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新發展理念評價體系與測度
- 張濤 張卓群
- 16443字
- 2022-11-17 16:21:23
第二節 新發展理念理論探究
新發展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特定的時代背景,本章就新發展理念的定位作用、時代背景和理念演化進行了探討研究。
一 新發展理念的時代背景
(一)創新發展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40年來平穩有序的增長,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2008年以后,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全球經濟進入了下行通道。在此國際大環境下,我國仍然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改革開放的前期和中期,我國經濟發展多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依靠資源堆積的快速粗放式增長。進入“十二五”時期之后,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工業初級產品產能過剩,前期粗放式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步顯現。從需求側來看,我國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隨著“四萬億”計劃的推出,資本貢獻率一度達到86.5%,2015年仍然保持在41.6%的高水平。凈出口貢獻率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近年來一蹶不振,2015年為-1.3%。消費貢獻率近十年一般保持在40%—50%,2015年有所好轉達到59.7%。由此可見,我國的投資占比常年偏高。從長期來看,這種態勢不具有可持續性,投資占比過大是寅吃卯糧,最終的后果是“國進民退”。從供給側來看,要素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矛盾十分突出。要素資源方面,一方面能源利用率較低,煤炭占比偏高,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排放比重較大;另一方面對土地、勞動力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依賴過重,對人才、知識、科技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產業結構方面,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比重偏高,高科技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偏低。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關鍵階段,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土地、勞動力和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需求。在此大背景下,只有依靠創新發展才能找尋到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也是創新發展理念居于新發展理念首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協調發展的時代背景
發展不均衡是世界經濟發展各個時期普遍存在的全球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方面西方國家迅速完成戰后重建,經濟發展進入正軌;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仍然面臨戰亂不斷、資源短缺的局面,經濟發展踟躕不前,各國之間的發展水平迅速分化。據世界銀行統計,1960年美國的人均GDP為3007美元,布隆迪的人均GDP為70美元,前者約為后者的43倍;2016年美國的人均GDP為57466美元,布隆迪的人均GDP為201美元,前者約為后者的286倍。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并不是個案。
發展不均衡問題不但在國與國之間存在,在各個國家的內部同樣存在。圖1.1中顯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多國基尼系數的變化情況。美國的基尼系數在1990年之前常年保持在0.4之下,近年來有所上升,達到0.44左右;英國從1960年的0.25一路上升至2000年的0.37;德國、日本、印度多年來在0.3—0.4上下波動;墨西哥、巴西常年高位波動;法國、挪威表現較好,呈現下行趨勢。總體來看,世界主要國家基尼系數多呈上升趨勢,多國已經越過0.4的國際警戒線。

圖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多國基尼系數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中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世紀80年代時,基尼系數基本維持在0.3—0.35,隨后一路上揚突破0.4,在2008年達到高點,為0.491,后逐年回落至2015年的0.462。20年來,中國的基尼系數持續高于國家警戒水平。收入分配只是發展不均衡的一個剪影,中國發展不均衡更多體現在區域發展差距、城鄉二元發展差距、產業結構失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失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不同步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之上,這些都是我國實施協調發展戰略的根本動因。
(三)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
協調發展注重解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走上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之后,依托廉價的勞動力、豐厚的資源稟賦優勢,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經濟繁榮的背后存在資源、環境問題的隱憂?;ぁ撹F、煤炭、水泥、有色金屬等傳統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奠定了工業發展的基礎,也帶來一系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由資源驅動逐步轉變為科技驅動。在新的發展環境下,“三高”傳統工業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也不符合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愿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勢在必行。
(四)開放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據英國經濟學家Maddison(2007)估算,1950年世界GDP總額約為1820年的7.68倍,用時長達130年;2003年世界GDP總額約為1950年的7.67倍,用時縮短至53年。此外,從圖1.2可知,在19世紀之前,世界經濟增速非常緩慢,1950年之后,呈現指數型、爆發式增長。這一方面歸因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相關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歸因于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圖1.2 Maddison(2007)估算的世界GDP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Maddison(2007)估算結果繪制。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影響主要從四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貿易自由化。無論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還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都承認在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分工生產產品并進行交換,可以提高參與貿易各國的福利水平。上述貿易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1947年成立的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對降低各國貿易壁壘、管轄國際貿易協定、協調國際組織關系、調節國際貿易沖突、形成全球多邊貿易一體化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生產國際化。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的歷史性革命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縮小了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成本,促使并加快了生產要素的全球化流動速度。通過優化配置人才、資本和技術,促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和精細化,提高了全球勞動生產率。第三,資本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從規模上來講,近30年來,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額度不斷擴大,金融衍生品種類不斷翻新;從速度上來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早已淘汰了交易員手動報價的機制,已經實現了全球各地各市場24小時不間斷報價交易。資本流動以跨境金融機構為載體,以資本為紐帶,促使各國相互依賴大大加強。第四,科技全球化??萍既蚧饕ㄈ齻€方面:科技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和研究開發成果的全球共享。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科技全球化浪潮的主旋律。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外資吸引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按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的必然選擇。
(五)共享發展的時代背景
