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一

高清海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說道,“他是宇宙的精華!是萬物的靈長!可是他終究不過是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這句話坦露了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深沉困惑:為什么在人身上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本性?人究竟是什么?應該說,這個問題是一切時代的思想家們不可回避的問題。

人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難回答,但仔細分析就會看到,它是一切難題中最大的難題。很多時候,人們習慣于將“人”想成是“什么”,以此來回答“人是什么”。其實,將人的本性理解為一個對象本性或者一個自在本性,認為把握了人的這種本性就把握了人的奧秘,甚至認為“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就是唯一合理的幸福生活,這實質上并沒有真正懂得人之為人的根本。人雖然與其他自然事物一樣,是一種自在的存在,但人之為人的根本不同于“物”的本性。物的本性是一種純然自在的本性,它由自然前定,是與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人雖然也有自在性的一面,但人之為人的根本是由他的自為本性決定的,它既非天賜,也非前定,而是由人在自己的活動中創造的。人的本性不同于物的本性或者神的本性,后者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而人的本性則是有條件限制的,即人總是在有意識為人中成為人的。人的本性是通過人的生活創造的,人在有意識為人中過人的生活,因此人的自為本性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展現為人的自我理解與人的自我選擇。我們每個人都在“是其所是”中為人,同時又在“是其所不是”中成為人。“是其所是”與“是其所不是”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就是“是其所應是”。“是其所應是”,在時間的三維中以“是其所既是”“是其所正是”和“是其所未是”的結構出現,它涉及我們過去應該怎樣、現在應該怎樣和未來應該怎樣的問題。這恰恰是一個倫理學的問題。于人而言,人所需要的是: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

人“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這是一個倫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不總是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因而也不總是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生活。人本應該是那樣的,但很多時候他并不如此。“人像他所應是的那樣”,使我想到本書作者探討的“倫理精神”問題。我想,倫理精神離不開人,尤其離不開“人像他所應是的那樣”。人怎樣理解自身,他便形成一種怎樣的倫理,并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形態背景下,建構某種類型的倫理精神傳統。換句話說,詮釋倫理精神傳統,關鍵在于對特定類型人的理解。《西方倫理精神——從古希臘到康德時代》雖是一部對西方倫理傳統作歷史探究或歷史建構的學術專著,但它的不凡之處恰恰能夠緊扣“人”這個主題。

馬克思把人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或三種形態:(1)“人的依賴關系”為“最初的社會形態”;(2)“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構成“第二大形態”;(3)“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這里所說的三種社會形態,是人的三種存在形態:群體主體、個人主體和類主體。本書作者從西方社會結構轉變中看到了一種由人的類型學轉換的三種形式:生活在古希臘城邦社會結構中的古代公民;中世紀基督教一體化世界的基督教徒;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中的現代市民。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這三種類型的人中前面兩種類型屬于馬克思所說的“最初的社會形態”,第三種類型的人則是一種向馬克思所說的“第二大形態”轉變的人。作者稱這種類型的人為“現代人類型”,這是借用了馬克斯·舍勒的提法。這樣,在西方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中,隨著人的轉變,形成了三種倫理傳統:以古希臘城邦社會結構組織為基礎的希臘美德倫理傳統;以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為中心的基督教倫理傳統;與現代民族國家相適應的契約倫理傳統。

作者的目的是研究西方社會結構的總體轉變中人的類型塑造,以及倫理精神傳統的動變。古代希臘人面對的是公民—城邦關系,歐洲中世紀人們面對的是基督教徒—教會關系;近代以來尤其是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出現之后,人們面對的是市民社會—國家關系。處在不同社會關系中的人,在“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方面是不同的。城邦中的公民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問題;基督教徒思想的核心是信仰倫理問題;現代市民思想的核心是契約倫理問題。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的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人的觀念或者人的主體自我意識的躍升,決定了人的歷史性的所是。倫理精神作為人由他的歷史性的所是奠基的特定精神氣質,是由人“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構成的。在這里,人的轉變,人心的轉變,人的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

人在一切地球現象中是最深奧、難于理解的特殊存在。他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然而就其現實性而言,他又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他既有自然生命,又有超自然生命;他既有一個物理本性,是大地之子,又有一個精神本性,是一種靈性存在。千百年來,哲學和倫理學在理解人的概念的時候并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相對明確的答案,或者人的概念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內涵所指。倫理學是論說人的學問,它理應涉及人的道德和文化生活的人論前提,對倫理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應從這個前提進入。這本專著在這一點上作了有益的嘗試,很多地方有獨到的見解,十分難能可貴。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該書隱隱深蘊著一種人學歷史意識。全書的中心問題,表面看是清點西方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樣式,但實質上涉及一個現代學的問題,即追問現代人類型的倫理精神氣質。因此,歷史的追溯有了一種現實的深意,而倫理精神傳統的辨識多了一種人學的透視力度。

