立了奮斗目標,你就能得到許多好處:
第一,目標確立以后,你的下意識心理開始遵循這樣一條普遍的規律:“人能設想和相信什么,人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完成什么。”如果你預想出你的目的地,你的下意識心理就會受到這種自我暗示的影響。
第二,如果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就會有一種傾向:試圖走上正確的軌道,奔向正確的方向。于是,你開始行動了。
第三,目標確立以后,在面對一些機會時你會變得敏銳,而這些機會將幫助你達到目標。
第四,當完成了前三步以后,你的工作變得有樂趣了。你因受到激勵而愿付出代價,能夠預算好時間和金錢。你對你的目標思考得愈多,你會愈有熱情,你的愿望也就會變成熱烈的愿望。
以上列舉的這幾點好處,可以用日本報業家、日本最大發行量娛樂性雜志《名流》創辦者直彥井的經歷來說明。直彥井在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強烈的愿望:總有一天,他要創辦一種雜志。由于他一直持有這個明確的目標,他抓住了一個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他看到一個人打開一包紙煙,從中抽出一張紙片,隨即把它扔到地上。他拾起這張紙片,見上面印著一個著名女演員的照片。在這幅照片下面印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煙草公司之所以要這么做,是要敦促買煙者多買香煙。直彥井把這個紙片翻過來,注意到它的面竟然完全是空白。
像往常一樣,直彥井感到這兒有一個機會。他推斷:如果把附在煙盒中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背面的空白處印上照片人物的小傳,將會提高紙煙的銷售量。
于是,他找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平板畫公司,向該公司負責人說明了他的想法。這位經理立即說道:“如果你給我寫100個名人小傳,每篇100字,我將每篇付給你100日元。請你給我送來一張名人的名單,并把它分類,比如總統、將軍、演員、作家等等。”
這就是直彥井最早的寫作任務。很快,他的小傳需求量與日俱增,以至他需要雇人幫忙。不久,他還請了5名新聞記者幫忙寫小傳。就這樣,他竟成了編者。
英國有句諺語:“沒有目標的生活,猶如沒有舵的船。”人生如果沒有目標,就只能隨波逐流。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孟寧格爾向我們闡釋過這樣一些道理:“每個人都該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該怎么走,隨波逐流當然再容易不過,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決不能隨波逐流。”心中如果沒后目標,一旦有誰將了自己一軍,就會立馬收拾殘局,打道回府。而那些知道自己去哪兒的人,在前進路上不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能靈活周轉,向著目標前進。
以下內容是從一位小工廠老板所寫的“生活計劃”中逐字選錄出來的:
“我對家的目標,是在海邊擁有一塊房產。房子是典型的‘鄉間別墅’型,兩層樓、白柱。我們會用籬笆圍起,既然我和太太都喜歡狗,我們將在房后建一個狗窩。在前面,我們要建條蜿蜒的車道,兩旁種樹陪襯。”
“房子并不只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我要賦予它生命。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上帝,我們將定期去教堂。十年后,我希望我有能力帶我的家人環游世界,并在孩子們因結婚等原因離開我們夫妻前達成這個愿望。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一次走那么多地方,我會把它分成四、五次,每年去幾個地方。當然這個‘家’計劃是否能夠實現,全看我‘工作’計劃的表現。為了實現這些,我必須更加努力。”
這個計劃是五年前寫的,那時候,他擁有一個專門生產玩具的工廠。如今,他已經擁有三個和以前同等規模的玩具廠,并且買了18畝的海邊地。他仍然在拼搏,向他的目標漸進。
如果自己還沒有目標,請迅速為自己確定目標。如果已經有了目標,就鼓足勇氣和干勁,為人生勾畫宏偉藍圖。
沒有目標的一生是渾渾噩噩的一生,因為家庭、事業、生活都會因你的隨波逐流而毫無生氣。不要因現實而沮喪,好好把握自己。
2、立大志,成大器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
——清·華廣生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濃厚的民族。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立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經過數千年的積淀,立大志方能成大器的觀點一直延續了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無數的事實證明了這個觀點。歷史雖然不會重復,但卻有很強的借鑒性。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一個要想有所成就的人,如果能夠從歷史中尋找成功的經驗,無疑會減輕成功路上的阻礙。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天下紛亂。頓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不斷擴張與吞并過程中,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脫穎而出。
曹操的目標是一統天下,實現霸業,自稱“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的目標是上報國家,下安黎民,在三顧茅廬時對諸葛亮說過“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孫權的目標是繼承父兄基業,守住江東并伺機奪取天下。
曹、劉、孫三人都胸有大志,從而有了三足鼎立。其中,以曹操的目標最為遠大,建功也最多。最終,天下沒有繼續姓劉,也沒有姓孫,而是跟了曹姓。正如史官贊詩所言:“曹公原有高光志,贏得山河付子孫。”
反觀劉表,難免讓人心生憾意。他坐領荊襄廣袤之地且擁有豪杰志士,但卻胸無大志,日光短淺,甘為井底之蛙,將進取中原的絕好機遇白白浪費掉。正是他的“吾坐據九郡足矣,豈可別圖”這種自足心理導致了荊襄之地最終易手他人的慘痛后果。
當然,這并不是說有大志就一定能夠成大器,袁紹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袁紹出自四世三公,起點高、名聲大,擁數十萬之眾,謀臣無數,戰將如云,也曾有興漢滅賊之志,但卻徒有虛名,屬“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之輩,被稱為“羊質虎皮”、“鳳毛雞膽”,最終被曹操滅掉,為后世唾笑。