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是共同富裕。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是出發點,共享發展是落腳點,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百姓幸福感受最為密切相關。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备母镩_放初期,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比較落后,解決溫飽,提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成為當時的重中之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的不斷加快,我國已經總體實現小康,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站在歷史新階段的起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滿足了人民群眾基本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人民開始追求美好生活,在教育、醫療、養老、體育、旅游等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方面有著更強烈的需求。共享發展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致力于推動人民的全面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二 新發展理念的演化
(一)創新發展的理念演化
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而在早期的經濟學研究中,科技創新,或者稱為技術創新,是被最早研究的對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在此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于1956年提出了索洛增長模型。簡單來說,該模型將經濟增長歸因于勞動和資本積累及技術進步。在同等數量規模勞動和資本投入下,產出增速大于勞動和資本投入增速的部分,可以由技術進步進行解釋,這部分產出余值又稱為索洛余值。索洛增長模型有著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在真實的經濟運行系統中,這些假設條件通常不能全部滿足。但索洛余值概念的提出,及嚴格的經濟增長范式分析,為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巨大作用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西方學者試圖使用數學工具和經濟學范式分析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黨中央在踐行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已經把科學技術的作用上升到了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高度。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在固定資本中,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它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后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a href="#m7" id="w7">[7]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生產力。鄧小平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充分實現,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繼承與深化。在關注技術創新的同時,還強調了理論、制度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全會公報指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蓖瑫r還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多個具體問題上給予了綱領性指導。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將創新驅動發展明確為我國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的總體部署,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目標提供強大支撐。
以上是創新發展理念的宏觀發展,具體到微觀層面上來說,縣域層面上創新發展的落地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新形勢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庇纱丝梢?,創新發展理念理論體系已經由宏觀向微觀過渡,而下一步研究微觀縣域層面的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對指導宏觀層面創新發展理念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二)協調發展的理念演化
協調發展理念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馬克思強調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a href="#m8" id="w8">[8]也就是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矛盾運動規律,在二者相適應時期,能夠相互促進發展;在二者相矛盾時期,則會相互阻礙發展。協調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可以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協調發展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同志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指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鼓勵沿海地區利用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優勢,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迅速發展經濟。隨后利用先發優勢,帶動內地經濟騰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共奔致富路,一方面通過發展差距激活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飽含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精髓。
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叭齻€代表”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充分體現兩個文明同群眾利益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科學內涵。
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中,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茖W發展觀對協調發展的精準闡述,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
習近平提出的協調發展理念與上述精髓思想一脈相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睂嵤﹨f調發展戰略,可以有效地促進人口、資本和資源的跨區域、跨城鄉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可以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可以富國強軍,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三)綠色發展的理念演化
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在于“和諧”二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的先賢至圣已經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了深刻的認識。道家老子在《道德經》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标惞膽壬鷮⑵渥g為:“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痹诶献涌磥恚司佑谔斓刂g,是天地之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無論人如何“大”,均需順應自然規律,受到自然法則支配。儒家孔子在《論語·述而篇》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币庵羔烎~只用一個魚鉤,不用漁網捕撈;打獵只射飛鳥,而不射巢中之鳥。倡導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不破壞不違背自然生息繁衍的規律,在可持續發展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繼承道家,融合陰陽、墨、法、儒家部分思想的雜家著作《淮南子》記述:“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不貴難得之貨,不器無用之物?!闭f明人與自然萬物是有著共同本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各有其內在價值;節制人類欲望,避免過度勒索自然。由此可見,諸子百家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互利共生具有較為深刻的現實認識,形成較為完備的哲學基礎。自西漢以降,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哲學討論始終未曾停歇,宋明時期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從不同的側面對“天人合一”進行了論述和爭辯,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討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及至近現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開辟了新的道路。馬克思著重考察特定社會形態下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社會條件,而恩格斯注重利用自然科學的發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進而描述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但他們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根本立場是一致的。如馬克思提出:“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a href="#m9" id="w9">[9]恩格斯提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何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0]馬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論述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旋律。