我們關注現代人這種獨特的倫理類型,是因為現代人在今天激起的日益廣泛的道德論爭。問題似乎是一個思想建構問題,即現代人怎樣“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現代人類型最早在西方出現,他作為一種倫理類型最初遇到的卻是一個道德合法性的難題。在這方面,存在著種種為之辯護的主張和觀點,我們看到,一直到今天這種辯護以及對它的詰難仍然在繼續。

毫無疑問,現代人類型是個人主體類型的人,現代人作為一種倫理類型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古代公民和中世紀基督教徒是以集群為主體的倫理人格類型,只是到了近代隨著現代市民階層的出現,作為個人主體類型的現代人才在西方社會結構的變遷中涌現出來。當然,世界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今天仍有廣大的地區和國家處于落后狀態,甚至個人主體尚未完全形成。但從今日時代的本質趨向說,超生命主體的權威時代已然讓位于各是自己權威的個人主體時代。

古代公民強調:“我不屬于我自己,我是屬于城邦的。”

中世紀的觀念是:“我們不屬于自己,是屬于上帝的,要為上帝而生,要為上帝而死。”

到了現代人這里,人們的觀念是:“我屬于自己,不屬于任何人,也不屬于天使和上帝。”

這是多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為什么首先從西方文化土壤中產生出來?人的類型的轉變以及倫理精神的歷史延續或裂變是如何綜合成一種現代性道德建構的?以及這種現代性道德建構在今天將如何面對自身的合法性詰難進行申辯?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像自己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因為我們嚴格說來也是現代人。我們今天面臨著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如利益的多元化,使人們處于緊張的競爭關系之中,造成許多新的矛盾沖突;價值觀的相對主義,使社會失去了具有權威性的統一信仰和信念;物質的高消費主義,把人變成了金錢的奴隸,使精神陷入極度的空虛;極端的反理性主義,使動物式生命本能得以復活,造成難以遏制的物欲橫流,如此等等。這一切集中地體現現代人所面臨的諸多重大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口爆炸,能源危機,核彈威脅,等等。

這不能不引起關心人類命運的人們的思考:現代人怎樣才能學會“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海德格爾說,“我們尚沒有學會思想”,而這一點是“我們今天尤其激發人們必須對之進行深思的事情”。海德格爾的意思并不是說,我們這些現代人真的像那些低級生命形式一樣還沒有學會思想。我理解他的意思毋寧是,我們這些“現代人”還沒有學會“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而這恰恰是最令人深思的事情。

看來,這還是“人”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這些現代人到底應該具備何種關于人的概念。倫理精神的建構,核心是倫理人格類型的建構,整體把握當代人的概念最關鍵。我認為,對人的物種把握以及關于人的物種概念是西方現代性倫理精神建構陷入本書作者所說的那種兩難困境的緣由,走出現代性道德困境必須轉換關于人的概念。就人類所處的時代來說,集群主體的意識基本上屬于歷史的過去,以個人為主體本位的發展已暴露大量的矛盾,人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發展類主體的問題。

當然,這只是一種矚目于人的未來的思考。這個未來正向我們走來。從人要“像他所應是的那樣去思想”的意義上,由人的類本質出發思考當代人的倫理精神的建構應該成為一種思想的任務。

《西方倫理精神——從古希臘到康德時代》一書,在將當代意識與歷史視角有機結合起來,探討西方社會結構的變革與人的倫理人格類型的生成以及倫理精神傳統的構成這個人學歷史主題方面,無疑是比較成功的。這也是一個頗見功底的研究。

作者田海平是我帶出的哲學博士,我贊同他這種將“思想史”當作“當代史”來鉆研的學術研究精神。哲學研究須得下苦功夫,愿作者以勤勉自惕,慎思明辯,精益求精。

是為序。

1998年1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涟水县| 白朗县| 高台县| 遂溪县| 岫岩| 日照市| 十堰市| 措勤县| 三河市| 七台河市| 平度市| 竹山县| 通州市| 平原县| 南昌县| 南城县| 封丘县| 剑河县| 洱源县| 防城港市| 肇庆市| 清丰县| 方山县| 古田县| 微博| 吴忠市| 榆中县| 大姚县| 安仁县| 茶陵县| 台中县| 绵竹市| 启东市| 布尔津县| 江陵县| 遵化市| 绥江县| 张家口市| 武宁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