立大志是成大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不是成大器的決定因素。它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有了大的志向,不一定能夠有大作為;二是沒有大的志向,肯定難以有大的作為。以元帥和士兵作比,就是說一個想當元帥的士兵,雖然不一定就能當上元帥;但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則永遠不可能當上元帥。
小時候的威廉·皮特就已經立定了一個專一而又長遠的目標,并且意志非常堅定。他認為接受教育的主旨就是在將來成就一番偉業,這樣才不辜負父親對他的期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威廉·皮特的目標逐漸明確,他要成為一個公正、睿智、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有了這個目標,他就有了動力。這個遠大的目標如同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種子般在他的身體中生根、發芽,鼓勵著他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地奮斗與拼搏。終于,他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22歲時,他憑著自己的出色才華順利進入英國國會;23歲時,他又憑借自己的實力成為了英國的財政大臣;25歲時,他已經成為了受人敬仰的英國首相。
談到威廉·皮特時,他的一位競爭對手不無欽佩地評價道:“這個人既不會冒進也不會退縮,他一直都在飛翔。”顯然,這時對他執著追求目標的贊美。正是由于他的志向遠大,他才會馬不停蹄地去追求,去奮斗。
無數成功人士的經歷告訴人們,志存高遠對任何一個活著不是為了吃飯的人都是必要的。
首先,高遠之志能夠讓前途多些明朗、少些疑惑。
俗語云: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這里提到的長志,便是高遠之志。而“常立志”則包括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于是不斷改變自己的志向,最終一事無成;另一層含義是指有些人總喜歡訂立一些小的目標,當一個目標實現后,再去訂立下一個目標,結果難成大器。
為什么常立志的人會出現這些現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其一,歲月如梭,一個人如果總是不能立下志向,便會淺嘗輒止、常換常新,落得一場空;其二,如果不斷設立小目標,已實現的目標和將要實現的目標之間難免會出現裂縫,從而不會對個人發展有什么幫助,比如從一個行業跨入另一個行業,正所謂“隔行如隔山”。
如果能夠立下長志,便能夠堅定不移地向前進。每邁出一步,都是在向目標靠近,而不是偏離目標甚至背離目標。在相同的時間里,就會比常立志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高遠之志能夠激發人的進取心。
古人云:“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僅得其下。”正如高爾基所說:“目標愈高遠,人的進步愈大。”
人們在趕路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確定只走10公里的路程時,走到七八公里處便會因松懈而感到勞累;但如果目的地在20公里以外的地方,同樣是走到七八公里處,此時卻會感到斗志昂揚。
歌德說:“就最高目標本身來說,即使沒有達到,也比那完全達到了的較低目標更有價值。”目標必須給心智留有較大的空間,我們才不會因自我設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生目標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同時會影響一個人的動機和行為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的。如果思想蒼白、格調低下,生活質量也就會趨于低劣;反之,生活則會多姿多彩,讓你盡享人生的樂趣。
陸游說:“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王勃說:“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年齡段,都應該具有凌云壯志,且莫枉度此生!
3、扎根于現實的理想才能開花
理想是頭頂上的明燈,如果理想脫離了現實,一個人的行動也將脫離現實。要知道,人一旦脫離了現實,就如同生活在虛幻中。而生活在虛幻中的人,是無法實現自己虛幻理想的。
“有志者,事竟成”雖然能夠激勵一個人去奮斗、去拼搏,但如果志向脫離了現實,盡管這個人再怎么奮斗,再怎么拼搏,理想總歸會演變成幻想。比如,如今,一些人開始厭倦塵世的喧囂,想過上與世隔絕、淡泊寧靜的生活。然而,這種古代隱士曾經享受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即使居住在原始森林里,在它上空盤旋的飛機也會向你示威。面對這種現實,我們只有妥協,然后在妥協中尋找遠離塵囂的辦法,比如在空閑的時候沉浸在書籍的海洋里,陶醉在可以自我創造的精神花園中。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信息化、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把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就必須使自己的理想就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而不是天馬行空地想像自己的未來。
西安音樂臺曾經的一位主持人劉智,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形容他自己的理想:魚的希望在于水。他這樣寫道:
“我曾經希望自己是一名海軍戰士,這似乎是70年代的俗套。可是我至少從5歲起就將作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的理想具體到海軍,并且堅持了13年。高考落榜外加一場大病粉碎了我的‘希望’。我傷心欲絕,在一片潔白的病房里默默流淚,悼念那個離我愈來愈遠的湛藍色夢想。”
“就像從海里捕到的一條魚,如何掙扎都無濟于事。拿著父親單位勞動服務公司開出的‘待業證’后,我感覺自己被結結實實地摔到岸上,那是1988年,崔健的搖滾歌曲《一無所有》風行全國。我給人押過出租車、賣過色拉油、干過地產施工監理、跑過鋼材業務……一輛破自行車陪我度過兩年風餐露宿、昏天黑地、沒有口糧、沒有‘希望’的日子。干活、賺錢、再干活、再賺錢,我咬緊牙關,像岸上的魚一樣等待一條河或者一個雨季的來臨。有一次,我揣著一個月的工資和女朋友在一家冷飲屋玩浪漫,突然很激動地指著窗外不太亮的月亮說:‘等著吧,我要在30歲的時候擁有一艘自己的游艇,無拘無束地去環游世界。那個女朋友后出嫁人了,嫁給了一個經營辦公用品、鮮花禮品的商人。她曾經送給我一只禮品小船,上書<;一帆風順>;。’”
“之后,我又先后交了兩個女朋友。眼看都過30了,第三個女友卻以不求上進為理由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