綠色發展理念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11],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符合我國當前階段的國情,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綠色發展重點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共生的問題,在延續并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同時,更加強調發展綠色經濟和加強制度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真正動力。
(四)開放發展的理念演化
自明朝以降,處于軍事防御目的和維護封建統治階層利益的要求,中國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及至清朝,海禁政策實行得更為嚴厲和徹底。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表樦问四辏?661年)又頒布“遷海令”,將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400余年時松時緊的海禁政策,導致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方面的交流長期中斷,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無法傳播到國內,中國的國力逐步落后于西方國家。在中國“閉關鎖國”的同時期,18世紀中葉,歐洲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作為標志,機器大規模替代手工,西歐的生產力迅速提高。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奠定了物質基礎。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敲開了古老封閉的清王朝大門,中國從此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社會。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相繼簽署,多個通商口岸被迫開放,中國開始以被剝削者和被壓迫者的身份參與國際經濟活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社會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參與國際事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開放發展從此進入了新的紀元。張燕生(2008)[12]將對外開放分為三個階段:1979—1991年是對外開放的初始階段,主要特征為招商引資和“三來一補”。1992—2001年是市場為基礎的外向型經濟體制的攻堅階段,主要特征為匯率、外貿、外資、金融、計劃管理體制改革。2001年后是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開放性經濟體制階段,主要標志是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本書認為,自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召開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第四階段——從開放型經濟大國向開放型經濟強國轉變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是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整體提升,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性逐步升高,國際話語權逐步加強,逐步走向國際政治經濟的中央舞臺。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奠定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為探尋經濟增長之道、實現全球化再平衡、開創地區新型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放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我國在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前行的過程中,掃清了內外發展的聯動障礙,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平衡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矛盾。我國的開放以互利共贏為基礎,與多國在相互促進發展過程中形成牢固的利益紐帶,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的開放水平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水平有待加強。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傮w來看,開放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外開放40年來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綱領性指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五)共享發展的理念演化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的共享發展理念主要體現在剩余價值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之中。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階層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工人階層擁有勞動力,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與工資之間的差額,這種差額稱為剩余價值。[13]剩余價值又可以分為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二者都是通過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時間創造而來。剩余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
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分配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在第一階段中,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共同所有,個人“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14]因此,在社會主義第一階段中,勞動者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分配社會扣除后的社會總產品,而這恰恰是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關鍵所在。
由于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所有,而全體勞動者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子集,因此在按勞分配之前,社會總產品應該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進行扣除。這些扣除項目包括補償消耗的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規模的資料、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基金等。這部分扣除保障了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權益,體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社會全體成員對發展成果的共同分享。社會扣除后的社會總產品按照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原則進行分配,進一步保證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追求社會整體效益的基礎上,保證了個人利益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相關論述,以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為手段,從效率和公平的角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共享發展理念。而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福利經濟學派對此同樣有著較為深刻的研究。福利經濟學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劍橋大學教授庇古所創立的經濟學派。庇古基于基數效用論提出一個觀點:社會的福利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國民收入總量和分配公平程度。國民收入總量越高,社會福利水平越高;收入分配越公平,社會福利水平越大。因此,福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與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約翰·穆勒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派有著明顯區別。后者著重強調增進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不重視價值判斷。而福利經濟學偏向于規范經濟學,具有價值判斷導向,更多關注收入分配均衡化,強調從增進經濟福利和社實會福利的角度出發,制定經濟政策,使得現代經濟學研究在注重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更為注重發展質量和分配公平。
