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與對話:拜克視域中的猶太教與基督教關系
- 高萍
- 1256字
- 2022-11-17 16:43:03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硝煙論戰
撫今追昔,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抗衡對峙在今天已如明日黃花,歷史留給今人更多的是教訓和反思。縱觀兩宗教從爭執對抗到對話合作的歷程,我們不禁要問:曾經一度惡化、相互對立的兩宗教關系為何漸趨緩、對話合作?我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應首先將關注點投向在宗教歷史的發展中,那些為改善和促進兩宗教關系良性發展作出貢獻的宗教界學者,尤其是站在自身宗教立場、卻能夠以同情和理解的角度看待或評論宗教關系的學者,他們為宗教間關系的調解與緩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猶太宗教哲學家利奧·拜克[1](Leo Baeck,1873—1956)即是其中的典型性代表。
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督教和猶太教因基本教義和觀念之間分歧沖突的進一步激化,掀起了又一輪激烈論戰,來自自由派神學[2](Liberal Theology)的阿道夫·馮·哈納克[3](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從“基督教是唯一的自由主義信仰”“詆毀法利賽人”“四大福音書作為神圣啟示的可靠性”和“耶穌思想的本源性”四個方面對猶太教提出批判,自由派猶太神學(Liberal Judaism)的杰出代表利奧·拜克以“作為神圣信仰來源的猶太教”“法利賽人在猶太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四大福音書的不可靠性”和“耶穌思想的猶太本源”四方面作為回擊。身處兩宗教對峙的激烈論戰中,拜克首先以兩宗教的歷史淵源關系為基點,反駁基督教學者對猶太教的詰難與批判,在認同基督教作為一種獨立宗教形態的基礎上,比較和分析兩宗教之間的異同,最后,對兩種宗教的關系作出了不同于同時代其他學者的闡釋與理解。通過對拜克關于兩宗教關系思想的分析,我們可依據19世紀兩宗教論戰的歷史語境,切實把握誘發兩宗教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剖析兩教爭論的矛頭和焦點。從拜克對基督教學者哈納克批判猶太教的反批判,析取拜克論述兩宗教關系的初衷,最后從拜克的積極回應分析他是如何從比較分析兩宗教異同走向對兩宗教對話合作關系的積極展望,從中析取拜克參與論戰以及論述兩宗教關系的最終目的和政治訴求。通過猶太學者對待宗教關系的寬容胸懷和宗教信仰的赤誠摯愛,把握宗教信仰的本質意義及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為日后其他宗教關系的應對處理提供借鑒和啟示。
其他猶太思想家如摩西·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等都曾論述過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關系。筆者之所以選取利奧·拜克的研究,除了這個論題發源于世紀之交基督教與猶太教的論戰背景,更重要的還在于,相較于其他猶太學者關于猶太教與基督教關系的論述,利奧·拜克的更加全面、客觀,對宗教歷史的影響更加深遠。具體而言,前者對兩宗教關系論述的重心不外乎重申兩宗教的淵源聯系或在批判基督教的同時為猶太教作辯護,以表明孰優孰劣,即使羅森茨維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較為全面的闡述也建立在將猶太教排除在歷史之外的基礎上,而拜克論述、最終的目的與動機,從出發點和觀察視角上卻都要廣博、深遠得多。有鑒于此,筆者擬通過剖析哈納克與拜克的論戰,把握拜克關于兩宗教關系的研究,進一步剖析他對猶太教和猶太人在現代社會存在價值和意義的確證,同時也希望這一研究能為各宗教信仰在現代社會的和諧共處提供有益的指導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