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交際禮儀
- 焦艷芬 李燕 趙祺蒙主編
- 4556字
- 2022-11-07 19:34:10
任務二 東方禮儀與西方禮儀的差異
一、東方禮儀
東方禮儀主要指中國、日本、朝鮮、泰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所代表的具有東方民族特點的禮儀文化。
(一)家族為本、注重親情
東方民族信奉“血濃于水”的傳統觀念,重視家族的利益,在人際關系中穩定的因素是血緣、親情,如果遇到多種利益發生矛盾、沖突,多數人會維護血緣關系的家族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東方禮儀重視家族和血緣關系,尊老愛幼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在中國傳統家庭,家長要維系家庭成員的關系,并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家長終生操勞,不以為苦,反而自得其樂。
同步案例
韓國的忠孝觀
資料來源:徐寶康.韓國的忠孝觀:長子贍養父母 不孝者不能為官[N/OL].環球時報,2003-04-11[2017-04-15].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5/20030411/969335.html.有刪改。
思考:
1.韓國孝順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國有哪些傳統禮儀文化有待我們繼承和發揚?
2.旅游服務行業如何挖掘孝順文化的價值?
(二)謙遜含蓄
謙虛一向是中國人的美德,“滿招損,謙受益”被視為良好的美德流傳至今。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很少夸夸其談、自吹自擂。受到別人的表揚時,往往很謙虛,常常含蓄地表達“我在某些方面做得還不夠”“過獎了”等。
(三)承認現實,滿足現狀
大多數東方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承認現實、滿足現狀的心理表現日趨明顯。在東方尤其是中國,“老”字大多數情況屬于褒義詞,如稱年長者為老大爺、老奶奶,稱德高望重的學者為李老。而在西方國家,“老”意味著精力不濟,走下坡路,可能是“不中用”的代名詞,因此西方國家的老人不愿意老、不服老、不言老,自然也不喜歡別人稱自己是老人。
(四)崇尚禮尚往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禮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載交往雙方的情誼。我國禮儀交往過程中,一般比較注重禮尚往來,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接受別人的禮物后,要在適當的時機回贈,盡量投其所好。如果不懂得回贈,一般會被視為失禮行為。
(五)強調共性
東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擁有,國民都有較強的民族感,東方注重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凝聚力,強調組織的團結和諧,交往的目的以協調各種關系為重。日本表現尤其突出,例如,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經營管理充滿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都以能為集團謀事業出力而感到光榮。
二、西方禮儀
西方禮儀的產生與西方文明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西方禮儀萌芽于古希臘,形成于17、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不僅影響了西方的經濟基礎,而且影響了西方的禮儀文化,原屬于西方少數貴族專利品的封建禮儀,逐步被社會文明規范的禮儀取代,現在國際上通行的禮儀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并延續下來的。
(一)交際務實
西方禮儀具有很強的務實性,西方社會的人們辦事講究效率,特別是美國人,在開場白和結束語中,沒有謙辭,謙辭使美國人反感:“你沒有準備好就不要講了,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進入正題之前,“預熱”時間比西方人長;而英美人喜歡單刀直入,預熱的階段很短。
(二)個人為本、崇尚自由
資本主義道德是在否定封建等級關系和禁欲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極力主張個性的解放和個人自由,反對封建依附的人際關系。西方人在家庭成員關系上更注重人格的平等,個人更看重自己的實際利益,子女成年后對家庭的依賴較少,主要靠個人奮斗。西方諺語“每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反映了西方人在自己家里擁有不受別人干擾的權利和自由。相識之人未經預約直接拜訪,會被視為不懂禮儀的行為。
(三)珍惜傳統
西方國家珍惜傳統禮儀,一些歷史悠久的國家尤為突出,如英國現在仍有王室和貴族,并保持許多傳統禮儀。西方國家許多禮儀和宗教有一定關系,如婚禮在教堂舉行,很多嬰兒出生后要接受洗禮等。
(四)男女平等、女士優先
西方國家的婦女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職業,經濟上獨立,多數婦女受過良好的教育,西方提倡人人平等,積極參與競爭。女士優先的禮規受中世紀騎士之風的影響,西方國家至今在社會活動和社交場合仍奉行“女士優先”的原則,給婦女各種特權,以表示對女性的尊重。誰不遵守這一成規,誰就會被認為失禮。
西方國家,男女平等、女士優先處處得以體現。如男士陪女士上車,應先開門,并且用手擋在女士頭頂與車門頂之間,協助登車后自己再上車;按照西方“以右為尊”的禮節,在一般情況下,男士與女士坐在一起,應讓女士坐在右邊;在人行道上,男士應走在靠車道的一邊來保護女士;在正式場合,女士優先禮儀更要一絲不茍地遵守,否則就是失禮行為。
三、東方禮儀與西方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東西方日常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國人見面大多問:“吃了嗎?”“上哪兒呢?”這樣的問候往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對西方人來說,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在西方人的思維里,這種寒暄會被理解成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自己的私生活。西方國家日常打招呼,一般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不同國家的打招呼也有一些差異,如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等有關的話題。
在稱謂方面東西方表現也有不同,如在中國,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同輩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國家“直呼其名”使用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國家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未婚的女士可稱呼“小姐”,對結婚的女士可稱“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國家的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我國是不行的,必須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東西方語言中的告別語有多種不同,如送客到門口,西方人直接說“再見”,中國人會說“再見”“路上小心”“慢點開車”“慢點走”等,而在西方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
在面對他人夸獎所采取的態度方面,東方人和西方人態度表現各不相同。中國人常常會說“過獎了”“慚愧”“我做得不夠”等,以表示自己的謙虛;而西方人,往往會用“謝謝”來表示接受對方的美意。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東西方在餐飲氛圍方面表現不同。中國人在用餐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
中西方餐桌禮儀也各具特色。西方人用餐的過程中,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而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我國習慣熟悉的人坐在一起,一般男士坐一起、女士坐一起。西餐用餐的過程中,主人不提倡大肆飲酒,而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常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感情深,一口悶”。
(三)禮品饋贈的差異
東方國家重視禮尚往來,人際交往特別講究禮數,往往將禮作為人際交往的媒介和橋梁。東方人送禮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節日互相拜訪需要送禮外,婚、喪、嫁、娶、生日、升職、加薪等都可以作為送禮的理由。
西方禮儀強調交際務實,講究禮貌,饋贈禮物力求簡潔便利,反對繁文縟節、過分客套造作。一般情況下,在送禮形式上也比東方人簡單得多,他們一般不送過于貴重的禮品或過于廉價的物品,送禮時非常重視禮品的包裝,特別講究禮品的文化格調與藝術品位。
東西方在送禮和接受禮品時也存在差異。西方人贈送禮物時,總是向受禮人直截了當地說明“這是我精心為你挑選的禮物,希望你喜歡”“這是最好的禮物”等;西方人一般不推辭別人贈送的禮物,接受別人的禮物時先對送禮者表示感謝,接過禮物后總是當面拆看禮物,并對禮物贊揚一番。而東方人送禮和接受禮品時則不同,如中國人、日本人在送禮時費盡心思、精心挑選,但在受禮人面前卻總是謙虛而恭敬地說“微薄之禮,不成敬意”“請笑納”之類的話,表達含蓄、謙虛;東方人在接受禮物時,通常會客氣地推辭一番,接過禮物后,一般不當面拆看禮物,唯恐顯得自己重利輕義,有失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