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電視節目的特色與革新
- 陳世華
- 3920字
- 2022-11-18 15:16:55
緒論 電視節目批判的邏輯與進路
在當代社會中,作為視覺對象的圖像和影像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圖像和影像的流行是當代文化視覺轉向的重要動因,也是視覺轉型的結果和產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圖像曾經被視為非理性的激情的產物,備受代表理性的文字所貶抑。現代社會經歷了主體的視覺轉向和對象的圖像轉向,圖像被視為話語的基礎隱喻或類比,[1]現代性被認為是以視覺為中心,馬丁·杰伊(Martin Jay)用術語“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來形容視覺在當代西方社會生活的核心地位。[2]圖像轉向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景,是羅蒂(Richard Rorty)所說的“語言轉向”的接續。我們生活在圖像的世界里,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聲稱,從本質上看來,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3]法國社會學家德波(Guy Debord)斷言:“無疑,我們的時代……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復制而忽視原稿,偏愛表現而不顧現實,喜歡表象甚于存在。”[4]后現代社會的預言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也說,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圖像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5]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認為當代社會的“視覺化”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強迫性的。[6]這種難以抗拒的視覺化趨勢,證明了“文化邏輯”的深刻轉變。
視覺與人類經驗具有高度相似性,亞里士多德在諸種感官中尤重視覺,認為我們都特別愛觀看。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里指出,圖像先于意念,觀看先于言語。[7]視覺在所有感官中最為基本。兒童先觀看,后辨認,再說話,圖像曾是我們最初的傳遞手段。隨著媒介形態從報紙、電視到移動互聯網,視覺圖像和影像更加符合空間的、多維的、動態的人類經驗,走向日常生活的中心。巴特(Roland Barthes)自白道:“我閱讀文本、圖像、城市、面容、姿態、場景等等。”[8]透露了“語言學轉向”朝“圖像轉向”的過渡。米爾佐夫認為“作為文本的世界已經被作為圖像的世界所取代”。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贊成圖像、形式和意象對理論的優先性;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也贊成“感受美學”優于“解釋美學。”[9]隨著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所說的“重返部落”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以更符合經驗的“視覺化”形式進行所有信息的生產與傳播,視覺性成為文化主因。“一個幽靈,一個視覺圖像的幽靈,在當代社會中徘徊。”[10]我們被各種不同的視覺技術,如攝影、電影、電視、互聯網,以及它們展示的影像——影視節目、廣告、快照、社交頁面、公共雕塑、報紙照片和圖畫、短視頻——所圍繞,[11]處于圖像生產、流通和消費急劇膨脹的圖像資源富裕乃至過剩的時代,圖像顯示出共通的象征意義,憑依數字處理和傳輸技術支撐,視覺圖像和影像日漸成為當下社會生活的信息生產和接收形式,重塑著獨特的文化范式與生活樣態。
紀錄片、電視劇、專題片、真人秀綜藝等電視節目的視覺表達形式是當代視覺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電視節目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社會存在的演進狀況。隨著時代的變革和影像技術的革新,電視節目的主題、選材、內容、表現形式都在不斷創新,以應對新媒體時代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和受眾不斷變化的收看需求與習慣,涌現出大量創新性的電視節目形態,對政治意識形態傳播、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公眾娛樂休閑、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解讀這些文本可以洞察諸多的時代意涵、生產者的政治經濟動機、受眾的傳受習慣和社會文化品味。創新性的電視節目形態既有諸多成功之處可資借鑒,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需要加以提升和完善。
本書的研究對象圍繞電視領域創新性電視節目形態展開,對當前流行的典型紀錄片、電視劇、專題片、真人秀等節目類型進行深入剖析和透視。本書的寫作邏輯遵循:界定概念、追溯歷程、闡明特色、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的基本思路和邏輯框架,對代表性電視節目形態進行全方位的解析,深刻剖析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動因、特色、問題和路徑,以期促進電視節目的創新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界定創新性的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和特征。簡要說明研究的背景和語境,明確提出研究的問題,做簡要的文獻回顧,闡明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對所研究的電視節目的關鍵概念進行準確界定,如“中國敘事”“自然紀錄片”“語言文字類節目”“職場招聘類節目”“道德測試真人秀節目”“互換真人秀”“文博類節目”“醫護類節目”“養生類節目”等,框定其基本內涵和外延,闡述其主要特征和構成要素,說明其重要的價值。
二是追溯電視節目形態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從歷史視野出發,結合時代變革、媒介演進和技術革新,追溯所研究的特定電視節目形態的起源及其動因,描繪其流變歷程和當下狀況,對該電視節目類型進行大致的概覽和把握。
三是重點闡明創新性電視節目的特色及其成功之道。結合具體文本,從傳播契機、選題選材、內容結構、敘事模式、受眾定位、拍攝方式、表現形式、營銷方案等方面提煉特定電視節目類型的成功之道和獨特之處。
四是發現電視節目中存在的問題和缺憾。創新性的電視節目并非完美無缺的,固然有其成功和獨到之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和問題,如法律和倫理問題、價值觀偏差、過度商業化、過度娛樂化、信息虛假、性別依附、同質化和模式化、發展不均衡、專業性匱乏、審美疲勞等,將其明確提出,為應對和提升奠定基礎。
