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趙元任語調學說與漢語語調[1]

——紀念趙元任先生誕辰120周年

林茂燦

趙元任是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和語音學家,他的語調學說不僅為漢語語調研究作了最透徹的描述,而且也為非聲調語言的語調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普通語言學意義。

馬大猷先生以“Chao's viewpoint of Chinese intonation”為題,在慶賀吳宗濟先生95歲華誕舉辦的國際音調研討會上,對趙元任語調學說作了高度評價。他指出:“趙先生是最徹底研究漢語語調的第一位語言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以他靈敏的耳朵,聰穎的思維,高度的概括力,對漢語語調作了最透徹描述,他的成果至今仍輝煌無比。”

趙元任(1892—1982)

一 趙元任漢語語調學說

趙元任在1929年《北平語調的研究》中指出,口氣語調“是幾乎全國一樣的,甚至于跟外國語言也有好些相同的地方。”他接著說,“中國話的短暫口氣和結束口氣,也是一升一降的。”接著趙先生第一次提出他的“代數和”主張,他說:“耳朵所聽見的總語調是那一處地方特別的中性語調加上比較的普通一點的口氣語調的代數和。所以雖然加數同而因為被加數不同,得數當然也不同了。” 趙先生接著說,“在極平淡極沒有特別口氣的時候,語句里頭的字調也因為地位的不同而經種種的變化,這些變化我管它叫‘中性語調’。”

趙先生在1929年提出“代數和”的同時,就把音程放大及時間加長跟重音聯系起來,這里的音程就是音域(pitch range)。趙元任在1932年《國語語調》中提出用“橡皮帶”比喻音程(音域),他說:“語調里最要緊的變化就是音程跟時間的放大跟縮小。這種變化最好拿一個機械的比方來解釋。”這個“機械”就是“橡皮帶”。

“代數和”用于解釋一升一降的口氣語調與字調等之間的關系,而“橡皮帶”比喻音域,以說明重音與聲調之間的關系,重音的音域大,輕音的音域小,兩者用于不同范疇。

如上所述,趙元任語調學說是:耳朵聽到的漢語總語調(實際的音高活動,即通常說的音高曲線)是由語調、聲調和中性語調三部分形成的,即耳朵聽到的總語調是這三個變量的函數。語調包含重音和語氣兩個成分,二者缺一不可。語調如何作用于聲調和中性語調,就要運用趙元任提出的“代數和”主張和“橡皮帶”比喻。趙元任語調學說用下圖示意。

趙元任語調學說的示意

二 “代數和”與邊界調

趙先生用例子“我姓王,你姓葉”和“我姓葉,你姓王”說明他的“代數和”是什么。他說:“中國話的短暫口氣跟結束口氣,其實也是一升一降的,在第一例陽平的王字跟去聲的葉字它們的字調本是一升一降的,加上語調的一升一降的結果,程度雖然不同,性質還是一樣。可是倒過來的時候,葉字去聲要降而口氣要它提高,王字陽平要提高而口氣要它下降,所以結果是一個不很降的去聲葉字,不很升的陽平王字,這就是兩種因子的代數和。”

由此看到,趙先生的“代數和”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上升語調和下降語調作用于句末音節,第二層意思是上升語調使句末音節的音階抬高,下降語調使句末音節的音階降低,但調型不變。這兩點是“代數和”的基本含義,是趙元任語調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們通過實驗看到,區分漢語疑問語氣與陳述語氣的信息主要存在于短語末了一兩個重.讀.音節或首音節。我們把攜帶著區分陳述與疑問等語氣的邊界音節的調子叫作邊界調。普通話疑問邊界調音高的上升和陳述邊界調音高的下降有三種方式,人們經常用的一種是:疑問邊界調不管是陰平、陽平還是上聲和去聲,音高的上升是相對于邊界音節音高曲線相應部分的上升,而陳述的邊界調音高的下降是相對于這個邊界音節曲線相應部分的下降,因而,邊界調的調型不會因為疑問而改變。趙先生“代數和”主張的科學性被實驗所證實。

三 “橡皮帶”比喻與重音

趙先生在1968年《中國話的文法》一書中提出,從物理學的觀點看,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可以感覺到的重音,但從音位學的觀點看,最好分為三種:正常重音、對比重音和弱重音。趙元任定義:所有音節,既沒有弱重音,又沒有對比重音,那就有正常重音;弱重音就是輕聲,因為弱重音音節中的聲調已經壓縮到零;對比重音不同于正常重音,因為它的音高幅度更寬。

漢語重音如趙先生說的那樣,就是“高的更高,低的更低”,音域擴大,像拉橡皮帶那樣。用“橡皮帶”比喻音域既形象又貼切,使中國語音學界較早地就掌握了重音的性質。漢語重讀音節音高與聲調音高之間是疊加關系:重音落在高調(陰平、陽平和去聲)上,把高調音節的高點抬高,落在低調(上聲)上,把低調音節的低點音高下壓,使這個音節的音域擴大,獲得重音,其調型保持不變。

