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與體例說明

一 內容問題

1.《中國上古紋飾》與《中國遠古紋飾》為姊妹篇(簡稱《上古》《遠古》),互相關聯。《上古》主要涉及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紋飾,《遠古》主要涉及古代紋飾基本知識、解讀方法及中國新石器時代紋飾。

2.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古代紋飾在秦漢后才發生根本性改變(從傳承文化的符號體系向美術化、裝飾化方向轉變),因此《上古》內容截至秦漢時期。

3.由于思維方式、內涵表達的一致性,兩書都涉及部分相關遺跡、器型、器物組合等(尤其《遠古》涉及更多典型房屋遺址和墓葬資料),有助于對古代紋飾、古代文化及其思維與傳承方式的充分了解和理解。巖畫一般不納入;漢畫像作為特殊情況納入。

4.由于上古與遠古紋飾本身的差異性,兩書的內容和章、節設置各有側重,《上古》以縱向為主,《遠古》以橫向為主,盡量全方位、多角度介紹和分析古代紋飾,同時避免內容的重疊(少數器物和紋飾圖片,在不同的專題下用于說明不同的主題,會重復使用)。

5.兩書理想的狀況是圖、文完全相配。因必須控制篇幅,有些內容要省去相關器物或紋飾圖片,有些圖片涉及的器物和紋飾不容許充分解讀(《遠古》相對系統,《上古》更為簡省)。但力求通過兩書使讀者對漢代以前的古代紋飾有個完整的印象和較系統的認知。

6.無論介紹基本情況,還是專題分析與解讀,大多數時候涉及的器物和紋飾都是舉例性質,無法也無須大量羅列,但盡可能做到充分、合理,有代表性。同時,對特別重要、具有特殊性的遺存和紋飾也更為關注,尤其《遠古》在這方面更為突出。

7.兩書總結、介紹了釋讀古代紋飾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提出重點掌握6個(組)基本圖形和符號,其中5個(組)集中于《遠古》第三章介紹,而“并封”置于《上古》第一章第三節。此安排主要與兩書章節設置大體整齊平衡有關(當然“并封”類圖像在西周—秦漢也更為突出),同時說明兩書本質上是一個血肉相連的關系。

8.由于章節題目需突出重點、特點,同時考慮大體整齊化,無法做到十分準確,有些小節題目只能簡化處理,個別小節會有不符合題目的內容,如《上古》第四章第一節《春秋戰國青銅器紋飾的新變》,其中也介紹楚文化金箔紋飾。

9.因章、節設置體例原因,遠古有代表性的玉器造型及紋飾,各自分散到《遠古》相關章、節,商代玉器造型及紋飾納入《上古》第四章第二節《春秋戰國玉器紋飾的新氣象》及其他相關章節介紹,不再單列。

10.無論史前彩陶還是夏商周—秦漢紋飾,色彩都是其藝術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些與內容、內涵表達密切相關。由于各種原因和條件限制,兩書都沒有專章專節介紹和分析,同時兩書重在解讀紋飾結構、文化內涵與淵源等,色彩分析也非作者所長,故暫時省略或留待他人工作。《遠古》第六章《中國遠古紋飾的藝術性》也重在紋飾結構和內涵分析。

11.兩書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即考古材料(遺跡、器物、紋飾)是真實的,考古學者對出土材料尤其是對器物紋飾的類型學研究及其發展演變規律的排序是可靠的。作者對紋飾的分析和解讀建立于考古學研究基礎之上,一般沒有發現(或不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對個別材料和認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學術界存在分歧,文中會做具體說明。

12.由于篇幅所限和書稿內容、體例、宗旨(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遠古—秦漢紋飾的基本情況及其文化內涵)所決定,對兩書涉及的大多數紋飾文化內涵的揭示都只能是解說式的,不可能展開論證,必要時也只能進行極簡模式的論證。部分重要器物紋飾或遺跡的完整釋讀與研究可查找或索取作者相關論文進行了解。

二 稱謂和年代問題

1.既有文物、考古等相關學科,對部分器物、紋飾的稱謂“名不副實”或者定名不太科學、合理,除了專門討論、分析外,書中仍會使用這些稱謂,典型如“云紋”“谷紋”等。

2.除了專門討論、分析,特別的說明以及具體的語言環境,書中涉及青銅時代之饕餮紋與獸面紋、夔紋與夔龍紋等,各自通用,不作嚴格區分(甚至無法嚴格區分)。

3.書稿所稱“科學文化”、“科學知識”或“古代科學文化”與現代科學有別,但也不能說它們是不科學的(如數學起源、歷法涉及的問題),目前沒有更好的稱謂,因此都視為古代科學文化是可以的。

4.不少考古學文化的名稱、年代范圍,在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和認識,或有爭議。如與仰韶文化相關的半坡類型與半坡文化、廟底溝類型與廟底溝文化、大河村類型與大河村文化等。這種情況只能擇一而從,大多數時候并不需要嚴格區分,對讀者而言也是如此。

三 注釋與參考文獻

由于兩書器物、遺跡與紋飾圖片,及相關資料背景、專業知識、學者認識等信息量較大、來源文獻較多,照一般學術論著嚴格做出“注釋”和“參考文獻”,會大幅度地增加書稿篇幅,同時影響大多數讀者的可讀性感受,因此兩書對注釋與參考文獻采取以下方式處理。

1.器物、遺跡與紋飾圖片,及其相關介紹文字,以及未給出圖片的文字介紹,一般不給出注釋和參考文獻,將涉及的主要參考文獻、資料來源集中排列于書稿內容最后(也只能列舉一部分,尤其是考古發掘簡報和研究性論文只能象征性列舉)。

2.專業知識和術語,除個別可能存在歧義、不常見、新進展等情況,一般不做注釋(部分也見于正文的相關內容)。

3.學者觀點與認識,除少數必要的(重要性、關鍵性)、個別特殊情況以及引用作者本人的認識通過頁下注說明外,其他都在文中直接說明某人觀點或認識,不再做注釋或參考文獻(部分也源于書稿后排列的參考文獻)。

4.兩書或本書不同章節中內容相同、相關的部分,采用頁下注說明參見某書或本書某章某節,不做詳注。

5.必要的補充說明,采用頁下注。

6.屬于他人研究成果的圖片除了文中直接說明,少數也在圖片名稱后備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江口县| 涞水县| 板桥市| 钦州市| 正安县| 平乐县| 留坝县| 七台河市| 确山县| 海晏县| 介休市| 巴里| 马关县| 和静县| 鹤山市| 永福县| 滨海县| 阿荣旗| 古交市| 肃宁县| 措勤县| 祁阳县| 舒兰市| 永修县| 南宫市| 东明县| 南丰县| 福贡县| 耒阳市| 乌兰浩特市| 乌鲁木齐县| 江油市| 江源县| 万州区| 前郭尔| 曲沃县| 资兴市| 荔波县| 鄄城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