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之路:一個南方小鎮的口述歷史
- 黃曉麗 胡百精主編
- 1175字
- 2022-11-04 17:21:25
思想解放
在逃港者的身后,祖國大地回春。1978年5月11日,發表在《光明日報》的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打破堅冰的第一錘。文章發表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一度激起了極大的反彈和爭議。直到鄧小平旗幟鮮明表達對這篇文章的支持,實踐的真理觀開始引起全社會的廣泛討論,最終獲得了歡呼和擁護。
“真理標準”大討論結束了教條主義崇拜,實事求是重新成為指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1978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國策,“寧要貧窮的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時代宣告終結。鄧小平說:“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么能戰勝資本主義?”[1]
時代主題亦因之輪轉,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中國改革的大幕自上而下徐徐開啟,“要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2]。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報紙上連篇累牘,雖然不可能迅即轉化為直抵長安人生活的公共政策和行動方案,卻讓人們感受到了春風迎面。一些先進分子發現,很多事情“卡得沒那么嚴了”,于是便試探性地伸出觸角,如果沒有被明令禁止,就大膽地再進一步。
當中央發起思想解放運動的時候,農民正惦記著分田。在1978年底的逃港潮里,2600多人的霄邊大隊一下子跑走了五六百人,而且都是村里最精壯的勞力。及至農忙時節,秧苗插不上,熟了的稻子爛在地里無人收拾。“分田到戶”的想法在蔡柱球的心里日益茁壯。
每一段歷史都是嚴肅的。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分散在不同社會角落的先鋒分子,因為對所處時代的心智和需求有敏銳的共感和發現,便從四維朝著同一個方向奔來。他們起初的軌跡是任意和偶然的,經歷冒進和反復,輪廓和脈絡才逐漸清朗起來。就像塵沙中的鐵屑,當時代生成激蕩的磁場,那些先鋒的理想和欲望便在混雜、紛亂中齊刷刷地站立和綻放。他們會有各自的創造,相聚后更有共襄的盛舉和奇跡。虛弱、虛偽和虛無自然也伴隨著,與那些光彩的痕跡一并成為歷史,等待后來者描畫、重述和想象。
蔡柱球想分田的時候,他并不知道遠在安徽的小崗村,一批農民已經斗膽把地分了,推行聯產承包。1980年2月20日,在反復的爭論、動員中,蔡柱球帶領霄邊大隊把6000畝集體土地按人頭分了下去。當年8月,霄邊的早稻獲得了大豐收,實踐告訴了人們何為真理。第二年,時任長安公社黨委書記的孫耀全決定,霄邊的經驗要在全社推廣。第三年,中央下發一號文件,正式明確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法性。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3卷,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楊繼繩:《鄧小平時代》,141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