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理念方法論研究
- 王紅霞
- 3609字
- 2022-11-16 20:37:12
前言
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首要任務。特別是當一個國家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最需要的就是以科學的發展理念來謀劃、布局。歷史和現實表明,中國社會發展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覺推進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結果,即自覺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問題,將其具體化為適用中國的指導思想和方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就像我們安身立命的空氣一樣,唯有依靠它,中國社會發展才有理論歸屬,才有實踐方法,才有科學道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與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分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構筑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全新境界。在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的過程中,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如何進一步結合中國語境運用馬克思主義,如何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自主性,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議題。隨著理論層面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經歷了巨大變化,這種巨變的重要理論意義就在于以事實說話,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正確性、指導性,并推動著新的理論成果的不斷形成。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解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學說,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唯物史觀不僅推動了人們對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同時也推動了對中國自身發展和在世界領域發展的認知。唯物史觀不僅是一種歷史觀念,更是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的方法論,主要價值意義在于解釋和解決時代和社會發展提出的重要課題,其中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具有豐富的內容,在后來的理論發展與現實實踐中得到了不同角度的闡釋與運用,同時也推動了自身不斷發展。
在唯物史觀的內容體系中,社會現實雖然是它的直接研究對象,但它并沒有直接給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具體辦法,而是提供了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論。新發展理念就是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現實產生的獨創性理論。它是從中國社會現實內部孕育而生的,是與改革開放實踐進程相呼應的理論創造。
一種發展理念的真正成熟,是要擺脫教條式的“人云亦云”狀態,進入從自身特殊性出發的自主性狀態。新發展理念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原則,在中西社會結構、觀念發展邏輯的對比中,以中國社會實踐為基礎產生的。它意味著一個歷史性理論的轉折點,是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必將為馬克思主義學術史的發展提供積極動力。因此,理解新發展理念,既要弄清唯物史觀本身的核心要義,還要弄清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核心本質,把現象問題上升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層面來理解,用規律來推動新發展理念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
作為一個哲學理論,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關注具有其特有的方式,它是從歷史的、批判的角度關注社會發展的,而這種對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批判性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社會現象層面,而是深入社會本質、人的本質層面,主要任務是探索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即發現現實社會發展過程中自我否定的根據。但是,在唯物史觀的傳統形態中并沒有專門的對“發展”的定位,由此造成當代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發展理論的“邊緣化”“不在場”,這一尷尬情形的出現,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對唯物史觀的發展理論的過于直白化、簡單化、意識形態化、抽象化的解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對發展理論的研究,多將其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關聯在一起,人們難以用常態的學術眼光客觀看待它,其研究常常不自覺地去強調西方資本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間的對立和不相容,將一切社會發展上的差異和問題,都上升歸結為意識形態層次,目的在強調“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擁護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如此一來,人們常常不加分析地把所有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容貼上了“非人性”“骯臟”“萬惡”等標簽,并對其大加批評、攻擊,由此產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我們不但將自己的發展理論研究人為地設置上了層層“禁區”,而且還阻礙自己對其他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發展理論進行交流與對話,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的豐富內容和現實意蘊面臨著重重遮蔽,也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造成了不利影響。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有著科學合理的解釋。人類歷史進程中,實踐活動是在不斷發展的,從簡單的、個體性的實踐活動,發展到復雜的、群體性的社會實踐,如何能清晰地梳理出人類歷史的發展線索,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理論歸納,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馬克思、恩格斯勇敢迎接這一難題,創立了唯物史觀,借用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上的創新,對社會發展提供合理性的闡釋。
具體來說,唯物史觀注意到了社會發展的以下特性:
一是長期性。人們在看到社會發展時,往往從單點的孤立描述開始,較少注意到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變化的過程。唯物史觀首先注意到了歷史的長期性特征,才能從宏觀的角度提出,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社會形態特征。
二是實踐性。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把社會發展看作社會現象的總和,具有直觀性,雖然看到了物質生活的重要地位,但是沒有上升到規律化、抽象化、理論化的高度。唯物史觀重點講物質生產活動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進而提出了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地位。
三是主體性。唯物史觀對人的本質的說明,對社會的認識,對人民群眾的看法,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等,無一不貫穿著主體性特征。
四是靈活性。社會事件充滿了偶然性、特殊性,是復雜的,因此,研究方法必須要適應研究對象的變化與發展,不能教條化、公式化、僵硬地去思考,應該隨著實踐變化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也就是說,唯物史觀不提供可以適用任何場景的藥方和公式。
21世紀以來,學術界開始研究社會發展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發展的指導思想、制度體制、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進而形成了唯物史觀理論研究發展問題的幾個維度,即發展研究的哲學維度、歷史維度、經濟學維度、社會學維度等??偟膩砜?,發展問題已經被納入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之中,但是現有研究在發展理念的方法論層面還相對較為薄弱,還沒有形成理論自覺。
唯物史觀的學術發展中,發展理念的方法論“缺位”意味著理論體系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需要在研究廣度與深度上進一步深入。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為依據,對唯物史觀視域下的發展理論進行“本真還原”,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范疇、理論與實踐,探討唯物史觀的發展理論創新以及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關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思想”[1]。這一段話中,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全部內容。創新發展是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協調發展是關于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思想,綠色發展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開放發展是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共享發展是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這說明,新發展理念是立足當今的時代和世界,特別是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不斷地提煉出來,是有科學規劃性的新理論。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分析路線、分析方法等對近代史學理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二者雖然在研究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它們在一些基本原理上存在著許多具有普遍適用價值的“共識”。本書以闡釋唯物史觀的發展理論為主旨,反映了筆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史學理論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發展問題并非純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發展問題的關注,不僅是在社會歷史層面上研究和探討發展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試圖用歷史變遷來構造一個長時間段的“發展—歷史”互動模型,社會兩大基本矛盾決定了歷史變遷方式,是理解社會發展變遷的關鍵,從這一角度可以說,史學理論的推陳出新,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問題背后較為隱蔽的主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與挖掘。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規律的科學理論,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唯物史觀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堅定地把唯物史觀作為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是我們把握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推進新發展理念深入社會實踐的過程,也必然是唯物史觀不斷擴大和提升現實力的過程。
旗幟鮮明地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是新發展理念區別于其他發展理論的根本標志。唯物史觀為我們準確理解、運用、落實新發展理念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必然。近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不斷鞏固。唯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才不會走偏、不會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