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效率與公平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其對立表現在效率不意味著公平,公平也常常缺乏效率。以帕累托最優為例,在此情況下效率已經實現最大化,而資源分配可能出現極度不公平的情況,社會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當資源分配絕對公平時,社會中每個人得到財富完全相同,絕對平均主義會抑制個體勞動的積極性,進而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效率與公平又存在統一的關系,效率的提高可以促進社會總體財富的增長,可以為公平分配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可以有力地提升個體勞動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經濟效益。此外,帕累托最優的理想狀態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幾乎不存在,通過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創造創新,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進而同時提高效率、促進公平,實現共享。
共享發展的概念于2015年首次提出,但共享發展的理念始終貫徹于黨和政府的施政理念之中。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倍谥袊嗣駷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公平”的含義已經從西方經濟體系中單純的分配公平轉換為社會公平、轉換為共享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0多年間,黨的執政思路發展了轉變,從強調效率,到重視公平,再到共享發展,這種轉變適應當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三 新發展理念的內涵
(一)新發展理念內涵的研究
辛鳴(2016)[15]認為新發展理念是黨總結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近七十年及世界百余年的發展經驗,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從發展方位的戰略判斷、發展理念的戰略創新、發展路徑的戰略支撐、發展挑戰的戰略跨越等方面對當代中國發展戰略進行的科學構建,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的時代創新。施芝鴻(2016)[16]認為新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應運而生的,集中反映了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同實現“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相契合,同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的新期待相呼應。
成龍(2016)[17]認為新發展理念是對當下中國諸多矛盾和風險隱患的解析回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的概括提升,對世界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參考借鑒。顧海良(2017)[18]認為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政治經濟學的標志性成果;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性變革的重要指導原則;是正確處理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和路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本要義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新發展理念在新時代建設現代經濟體系中將發揮主導和引導作用,不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世界發展問題的探索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劉偉(2017)[19]認為新發展理念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特點做出了科學闡釋,把關于發展的科學思想和理論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為推動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實踐結合而形成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重要的在于從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的經濟體制兩方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任保平(2018)[20]認為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高級狀態和最優狀態,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經濟發展質量狀態: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協調性、創新性、持續性、分享性和穩定性的綜合,是生產要素投入低、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質量型發展水平。在實踐上,高質量發展是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來實現生產效率提升,以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本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基礎,以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為特征。
不難發現,學界普遍認為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的新境界。
(二)新發展理念的定位作用
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著力”,即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1]。新發展理念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靈魂,深刻體現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真價值[22],在深化“發展”內涵的同時,形成發展、改革、開放命題的有機統一[23]。
1.創新發展居于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
創新發展居于新發展理念的首要和引領地位,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三次科技革命均是依靠創新實現科技突破發展,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進而促使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筑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中描述經濟增長的索洛模型,提出經濟增長取決于資本積累、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但只有技術進步才能導致人均產出永久性增長,技術進步所產生的貢獻又稱作“索洛剩余”。Porter等(2002)[24]提出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元素為驅動力的發展,第二階段是生產效率為驅動力的發展,第三階段是創新生產為驅動力的發展。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創新發展是目前化解“三期疊加”問題,實現增長速度變化、產業結構轉化、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所在。
2.協調發展成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重要抓手
堅持協調發展,就是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協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要素流動速度進一步加快,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很難解釋新出現的一些經濟問題。Krugman(1998)[25]以區位論為基礎,提出通過優化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空間結構,取得經濟規模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框架。中國協調發展的概念較“新經濟地理學”更為寬泛,除了區域協調、產業協調之外,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協調;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也是其重要內涵。通過推動全面協調發展,平衡與整合各方利益,緩解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能夠推動經濟全面發展和社會總體進步。
