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經典·中庸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 2086字
- 2022-10-28 16:03:12
導讀
《大學》《中庸》(合稱《學庸》)與《論語》,均為孔學入門之書,也是中國學問入門之書。《學庸》可謂儒學眾經之膽,比佛家的《心經》《金剛經》好。我母親說《大學》即佛經的《心經》,《中庸》即佛經的《金剛經》。我母親每日拜《法華經》,父親則看《金剛經》。
《史記·孔子世家》以《中庸》為子思所作。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嫡孫,曾子的弟子。《中庸》本是《禮記》中之一篇,《禮記》成于漢儒。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引程頤(1033—1107,北宋理學家)說《中庸》為“孔門傳授心法”(朱子在《中庸章句》開頭引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其作《四書章句集注》,將《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
《中庸》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鄭玄(127—200,東漢經學家)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禮記目錄》)以用中為常道。朱熹引程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中稱“子程子”,即“我們的夫子程子”,是程子學派。其后朱子集理學之大成,成程朱學派。馬一浮(1883—1967,理學大師。抗戰時,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著有《復性書院講錄》等)直接程朱學派,照著前人講。熊十力(1885—1968)則接著前人講,沒有師承,不講學派。各家注解,有各家的主張。今天不應再有門戶之見,皆人之為道,不可為至道。我講“公羊學”,是按道理講,不講學派。
中國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法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要學堯則天,亦即學大,故要讀《大學》。“大學”者,學大也,即學天。則天,如四時之序、日月之運,最后與天地參矣,故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經·乾卦·文言》)。舜執兩用中,“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用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故要讀《中庸》,才懂得用中之道。
學堯舜,就是“學大”“用中”,故人人皆得讀《學庸》,才可以為堯舜。《學庸》即學大、用中,堯舜之道即學大、用中,故人人讀《學庸》,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中道,最難以把握,以“中庸”作為標準。“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未發尚藏之于內,即性,“率性之謂道”。過與不及都不行,必恰到好處,即中。還得“時中”,“君子而時中”,不可以執中而固守,“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
勸你們:做事不要違時,君子而時中。違背人性的事不可以做,做人千萬不要色莊,要去偽存真。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中道之國,“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有多大?“中國”即天下,“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員)”,天下是一個大家庭,中國是其中的一成員。
《大學》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天下平。平天下而天下平。怎樣才能天下平?《孟子》怎么說天下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圣人之大寶曰位”(《易經·系辭下傳》),人人皆有位,“君子素其位而行”,沒有位就亂了。“守位曰仁”(《易經·系辭下傳》)。哪一個守位、素其位而行了?“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大學》),沒有對父母好,對別人好,不過是勢利之交,焉能天下平?都一個“偽”字,無一發自至誠。正心誠意,意誠而后心正。一部《大學》自“人心”講到“天下平”。好好悟一部書就有用。
《中庸》怎么說天下平?“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何以君子篤恭能天下平?君子,并不是特權,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篤恭”,敬己之位,敬事能信,在其位必謀其政,絕不馬虎。
《學庸》自率性入手,皆人與生俱來的,是不假外求的,因為性生萬法,性為智海。想真達到“大一統”、性同,必要發掘人性,則“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不用喊天下平,天下亦平了!每人都居(守)正,所以“大一統”。
中華文化是啟發人的良知,討厭戰爭,應好好發掘中國思想。想救世,必發掘人的良知、人性,“天下者無患,然后性可善”(《春秋繁露·盟會要》),天下太平了,則其樂融融,然后性可善。所以要“通志除患,勝殘去殺”,用“聰明睿智,神武不殺”(《易經·系辭上傳》稱“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好好“學大”“用中”,細讀《大學》《中庸》,此二書乃儒家思想精華之所在。《大學》講《春秋》之道,《大學》與《春秋》相表里。《中庸》講《易經》之道,《中庸》與《大易》相表里。
以《學庸》建設自信心,也知道該做什么,人必有主宰才能站得住。《學庸》談內圣、外王之道,對建設和平社會很有幫助。
對誰都不必迷信,連孔子在內,都不必亦步亦趨。要練習用腦想:如果經書都有用,那何以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仍潦倒一輩子?回到魯國后,晚年作《春秋》,兩年后卒。《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史記·孔子世家》);到孟子時“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萬章下》),也沒能發揮作用。只不過死后有人利用,享食兩千多年,子孫代代被封為“衍圣公”。
讀書是在用智慧,要自根上了解,如內里添把火就有力量,磨了五十年,就是不亮也光。人有才,就可以隨機應變,腦子得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