五是提出完善和提升策略。在提出特定電視節目形態存在的問題和缺憾的基礎上,從法律規制、政策引導、內容定位、題材選擇、故事講述、技術運用、影音文字表達、品牌塑造、主持人情感把握等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提升和完善的策略,為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在基本的研究邏輯基礎上,本書根據電視藝術體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章以電視節目的最早類型紀錄片為分析對象,在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感召下,本章以紀錄片的中國敘事為開篇,以國內外代表性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美國典型大學宣傳片《我為什么選擇耶魯》、美國自然紀錄片為例,探索其在傳播時機、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技巧、敘事題材、敘事模式、敘事視角、敘事元素、技術運用、商業運作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功經驗,并從人才培養、受眾定位、運營模式、選材范圍、畫面解說等方面探索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邏輯與進路。
第二章以近年來流行的電視劇為研究對象,從主題選擇、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內容設計、細節展現、平臺搭建、營銷策略等角度分析醫護類電視劇、偶像劇、穿越劇、“大女主”IP劇、歷史劇盛行背后的動因,發現其特色內核,指出其存在的模式化、商業捆綁、崇高主題消解、刻板印象固化、扭曲史實、前后矛盾、人設不穩定、性別依附、資本色彩濃厚等現實困境,并從貼近大眾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敘事水平、契合時代語境、保存藝術真誠、傳達文化價值、激活創造活力、弘揚正能量、組合營銷等方面探索準確認知和科學引導的路徑,為電視劇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第三章關注當下成功的電視專題片,以中國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制作播出的成功專題片《北緯30°·中國行》、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健康養生類節目《養生堂》為范例,解析其在選題選材、采訪方式、創作形式、傳播渠道、營銷模式、受眾定位、畫面拍攝、解說詞設計、主持人情感把握等方面的成功之道,發現其中存在的模式化、娛樂化、商業化、煽情化等問題和缺憾,并思考應對和提升的策略,推動專題片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第四章圍繞近年來成功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展開,以近年來受到熱捧的語言文字競賽類節目、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職場招聘類節目《非你莫屬》、互換類真人秀節目《變形計》、道德測試真人秀節目《你會怎么做》為范例,從參與者選擇、內容設計、形式表達、傳播路徑、傳受互動等方面總結其成功之處,指明其存在的同質化、受眾面小、儀式感重、內容失真、審美疲勞、品牌效應不足、過度娛樂化、制作不夠精良等方面的缺憾和不足,并從把握價值導向、本土資源利用、受眾定位、保障參與公平、創新內容和形式、運用新技術、重視人文關懷、打造節目生態、塑造品牌等角度提出相應的提升和優化的策略,保障真人秀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在視覺文化時代,主題多元、形態各異、表達多樣的電視節目形態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視覺文化景觀,各種電視節目類型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特定的語境下產生,受特定因素驅動,也隨著時代的變革潮起潮落,其生命周期也有長有短,有些曇花一現,有些歷久彌新,在特定領域、特定時期、對特定人群都顯示出了重要的價值和貢獻,值得我們去探討和深思。從中總結成功經驗,規避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可以為當下的電視節目創新提供諸多啟示,其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傳承弘揚,其前車之鑒可以避免當下重蹈覆轍。本書對每個研究對象的探討根據其具體的狀況而各有側重,難免掛一漏萬,書中的一些論斷也是一孔之見、一家之言,如有謬誤不當之處,靜待方家批評指正。
[1] [美]W.J.T.米歇爾(W.J.T.Mitchell):《圖像何求:形象的生命與愛》,陳永國、高焓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xv頁。
[2] Jay Martin,Downcast Eyes: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1993,p.493.
[3] Martin Heidegger,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in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Harper & Row,1977,p.116.
[4]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
[5]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56頁。
[6] Nicholas Mirzoeff,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London:Routledge,1983,p.6.
[7] [英]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戴行鉞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8] 轉引自曹意強《藝術史的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9] 轉引自[美]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斯蒂文·貝斯特(Steven Best)《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頁。
[10]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11] [英]吉莉恩·羅斯(Gillian Rose):《觀看的方法:如何解讀視覺材料》,肖偉勝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