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偏霸”時期:蜀學的持續發展

自秦統一巴蜀,巴蜀便成為祖國大家庭中重要一員,成為維系全國穩定、鞏固大一統局面的重要基地。不過,由于四川盆地四面凌險的特殊地形,有時也容易形成割據獨立的局面。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五年(24),蜀郡太守公孫述即起兵趁亂占據益州稱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國號“成家”。東漢建武十二年(36),益州重歸中央政權管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后,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又割據巴蜀,不久又為劉備所滅。221年,劉備又據巴蜀稱帝,史稱“蜀漢”,建都成都,直到263年為曹魏所滅。

在天下三分的對峙局勢中,蜀漢以《禹貢》“九州”之一的梁州(即今漢中、四川、重慶、滇北、黔西一部)之地,東敵吳,北抗魏,六出岐山,三戰荊楚,壯者上前線,婦女事耕織,老弱任轉輸,苦苦維持45年的鼎立局面,蜀中物資和人才的功能,已經發揮到了極致!

265年四川歸西晉王朝統治。西晉初年,劃出益州一部設梁州。西晉末年,李特率流民起義軍攻入益、梁二州。東晉永安元年(304),李特侄子李雄在成都稱王,史稱成漢。306年李雄起義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國;立國40余年,于347年為東晉所滅。南北朝時,巴蜀的益、梁二州先后歸屬南朝的宋、齊、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統治。內中除了西晉初和東晉初的短暫安定,其他時期長則十余年,短則數年,巴蜀基本上處于相對獨立的“偏霸”狀態。多年的內憂外患,使從前富庶之區竟成爭戰之場,不過巴蜀的學術文化也在這種與中原(或江南)若即若離、時統時分的狀態中,保持故步節奏、原來風格,漸進地發展。

因此,中原(或江左)盛行的“玄學”“駢文”的風氣,對巴蜀地區影響不大,在“文衰”“道溺”之際[43],蜀中仍然繼續其儒學、易學、古文和史學之特長,不時有重要人物和學術成果涌現出來。如譙周之博學(撰《論語注》《古史考》《三巴記》《法訓》《五經然否論》等多種),李譔之古文經學(撰“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遍注群經,是早于王肅與鄭玄立異的學者),范長生(撰《周易蜀才注》)、衛元嵩(仿《易》著《元包》,采用夏易《連山》之法)之易學,陳壽(著《三國志》,記魏、蜀、吳歷史,名列正史,又著《耆舊傳》,記巴蜀歷代鄉賢名宦)、常璩(著《華陽國志》,記漢中、巴、蜀、南中及公孫述、晉世、李特等歷史,為方志學鼻祖,又著《蜀李書》,記李特、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祖孫稱雄巴蜀的歷史)之史學等,皆戛戛獨造,影響后世中國的易學、文學、正史及方志研究甚巨。至于諸葛之忠武謀略(有《隆中對》《出師表》《后出師表》,并傳《心書》《諸葛武侯集》等),李密之氣節孝道(有《陳情表》等),更是千古傳名,百世流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正定县| 梧州市| 怀集县| 平乐县| 临海市| 辽源市| 安远县| 桂林市| 鲜城| 大宁县| 民县| 天等县| 榆中县| 河北区| 扶余县| 吴桥县| 通辽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丹东市| 介休市| 右玉县| 开远市| 安西县| 岑溪市| 老河口市| 巩义市| 噶尔县| 昌乐县| 雅江县| 汉沽区| 揭阳市| 修文县| 石嘴山市| 金门县| 陆良县| 容城县| 民勤县| 高安市| 都匀市|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