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惦記太子的銀子
- 正德,胡鬧出了大帝之姿
- 半老夫子
- 2034字
- 2022-11-19 11:58:59
朱厚燳估計最先前來簽投資協議的應該是大明那幾家頂級勛貴,沒想到第一個前來卻是保國公朱暉的長子長孫朱岳。
朱家先祖是朱謙在土木之變之中因守宣府立下大功,被景泰帝封為撫寧伯,后來更是因為厚待從瓦剌返回的英宗朱祁鎮其子朱永開始平步青云。
世爵更是從撫寧伯升到了撫寧侯,可以說是靖難之后憑借戰功獲得爵位的勛臣中鳳毛麟角的存在。
朱岳比朱厚燳要大幾歲,算是勛貴圈子里小一輩年齡比較大的,因此不像其他中二少年那般毛躁浮夸,進入東宮給朱厚燳行禮之后說道:“殿下!臣已將銀子已經拉到了東華門外。”
朱厚燳笑道:“岳哥兒倒是個實在人。”
“回殿下!這么大的數額臣可做不了主,家祖與家父都非常認可殿下的商業計劃,希望能跟著殿下分一杯羹。”
“非常好!劉瑾把《認購股權協議書》拿過來,本宮要與岳哥兒簽訂協議。”
劉瑾答應一聲,拿過幾張紙來,朱厚燳笑著說道:“既然保國公讓岳哥兒全權代表保國公府,就請岳哥兒仔細閱讀這份協議,如有異議本宮可以當面解答。”
“不必看了,殿下千金之軀,國之儲君怎么可能會坑騙臣下。”
“岳哥兒!在商言商,你還是認真看一看,本宮也希望你能在這份協議里找出一些漏洞。”
朱岳沒想到太子殿下竟然這么認真,難道殿下的這個生意真的能夠掙大錢,讓勛臣們出錢是為了給勛臣掙錢的機會?
可是這怎么可能,無論誰家有獨門生意,哪個不是藏著掖著,誰會這么大方把到手的銀子拱手讓出去。
想歸想,朱岳還是按照太子殿下的要求認真地將《認購股權協議書》仔細地閱讀了一遍。
這是一份與大明現行的契約完全不同的東西,內容之詳實、條理之清晰,都是朱岳生平僅見。
更為重要的是這份《認購股權協議書》是用白話寫的,大明如今的市井文化發達,白話小說大行于天下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白話話本的流行,更是促進了白話文的流行。
可是對于朝廷來說用白話寫契約之類的東西有失體面,上到君王,下到官員都覺得白話文難登大雅之堂。
朱厚燳本就不學無術,讓他用文言文去寫東西,那是難為他,用白話文表達卻是他的強項。
結合著夢里的記憶,這份完全出自于朱厚燳之手的協議書便橫空出世了,誰都不會想到,這份協議書被朱家當成了傳家寶一直流傳到了后世。
在京城一場拍賣會上以兩個億的高價被人買走,成為當場拍賣會上最大的亮點,這份協議簽訂的時間被認為是華夏契約時代的元年。
在這之前,華夏認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朱岳仔細閱讀了兩遍,也沒有從這份協議中找到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地方,甚至覺得真按照這樣的協議執行那是朱家在占太子殿下的便宜。
“殿下!臣沒有發現任何不利于臣的漏洞,甚至臣還覺得真要按照這個協議執行,是臣占了殿下的便宜。”
朱厚燳笑道:“既然岳哥兒沒有意見,那就簽字畫押吧,一旦簽字畫押協議生效,再想后悔就要承擔違約的責任了。”
朱岳拱手道:“殿下說笑了!”
說完便提筆在協議的落款處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時落下了‘世襲撫寧侯’印鑒。
協議一式三份,一份由朱岳帶回家作為認購股權的憑證,一份作為將來的皇家礦業的存檔,最后一份將來會存放在主管工商業的部門,作為官府對工礦企業的監督。
簽完協議之后,朱厚燳吩咐劉瑾帶著朱岳到東華門外將保國公府的馬車領進來。
一萬兩銀子足足裝了三大箱子,每個箱子都有兩百多斤重,看著如此笨重的銀子,朱厚燳恨不得立刻推行紙幣,減少交易成本。
銀子清點完之后,朱厚燳沉聲說道:“回去跟老國公交待一下,十日之后本宮將在東宮召開股東大會,到時候你家必須出一個人前來參加。”
“殿下!祖父交代臣從今天開始就跟著殿下了,哪怕殿下讓臣做一小卒都行!”
“岳哥兒是怎么想的?”
“臣也愿意追隨殿下。”
“是嗎?本宮在南苑練兵,若是岳哥兒能吃得了苦,本宮可以將你安置到南苑新軍大營。”
朱岳心里一沉,做為將來的撫寧侯府接班人,他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吃那份苦。
可是想到祖父與父親的交待,朱岳還是把心一橫說道:“臣愿意去新軍歷練。”
“很好!回去跟家人告別一下,進了軍營短時間可回不了家。”
打發走朱岳,朱厚燳正打算要去兵仗局看看新式火銃的制造進展,乾清宮的一名小宦官過來傳話,皇帝要召見他。
朱厚燳有點兒意外,這會兒皇帝召見他干什么?
趕到乾清宮的時候,只見乾清宮里劉健、謝遷、李東陽等幾位輔臣都在乾清宮,老爹與輔臣商議國事,把他這個不著調的太子叫過來干什么。
給皇帝行完禮之后,朱厚燳問道:“父皇召見兒臣可有什么吩咐?”
皇帝沉聲說道:“西北小王子撤出邊墻,劫掠過后的西北急需賑濟,幾位輔臣聽說你從各家勛臣手里募集了不少銀子,朝廷國庫空虛,因此問你能不能把你募集的銀子先挪給朝廷用于賑濟災民?”
這話若不是皇帝老爹說出來的,朱厚燳肯定會破口大罵,一幫不干人事的東西,憑什么惦記乃翁手里這點兒銀子。
把這筆銀子花了,自己如何向勛臣交待,以后再想募集資金,誰還會相信太子殿下的口碑。
“不知是哪位大人提出的建議,本宮倒想見識見識這位大明的人才。”
劉健聽完太子的這句話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提建議的人算是將太子得罪透了,可是卻又不能隱瞞,再說這話是在朝堂上公開說的,就是相瞞也瞞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