3.綠色發展詮釋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基本國策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發展是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的必由之路。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而言,人類經濟發展本真復興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26]。20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頻發。以Carson(1962)[27]的《寂靜的春天》和Meadows(1972)[28]的《增長的極限》出版為代表,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1972年,聯合國首次召開全球第一次綜合性環境保護會議——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和《人類環境行動計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上升到國際高度。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綠色發展的概念逐步在國際社會形成廣泛共識,在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方面開展了有效合作。中國綠色發展的轉型進程,整體上是從跳出“馬爾薩斯陷阱”到突破工業文明發展極限,再到邁向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的過程[29]。這個進程的背后,伴隨著我國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以及民眾綠色發展意識的覺醒。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理論遵循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經濟規律,對綠色發展起到了指導和引領作用,綠色發展也成為對“兩山”理論的深刻踐行。綠色發展在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的同時,推動中國不斷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邁進。
4.開放發展重點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堅持開放發展,就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局面。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開放發展是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開放發展的研究雛形可以追溯到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從Adam Smith的絕對優勢理論到David Ricardo的相對優勢理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張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的新貿易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后注重專業化分工的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同貿易全球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的觀點在國際學術界一直是主流聲音。1947年關貿總協定成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其宗旨就是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來降低成員貿易壁壘,增加有效需求,穩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中國自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不僅在貿易方面一直尋求開放發展,也在不斷致力于從封閉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的全面發展。在經歷了對外開放的初始階段(1979—1991年)、以市場為基礎的外向型經濟體制的攻堅階段(1992—2001年)、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開放性經濟體制階段(2002—2012年)之后,中國的開放發展進入了第四階段——從開放型經濟大國向開放型經濟強國轉變階段[30]。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是我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發展,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倡導人類形成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5.共享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要求
堅持共享發展,就是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共享發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福利經濟學主要關注社會福利的增進與分配問題。舊福利經濟學派基于基數效用論主張國民收入總量愈大、分配愈平等,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新福利經濟學派基于序數效用論主張個人間效用無法比較,帕累托改進增進社會整體福利。而在中國倡導的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不僅僅關注效率與公平問題,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直指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共同富裕。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黨的十七大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共享發展”,國家發展思路越發凸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共享發展,將使全體人民得到更高的獲得感,生活更為體面、更有尊嚴。
五大理念各有側重,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了完整、統一的新發展理論體系,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在貫徹和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做到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現實與未來的統一,發揮其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作用,使五者真正形成強大發展合力[31],共同促進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1]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2] 《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2013年11月12日),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3] 《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2014年6月9日),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2月1日),載《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深化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亞洲美好家園》(2015年11月7日),載《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6] 《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2015年10月29日),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載《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12] 張燕生:《對外開放的歷程、發展經驗及前景》,《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1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 辛鳴:《論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
[16] 施芝鴻:《引領全局的發展理念》,《黨史文苑》2016年第1期。
[17] 成龍:《“五大發展理念”精神實質探析》,《科學社會主義》2016年第1期。
[18] 顧海良:《新發展理念的新時代政治經濟學意義》,《經濟研究》2017年第11期。
[19] 劉偉:《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新發展理念的體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
[20] 任保平:《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重點》,《紅旗文稿》2018年第24期。
[21] 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22] 金碚:《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年第1期。
[23] 劉偉:《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新發展理念的體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
[24] Porter M.E.,Sachs J.,“McArthur J.Executive Summary:Competitiveness and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2.
[25] Krugman,P.,“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14,No.2,1998.
[26] 金碚:《論經濟發展的本真復興》,《城市與環境研究》2017年第3期。
[27] Carson,R.,Silent Spring,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62.
[28] Meadows,D.,Limits to Growth,New York:Penguin,1972.
[29] 潘家華:《從生態失衡邁向生態文明: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綠色轉型發展的進程與展望》,《城市與環境研究》2018年第4期。
[30] 張濤、姚慧芹:《新發展理念助推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河北學刊》2019年第3期。
[31] 馬健永:《論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及其邏輯關系》,《經濟與社會發展》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