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舊技術的交替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潤物無聲式的進化,而非疾風突進式的革命。電視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的認知模式逐漸從注重邏輯、理性、序列、歷史客觀性的印刷文字模式轉化為倚重圖像、感性、直觀、歷歷在目的現實性、同步性、貼近性的視覺感官模式,產生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相對于印刷文字,電視媒體的表意空間更為寬廣,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更為多樣。在話語功能上,社會多個階層、多種力量在電視敘事空間進行磨合,精英話語與民間話語的合力型塑了主流意識形態,并借助聲像并茂的電視媒介而廣泛傳播;在社會功能上,電視媒體契合多種傳播場景,兼具教育、娛樂、休閑等功效,滿足觀眾多種需求,社會影響力無遠弗屆;在經濟領域,電視媒體、電視節目、電視廣告等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商業價值蔚為可觀,電視媒體的生存與發展仍然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重要議題。

技術的革新不是數量的增減損益,而是整體的生態變革。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新的媒介形態不斷涌現,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視頻網站等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獲取信息的源泉,傳媒生態日新月異、動態演進,電視媒介的生存環境備受新媒體的擠壓而面臨巨大挑戰。每一種媒介都有一種傳播偏向,新舊技術為了爭奪時間、注意力、金錢和威望而競爭,不受場景與時空的客觀制約,不受身體在場牽制的主觀意愿,短、平、快的傳受習慣,業已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傳播理念與需求,在此情境下,電視曾經擁有的優勢地位被動搖。同時,電視系統內部的慣性面臨不同程度的危機,電視節目同質化、泛娛樂化、價值觀偏差、倫理道德滑坡等問題頻發,受眾流失嚴重,批評的聲音此起彼伏。電視媒介面臨內憂外患,作出了哪些努力,有何成功的轉型經驗,又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進行合理調適,日后發展出路在何方,這是劇變的電視媒介生態留給當下新聞傳播學人思索的重要問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陳世華這本專著正是作者試圖回答電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行穩致遠的應時之做。本書是作者十年來對電視節目的長期追蹤和系統思考,涵蓋了中外紀錄片、電視劇、專題片、真人秀等電視節目類型,既有短小精干的紀錄片,也有綿長動人的電視劇,還有連續宏大的系列專題片;既有客觀冷靜的真實記錄,也有鞭辟入里的評論,還有虛構精彩的文藝作品;既有及時新鮮的內容主題,也有構思精巧的節目策劃,還有嚴謹理性的節目評論。從多個層面來說,對當代新聞宣傳、輿論引導、文化傳承、娛樂消遣、教育普及、行業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借鑒意義。作者選擇當下頗具代表性與典型性的電視節目形態作為分析對象,詳細界定其概念內涵,追溯其發展歷程和流變,提綱挈領地總結其成功經驗,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為互聯網時代電視媒體轉型發展的進路和規范提供了頗具洞見的理論思考。

“窮則變,變則通”。在媒介融合深度推進的語境下,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不僅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工具和手段,更要有迎接挑戰、超越自我、繼往開來的勇氣和智慧;作為新聞輿論宣傳的主陣地之一,電視媒體要致力于提高電視節目的審美品格與文化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眼全球,當代電視媒介應著力鍛造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回應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要求。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期待更多和《當代電視節目的特色與革新》一樣的對當代電視節目的深入思考和潛心探索;希望中國電視媒體能順應時勢變革而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而又初心不改,貢獻更多優質節目作品,增強意識形態引導力,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繁榮文化產品市場,凝聚電視力量,彰顯傳媒擔當,譜寫新篇章,獻禮新時代。

陳信凌 教授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院長

2022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阿巴嘎旗| 汝城县| 安多县| 汽车| 公主岭市| 五指山市| 银川市| 凤凰县| 巧家县| 玉屏| 辽宁省| 上林县| 平谷区| 龙海市| 南漳县| 资溪县| 梁平县| 新龙县| 思南县| 上杭县| 静乐县| 乌审旗| 乌拉特前旗| 苏州市| 四平市| 阿图什市| 开江县| 新郑市| 顺平县| 平利县| 北海市| 沁源县| 电白县| 白水县| 和硕县| 伊川县| 博乐市| 阜平县| 嘉鱼县| 平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