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中華學術,流派如林。如果從地域性考察,可以分成魯學、齊學、蜀學、關學、洛學、朔學、湘學、徽學、閩學、婺學、浙學、滇學、黔學、隴學等。蜀學就是產生和流行于巴蜀大地的學術,長期與周邊及中原學術互動發展。
巴蜀地區是人類文明又一發祥地,也是孕育中華學術的重要溫床。這里不僅有嫘祖養蠶、大禹治水、蜀王五主(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互相禪代、巴將廩君以死護城忠君愛國等優美動人的歷史傳說,還有蜀師巴帥前歌后舞參與武王伐紂、戡定乾坤的曠世武功,以及考古發現距今204萬年的“巫山猿人”、距今5萬年左右的“資陽人”、距今50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寶敦文化的系列古城。秦漢而降,巴蜀的地利和物產,更是統一全國和周濟天下的物華天寶、質文并茂的“天府”,在這里演繹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孕育有源遠流長的學術思想,即蜀學。
蜀學正式形成并初盛于兩漢,然其淵源卻可回溯至先秦酋邦時期。由于巴蜀地區與中原王朝聯系的緊密疏闊程度不同,也造成了蜀學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大致而言,蜀學在先秦酋邦時期,獨自發明、獨立發展;在秦漢郡縣時期,領先全國,初顯繁榮;在魏晉南北朝“偏霸”時期,得到持續演進,時見新奇;在隋唐五代“統合”不定時期,異軍突起,風動全國;在兩宋“路府”時期,全面興盛,達至鼎盛;在元明清初行省時期,則相對低迷,偶見奇峰;在晚清民國“開新”時期,又全面振興,影響世界。其中兩漢、兩宋、晚清民國,可視為蜀學的三大高峰。
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中,巴蜀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哺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和蜀學精英,既有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張問陶、巴金、李劼人等文學家,揚雄、蜀才(范長生)、衛元嵩、李鼎祚、房審權、來知德等易學家,蘇洵、蘇轍、張栻、唐甄、劉沅、段正元、吳虞等思想家,陳壽、常璩、范祖禹、李燾、李心傳、劉咸炘、郭沫若、蒙文通等史學家,魏了翁、李石、虞集、楊慎、李調元、謝無量等博學之士,楊銳、劉光第、廖平、宋育仁、吳之英等改良派學者,嚴遵、鄭子真、趙蕤、陳摶等大德隱士,張道陵、張魯、杜光庭、圭峰宗密、馬祖道一、破山海明、釋通醉、王恩洋等宗教學家,李陽冰、黃筌、文同、楊朝英、王光祈、張善子、張大千等藝術家,唐君毅、賀麟等現代新儒家,又有文翁、張綱、張浚、虞允文、楊廷和、陳以勤、陳于陛、張鵬翮等良吏名臣,張瀾、鄒容、張培爵、朱之洪、楊滄北、熊克武、黃復生、吳玉章、尹昌衡等辛亥首義人物,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家。他們皆卓然振起,以天下為己任,既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思想文化,也推動了中國社會歷史的巨大變革,真是杰才秀士,代有其人。
四川既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獻富省,歷代學人為我們留下了汗牛充棟、豐富多彩的文獻典籍。這些文獻不僅數量龐大、內涵豐富,而且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大而言之,遍及經史子集四部;細而言之,備具詩詞歌賦諸體。從內容上講,舉凡政治之興替、經濟之發展、文化之繁榮、軍事之謀略、社會之變革,以及思想學術之精妙、高人韻士之風雅、地理民族之風貌、民風民俗之奇異,應有盡有,多彩多姿。從學術史上講,不少文獻具備歷史首創、引領風騷等創新價值,如《連山》《洪范》之首著“陰陽”“五行”觀念;《禹貢》之首定“九州”一統格局;“南音”之首開“二南”“楚辭”風騷;《山海經》之首著志怪風物;石室“七經”“蜀刻十三經”之更新儒家經典范式;《爾雅舍人注》之首啟“雅學”;《太初歷》之制訂陰陽合歷典范;《老子指歸》之確立“道德仁義禮”核心價值觀;《方言》之獨繼“軒”方語;《太玄》擬經以方駕“伏羲之易、老聃之道及孔子之元”;《三國志》之合和鼎足歷史;《華陽國志》之奠定方志體裁;《陳拾遺集》《草堂集》之扭轉大唐詩風;《花間集》之表率中華詞壇;《道德指歸》《長短經》《素書》之諸教合和、集雜成醇;《老子想爾注》之奠定道教哲學;《周易集解》《周易集義》《周易義海》之集成易林成果;《開寶大藏經》之首定佛藏雕印規模;《蜀王本紀》《蜀中廣記》之重構蜀史體系;《成都文類》《全蜀藝文志》《函海》之集成巴蜀藝文;《產寶》《十產方》之開創婦產科學科;《食性本草》之首開食療保健;《海藥本草》之首記域外靈藥;《蜀本草》《證類本草》之啟迪時珍《綱目》;《數書九章》之領先世界數學同行;《潛書》之倡言民主民本;《今古學考》之區別今文古文;《女神》《家春秋》之領袖新興文學。如此等等,無不鑿破鴻蒙,肇開新風,發于西南,化及四海。它們既是巴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思想學術的歷史記錄,也是巴蜀學人在各個時期、多個領域進行研究、思索和創新的集中展示。這些或由巴蜀學人所著,或記錄巴蜀文化的文獻,我們概命之為“巴蜀文獻”。
綜觀蜀學歷史及其文獻內涵,無不閃耀出巴蜀學人的積極進取、推陳出新的勇氣,大度恢宏、集雜成醇的氣度,學術精深、文采飛揚的風格,以及鐵肩擔道義、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借由這些杰出人物、多彩文獻、豐富思想、精致學術,便構成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蜀學。
本書共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至六章系蜀學源流及其文獻的通論,重點介紹蜀學的產生與流變、歷史與貢獻,巴蜀文獻的源流與類別,歷史學人對于巴蜀文獻的收藏、整理與研究等;第七章系蜀學要籍提要,精選百部蜀學典籍予以評述。
通過以上章節,庶可達到重溫蜀學的歷史與內涵,重審蜀學的文獻與精華,重構蜀學的學術體系和文獻體系,再燃“紹先哲,起蜀學”之雄心。了解蜀學及其文獻,既是我們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實現學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希望借由本書所述,從對歷史的回溯中以見學術之變遷,從對文獻的考察中以見蜀學之精神,油然而生“睹喬木以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之情懷,“闡舊邦以維新命,思古賢而遺來思”之志向。
其有未備,識者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