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交際禮儀
- 焦艷芬 李燕 趙祺蒙主編
- 4956字
- 2022-11-07 19:34:10
任務一 禮儀認知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于何時,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定論。獲得較為廣泛認同的,是根據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人類禮儀主要源于兩方面。
(一)禮儀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
人類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是最早、最簡單的“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禮,履行,祭神以致福的事”。“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以祭天、敬神為主要內容,這些祭祀活動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完善了相關的規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了祭祀禮儀。隨著人類對自然的深入認識,人類社會分工逐步形成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僅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為禮,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日益發展的精神需要,也很難調節人與人之間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禮”也就從最初的祭祀之禮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禮儀。
(二)禮儀源于人類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與大自然抗爭,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類的群居性生活,面臨著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如何妥善處理的問題。因此,人們逐步積累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就是最初的禮。
知識拓展
中國傳統禮儀
資料來源:雪錦.中國傳統習俗禮儀中國傳統習俗禮[EB/OL].(2016-08-05)[2017-04-15].http://www.xuexila.com/liyi/jibensuyang/1286933.htm.
二、中國禮儀的發展
禮儀在傳承沿襲的過程中不斷發生著變革。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禮儀的起源時期
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由于沒有同自然抗爭的能力,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水平有限,不能正確認識自然現象,因此大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祭天祭神成為原始社會的主要內容。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原始社會只有等級而不具有階級性,社會成員之間是平等的、民主的、有等級的關系。原始社會的禮儀對于維護社會成員、維護社會秩序、規范生產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二)禮儀的形成時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逐步瓦解,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奴隸主通過禮儀制度逐步強化人們的尊卑意識,維護統治階級的禮儀,中國在這一時期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如《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早期的禮儀學著作。
(三)禮儀的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禮儀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進行了研究,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及其意義。
孔子對禮儀非常重視,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四)強化時期
從秦漢到清末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征,但禮儀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維護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等,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禮儀逐漸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限制人類平等交往的工具,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自由。
(五)現代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范和制度受到了強烈沖擊。“五四運動”對封建禮儀進行了批判式繼承,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同時受西方禮儀文化影響,形成了中西合璧式的禮儀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趨頻繁,一些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陸續傳入我國,并同我國的傳統禮儀文化一道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禮儀文化。現代禮儀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的禮儀規范紛紛出臺,大量的禮儀圖書相繼出版,禮儀講座、禮儀培訓等不斷開展,這些都提高了人們的禮儀水平。
三、禮儀的基本概念
禮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幾千年來,人類對文明禮儀規范一直不斷追求,禮儀成為個人、社會、國家獲得自尊與自信、理解與支持的重要手段。
(一)禮儀
“禮”的含義比較豐富,《辭海》注釋其本義為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辭源》注釋為“禮儀,行禮之儀式”,通常指較為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意、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范和道德規范的儀式。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統稱,是人際交往過程中自始至終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表達律己、敬人的目的。
禮儀,包括禮節和儀式,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需要,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禮儀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規范。禮儀是道德修養程度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二)禮貌
禮貌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為準則,主要包括口頭語言的禮貌、書面語言的禮貌、態度和行為舉止的禮貌。禮貌通過無聲語言如微笑、點頭、握手等表示對人的友好、尊重。旅游服務行業以“歡迎光臨”“我能為您做點什么”等禮貌用語,塑造企業服務形象。禮貌是個人道德品質修養最簡單、最直接的體現。
(三)禮節
禮節即社會公認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禮節在日常交往過程中,通過尊敬、問候、致意、哀悼、慰問等慣用形式,表達對人的尊重。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形式,沒有禮節就無所謂禮貌。禮節是社會外在文明的組成部分,具有嚴格的禮儀性質。現代禮節主要包括介紹的禮節、握手的禮節、打招呼的禮節、鞠躬的禮節、擁抱的禮節、親吻的禮節、舉手的禮節、致意的禮節、使用名片的禮節、使用電話的禮節、約會的禮節、聚會的禮節、舞會的禮節、宴會的禮節等。
(四)儀表
儀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儀容、服飾、體態、風度等。儀表屬于個人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狀態。端莊、大方的儀表既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自尊、自重、自愛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儀表美的最高境界是心靈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
(五)儀式
儀式指在一定場合舉行的正規的具有專門程序的規范活動。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往往需要舉辦一些專項、專題活動,如開幕儀式、剪彩儀式等,以體現出對某人或某事的重視。常見的儀式包括成人儀式、結婚儀式、安葬儀式、憑吊儀式、告別儀式、開業或開幕儀式、閉幕儀式、歡迎儀式、升旗儀式、入場儀式、簽字儀式、剪彩儀式、揭匾掛牌儀式、頒獎授勛儀式、宣誓就職儀式、交接儀式、奠基儀式、捐贈儀式等。
(六)禮俗
禮俗即民俗禮儀,它是指各種風俗習慣,是禮儀的一種特殊形式。禮俗是由歷史形成的,普及于社會和群體之中并根植于人們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環境經常重復出現的行為方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禮俗范圍非常廣,如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小小的村落都可能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但由于地區、歷史、行業的原因,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對于禮儀的認識和表現各有差異。
四、禮儀的特點
禮儀是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演變和發展的,它具有文明性、共通性、多樣性、變化性、規范性和傳承性等特性。
(一)文明性
禮儀文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晶,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茹毛飲血到共享狩獵成果,從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學、論證無神,從戰爭到和平,代表著人類社會逐步走向文明。
禮儀文明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人、對己的尊重,這種尊重總是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機、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包含著個人的文明素養,如待人接物熱情周到、彬彬有禮;人們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注重個人衛生,穿著適時得體等。
(二)共通性
交際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等都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組織、群體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雖然全世界的人們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但是許多禮儀卻是世界通用的,如問候、打招呼、慶典儀式、簽字儀式等。雖然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形成了許多特有的風俗習慣,但就禮儀本身的內涵和作用來說,仍具有共通性。正是由于禮儀具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國際交往禮儀。
(三)多樣性
每個國家歷史發展進程不同,相應的傳統禮儀也是多種多樣的,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禮儀形式。從語言的禮儀到文字的使用禮儀,從舉止禮儀到規范化禮儀,從服飾禮儀到儀表禮儀,從風俗禮儀到宗教禮儀,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場合,禮儀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國際交往禮儀中,僅見面禮就有揮手禮、握手禮、點頭禮、親吻禮、鞠躬禮、合十禮、拱手禮、脫帽禮、擁抱禮等。
(四)變化性
禮儀隨著時代的發展并不存在永恒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禮儀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每一種禮儀都有其產生、形成、演變和發展的過程。禮儀在運用時也具有靈活性。一般來說,在非正式場合,有些禮儀可以省略,隨意性較大;在正式場合,講究禮儀規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雙方已非常熟悉,即使是在較正式的場合,有時也不必過于講究禮儀規范。
(五)規范性
禮儀的規范性,是指人們在交際場合待人接物時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性不但約束著人們在交際場合的言談舉止,而且也是人們在交際場合必須采用的一種“通用語言”,是衡量他人、判斷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種尺度。
(六)傳承性
由于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不同,各國的禮儀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當代禮儀都是在本國古代禮儀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如西方的擁抱禮,東方的拱手禮、鞠躬禮、合十禮等,離開了本國、本民族對既往禮儀成果的傳承和摒棄,就不可能形成當代禮儀。禮儀作為一種人類進步的文明表現,將人們在交際應酬之中的習慣做法固定下來、流傳下去,并逐漸形成禮儀的特有的社會現象,而且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各國對于禮儀遺產問題,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有批判地繼承,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揚優秀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