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調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 林茂燦 李愛軍 李智強
- 2158字
- 2022-11-16 20:52:57
前言[1]
漢語語調研究與對外漢語聲調和語調教學的結合是基于語調本體研究的發展和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在趙元任先生漢語語調學說指引下,我們采用自主音段—節律理論(Autosegmental-Metrical Theory),研究漢語功能語調(林茂燦,2012)和情感語調(李愛軍、Li,2015)。我們看到,漢語語調攜帶的信息是重音(窄焦點重音)和語氣,重音和邊界調是漢語語調的兩個要素(變量)。圖1是漢語語調雙要素模型。漢語語調攜帶的信息包含重音和語氣兩個要素的結論,符合吳宗濟先生(1988,1993)提出的漢語語調觀點。我們還進一步看到,漢語重音和邊界調與聲調之間是疊加關系,如圖1所示。從圖1還可以看到聲調是學習漢語語調的基礎。

圖1 漢語語調雙要素模型及漢語語調與聲調之間疊加關系的示意
本文集收入12篇文章,其中林茂燦五篇,李愛軍一篇,林茂燦和李愛軍合寫的兩篇,李智強和林茂燦合寫的一篇,李愛軍與李智強合寫的一篇,祖漪清為《漢語語調實驗研究》寫的書評一篇,以及李智強和林其光合作的刊登在《語音學Phonetica》上的評介文章一篇。
第一篇是為紀念趙元任先生誕辰120周年,以“趙元任語調學說與漢語語調”為題寫的(林茂燦,2012)。趙先生語調學說不僅提出漢語語調是什么,并提出研究耳朵聽到的總語調(實際的音高活動)概念,而且提出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語調如何克服洋腔洋調等的主張。趙元任語調學說不僅為漢語語調研究做了最透徹的描述,而且也為非聲調語言的語調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普通語言學意義。
第二篇“漢語焦點重音和功能語氣及其特征”(林茂燦,2012)認為,漢語功能語調的兩個變量(重音和邊界調)在韻律結構制約下,形成語句像波浪般的音高(F0)曲線。這篇文章給出了重音和邊界調的語音特征。
第三篇“漢語表情語調”(李愛軍、Li,2015)看到,人們用語音表達情感的時候,跟正常的中性語音比較,語句的語調、聲調和重音模式都受到了影響。這對漢語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由于重音和邊界調的作用,一些陳述語氣的情感句聽起來很像疑問句,不但其調階抬高,而且調形也上揚。這種高邊界調雖然不是疑問句的充分必要條件,但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加上調形和時長的變化,使人感知為一個問句就不足為怪了。情感表達的手段也是多模態的,同時也受到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背景的影響。面對面的表情表達中,面部表情的作用往往大過聲音。
第四篇是祖漪清以“探索語調本質”為題,對《漢語語調實驗研究》作的評介,刊于《中國語音學報》第三輯(祖漪清,2013)。她認為,《漢語語調實驗研究》以趙元任先生漢語語調思想和現代語調的自主音段—節律理論為基礎,用聲學分析和感知實驗,系統地研究了功能語調,給出了漢語功能語調的雙要素模型,并初步探討了趙元任的總語調問題。
第五篇是李智強和林其光以“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on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in Chinese)”為題,刊登在《語音學Phonetica》上的評介文章(Li and Lin,2016)。這是該雜志首次刊登非英語語調研究專著的書評。這篇書評在介紹各章主要內容的同時,簡單介紹了趙元任的漢語語調學說,并闡明該書是在趙元任語調學說指引下,運用自主音段—節律理論寫成的。
為探討學習者如何學習聲調和如何克服學習漢語語調產生的“洋腔洋調”和“該降的不降,該升的不升”等問題,我們在對漢語語調和英語語調作對比研究后,開展其相似性研究和類型學研究,圖2給出了英漢語調的共性和差異。

圖2 英漢語調的共性和差異的示意
在英漢語調的對比、相似性和類型學研究基礎上,我們發表了六篇關于對外漢語聲調和語調教學與研究的文章。它們分別是:第六篇“漢英語調的異同和對外漢語語調教學——避免‘洋腔洋調’之我見”(林茂燦,2015),第七篇“英漢語調的相似性與對外漢語語調教學”(林茂燦、李愛軍,2016),第八篇“英漢語調的共性和差異”(林茂燦、李愛軍,2017、2018),第九篇“對外漢語聲調和語調教學中的語音學問題”(李智強、林茂燦,2017),第十篇“口語對話中的語音教學與研究初探”(李愛軍、李智強,2017),和第十一篇“再談對外漢語聲調和語調教學”(林茂燦,2018)。我們認為,學習者在學習起步階段,運用已有的語調知識于聲調及重音學習中,并把發音和聽辨相結合貫穿于聲調和重音學習之中,是學好漢語聲調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習者學習漢語語調時,在看到英漢重音和邊界調各自共性的同時,還要掌握、運用其差異,這樣,說出來的漢語才會“自然流利”。我們還指出,句子的輕重音分布除了受到句法和韻律結構的影響,還受到上下文信息結構,即語境的影響。也就是說,輕重音分布也是語篇意義的一部分,是語篇意義的一種表達手段。在語音教學中也不應忽視語篇層面的語音規律。
第十二篇是林茂燦專為紀念吳宗濟先生誕辰110周年而寫成的“聲調和語調的‘最小載訊元素’、形態、類型等問題——需要深入研究聲調與語調之間的關系”一文。文中看到的聲調和語調“最小載訊元素”及其形態等是初步的,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要秉持吳先生面向實際、“探索語音真相”的主張,選用有代表性的方言,認真研究聲調與語調之間的關系,提出聲調和語調形態的規律性論述,給出其區別性特征,為發展超音段形態學和類型學作出貢獻!
我們立足漢語北京話和方言及民族語言,面向教學,可以把我們的語音學研究做大做強,為語音學發展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1]本書的研究與出版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方言區英語學習者語音習得機制的跨學科研究”(項目批準號:15ZDB103)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