四 感嘆語氣和命令語氣

有關學者研究了感嘆語氣和命令語氣。普通話無標記感嘆語氣的構成與感知要素是強重音與寬調域。重音的加強與調域的加寬可以使陳述語氣向感嘆語氣轉化;同樣,重音的顯著減弱與調域的顯著壓縮也可使感嘆語氣喪失殆盡。命令語氣主要體現在邊界調。命令邊界調的表現跟疑問邊界調的表現不同。

五 耳朵聽到的總語調是節奏

不少學者看到,漢語短語的音高曲線的特點是一種前“緩升”后“驟降”的態勢,是比較典型的焦點型小句的焦點組合方式。

如果語句包含兩個和兩個以上語調短語時,就有不止一個的重音(包括焦點重音和感嘆引起的重音)。語句往往形成重音前的音高比其后面高的音高變化組;當短語的首音節音高與其前面的末音節音高之間有一定差值時,短語之間基頻躍變產生了有聲波停頓;短語末音節的時長往往拉長,加上邊界調的特有音高模式,和可能發生通常說的停頓(無聲波停頓)等,形成了語句的實際音高活動。聽者從這種實際音高活動中,獲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輕重交替、快慢相間、高低起伏、停頓轉折)的節奏感。

六 語調教學

功能語調教學,主要是教好、學好語氣和重音。趙先生1933年就提出:當一個學習漢語的西方學生正確地說一個句子:

這個東西↗好,那個東西↘壞。

然后又錯誤地說一個句子:

這個東西↗壞,那個東西↘好。

趙元任認為,“這個學生是僅僅在使用句調,而排斥字調。改正他語調的最基本的辦法是告訴他,即使‘壞’出現在懸念子句末尾,也應該保持下降的聲調,即使‘好’出現在結論子句的末尾,也應該保持上升的聲調”。趙先生在80年前就提出,克服學習者在語氣上的洋腔洋調要在末音節(邊界調音節)上下功夫。

我們通過實驗看到,漢語邊界調音高模式是疊加在邊界音節音高模式上的,學習者讓邊界調音高的上升和下降相對于邊界音節聲調音高曲線相應部分的上升和下降,其語氣就對就合適,就不會產生“洋腔洋調”。

我們通過實驗看到,漢語重音是疊加在重讀音節上的,學習者重讀高調(陰平、陽平、去聲)時,既要讓說出來的音高曲線為山峰,還要讓峰頂后面的音節一起念,其音階下降,形成峰頂后面的音高驟降,產生足夠的音高落差;學習者重讀低調(上聲)時,要讓轉折點的音高下壓得多,覺得“嗓子有點兒卡”,能聽到有吱嘎聲。這樣,學習者說出來的漢語就有輕有重、輕重合適。

七 趙元任語調學說與英語的AM語調理論

AM 語調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是將自主音段音系學(Auto-segmental phonology)與節律音系學(Metrical phonology)相結合,被各種語言廣泛接受的理論,包括英語、法語、荷蘭語、日語、孟加拉語等在內的不同類型的東西方語言的語調研究依據這個理論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這種理論認為,英語語調包含了三類不同的音高事件,即七個音高重調(pitch accents)(有學者認為是五個),兩個短語重調(phrase accent)和兩個邊界調(boundary tone)。其中短語重調的位置介于邊界調與最后一個音高重調之間,與邊界調一同構成了四種廣義的邊界調。特別要指出的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了應用 AM 方式標記英語語調的規范系統ToBI。ToBI系統應用于語音研究和有關技術,使AM方式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

把趙先生語調學說(如示意圖所示)跟AM語調理論作比較,顯然,趙元任提出的漢語語調包含重音和語氣兩個成分的主張,比英語AM語調理論包含音高重調和邊界調的觀點早了半個世紀;趙先生語調學說不僅提出語調是什么,還提出研究耳朵聽到的總語調(實際的音高活動),以及如何克服洋腔洋調等主張。

八 漢語語調研究任重道遠

正如馬大猷先生所說,“趙元任對漢語語調作了最透徹描述”。趙元任的語調學說不僅為漢語語調研究作了最透徹的描述,也為非聲調語言的語調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普通語言學意義。表情語調研究在國際上剛剛起步,趙元任著作中關于表情語調的論述非常豐富,中國學者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跟國外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中國學者在這個領域是大有作為的。

重音和邊界調是疊加在聲調上面的,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是聲調的寶藏,中國學者對功能語調和表情語調做深入廣泛研究,會取得更多、更好、更有影響力的成果!讓趙元任的語調學說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1]本文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7月30日語言學版(A-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忻州市| 常山县| 会东县| 鲁甸县| 互助| 西乡县| 庆城县| 蒲江县| 祁连县| 比如县| 宜宾市| 泰和县| 保亭| 察隅县| 长宁县| 霞浦县| 信阳市| 金门县| 武安市| 辛集市| 眉山市| 梨树县| 钟山县| 健康| 武穴市| 平定县| 泸州市| 临夏市| 大石桥市| 全州县| 四子王旗| 东丰县| 灌南县| 河南省| 荆州市| 荆门市| 文昌市| 雷波县| 五河县|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