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唐明燕
- 1475字
- 2022-11-03 17:05:29
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政治環境
中華傳統文化除了受到孕育它的自然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打上了古代中國經濟政治環境的深刻烙印,其中,中國古代的生產方式、政治結構是孕育中華傳統文化的經濟政治環境中的核心要素。
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發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處地方地處溫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生產,農耕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生產方式。歷代王朝都以農立國,重視農業生產,可以說農業生產是古代中國最重要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風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積極影響來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較大,人的勞動必須與自然界的環境因素配合得當,這就要求人們順應自然之“時”,遵循自然界四時變遷的規律和萬物生長發育的常理,即“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慎因其類”[7],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有所收獲。這使得中華先民對天地和諧運行、天人和諧相處充滿渴求,“和”的素樸觀念隨之植根于人們心中。其二,農業生產有較為穩定的預期,經過冬天的蕭瑟肅殺之后,代之而來的則是萬物更新、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在付出春、夏兩季的艱辛勞動之后,到了秋天便能迎來收獲的喜悅。雖然自然災害頻發,但天災人禍可以毀掉家園,卻不易毀掉土地,土地耕作較之游移不定的游牧生產、漁獵生產來說更為穩定,一息尚存就有復蘇生活的可能。農業生活的這種穩定性,成為中華文化代代相傳、從未切斷的經濟背景。農業生產的這些特點,培養了中華民族樂觀、勤勞、理性、堅韌的人生態度。其三,農業生產要求有充足的勞動力,集體勞動要比單個人勞動的成效大得多,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古代更是如此,這就促使中華民族產生了以群體為本位的價值取向。其四,農業生產的周期很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漫長的生產周期把人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難以隨便遷徙。長期聚集在一起生產、生活的人們之間容易結成錯綜復雜的血緣和親緣關系,有的部落或村莊的成員甚至都同屬于一個大家族。大家族內的人際關系比較復雜,生活若要繼續、生產若要發展,就必須妥善地處理好大家族內部的人際關系。基于此,中國人歷來就非常重視倫理關系和血緣親情,重視維系人與人之間穩定和諧的秩序。而一旦家族內部發生矛盾,富于人情味的道德原則、教化手段往往比刑罰能更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文明形成了注重道德、注重禮樂教化的傳統。
伴隨著農耕生產方式,所萌發出來的是人們對于土地的深深眷戀。在中國人眼中,土地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根,甚至是修身之本,例如,《易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8],《禮記》亦曰:“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9],在民間也有“寧念家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的訓誡。在舊社會的農村,土地廟隨處可見,這都反映出中國人對土地由衷地愛慕與崇拜。古代中國人往往以衣錦還鄉為最大的榮耀,以魂歸故里為走向人生歸途時最后的選擇。這種對鄉土的眷戀構成了愛國情懷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是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家國同構”簡而言之就是把國家看作放大了的家庭,用家庭關系來比擬國家內各類成員之間的關系,例如將君民關系比作父子關系,用治理家庭的模式來治理國家,將父家長制的作風用于國家管理之中。忠和孝是“家國同構”的情感基礎,在家要盡孝,對國要盡忠。“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反映到社會心理上就表現為個人→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的類推邏輯鏈條。這樣一種政治結構盡管容易導致專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的崇尚,培育了樸素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