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糕經濟學:如何實現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責任的雙贏
- (英)亞歷克斯·愛德蒙斯
- 3077字
- 2022-11-07 20:20:46
推薦序 找尋經濟學棱鏡下的價值生計
田軒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2022年春季學期剛開始,我收到了《蛋糕經濟學》這本書的中文譯稿,出版社編輯請我為之寫一點自己的感想。翻開倫敦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亞歷克斯·愛德蒙斯的這本書,關于理論、模型以及一切學術外延內容的論述風格是如此熟悉。文字流轉間時光倒回,我不由得想起十幾年前我與愛德蒙斯初識的場景。
我第一次見到愛德蒙斯是在2007年,彼時我還在波士頓學院攻讀金融學博士,正在工作市場(job market)上找工作的他來到我所在的學校做校園訪問并進行學術交流。這位當時從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而來、年紀不大、一身正裝、一副100%華人面孔卻操著一口濃重英式英語的年輕學者,給人以努力、敏銳、博學和充滿活力的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更令我驚喜的是,愛德蒙斯的研究方向雖然與我不完全相同,但他行走于投資學和公司金融兩個領域之間的諸多見解,與我最初決定踏上金融與科技創新這個交叉學科研究之路時的一些洞見不謀而合。之后的日子里,我們在學術之路上各自前行,經常在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路途中相互切磋。這也是為什么經過這么多年,在諸多僅有數面之緣的學者之中,愛德蒙斯在我心中一直有著獨特的印象。
博士畢業后,每次在學術論文投稿之前,我都愿意將自己論文的初稿發給學術界的同人們審閱。十多年來,我發出去的郵件很多,但是收到的回復郵件大都是禮貌性的。唯有愛德蒙斯很獨特,對于我發出的論文郵件,他不僅進行了完整閱讀,還以極其詳盡的文字說明他的意見與建議。在我2014年一篇名為“Does Stock Liquidity Enhance or Impede Firm Innovation?”的論文發表之前,愛德蒙斯在長達數頁的郵件中對于論文里一個模型的論述提出了不同意見。他的提點,對于我這篇最終發表于《金融雜志》(Journal of Finance)上的論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對于學者來說,經世濟民是完成學術使命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對于現實問題,愛德蒙斯在多年的研究中也始終保持關注。神奇的是,在這個方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學者,愛德蒙斯更像是一位學術圈的“藝術家”。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出其不意,卻意義非凡。比如“聽開心的歌,就能賺更多的錢嗎?”,在這樣一個看似不嚴肅甚至有些可愛的論題中,愛德蒙斯與他的合作者用嚴謹的方法,收集了40個國家在Spotify上收聽積極歌曲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各國股市在同一時期的表現進行了比較,最終得出了一個嚴肅的結論:情緒顯然會影響決策,包括與投資有關的決策。他的一系列研究,諸如“球賽輸贏和夏令時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投資者的表現?”,選題角度和研究方法同樣非常巧妙。以最小的切角研究最大的議題,在如何使學術金融專業變得更具影響力、相關性、合議性和富有趣味方面,愛德蒙斯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為同行的學者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成為學術后輩們探尋學術研究“so what”意義的榜樣。
回到這本書本身。關于本書所涉及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話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20世紀20年代,西方宗教教會通過選擇性投資來規避某些“有罪”的行業,這種倫理道德投資理念可以被認定為ESG的誕生形態。之后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發達國家綠色消費和環境保護倡議的興起,在新世界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用腳投票,推動了責任投資的發展進程。即便有著持續增強的外部推動力,ESG的最終效果和實現路徑也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特別是在ESG的前身CSR(企業社會責任)階段,以“股東價值論”和“利益相關者論”的爭論為核心,在利益和效益的十字路口該向左轉還是該向右轉,學界、業界沒有找到最優解。很顯然,僅憑道德的判斷和約束,無法構成經濟規則的底座。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責任投資開始由道德層面轉向投資策略層面,越來越多的公司治理實踐開始擁抱ESG,在投資決策中綜合考量公司的ESG績效表現,衡量ESG投資策略對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的影響。特別是最近十年來,隨著世界形勢在貿易沖突與逆全球化苗頭的迷霧中蹣跚前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世界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始于2020年初的一場全球疫情,更是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ESG推到聚光燈下:經濟學是否還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理性范式,對現實狀況做出新的詮釋,并提供更好的決策方案?
愛德蒙斯的這本書,正是基于新經濟世界的治理邏輯,給出了一整套邏輯自洽的解決方案。比起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中著眼于事后的“分蛋糕”思維,愛德蒙斯構想了一種優先選擇在事前“做大蛋糕”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全新的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創造利潤的商業方法。這本書的主角既不是微觀的治理機制,也不是宏觀的經濟形勢與政策,而是脫胎于愛德蒙斯以及相關領域學術同人們多年嚴謹扎實的學術研究成果。順應作者這種以社會的凈現值為衡量標準的新發展思維,我們再去看待有關ESG的諸多爭議以及現實世界中已經、正在和將要發生的諸多爭端,或許就能跳出零和游戲的視角,以更大的格局俯瞰公平與發展和諧共生的“大同”。
當然,對于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正確答案未必只有一個。同樣,對于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和諧共生的路徑,你也可以擁有不同的觀點。無論你是支持ESG議題,還是反對這一理念,對于可能存在的分歧,愛德蒙斯在書中也為你提供了一些批判性思考的線索。或許,根據他的提示和證據,你可以找到通往邏輯自洽的捷徑。
盡管至今學術界仍無法完全證實ESG投資與企業的股票表現存在明確的因果相關,但已經發生的無數案例,讓ESG對于企業績效的正效用逐漸變得明顯。這種以“責任感”為關鍵詞并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治理模式,毋庸置疑將成為人類通向未來的必經之路。特別是對于已全身進入“碳中和”及“共同富裕”語境的中國來說,尋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ESG發展模式至關重要。中國經濟經歷了近4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將經濟蛋糕成功“做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如今面臨的內需收縮、供給沖擊與預期減弱三重壓力下,在“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之間找到最優平衡方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迫切。
晚起步、快發展,中國ESG投資在近年來的增長趨勢的確十分亮眼。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內存續的“泛ESG”公募基金約200只,總規模突破2 600億元,較上一年末近乎實現翻倍增長,新發產品數量接近過去五年的總和。借鑒全球ESG基金的發展趨勢,有機構預計中國ESG投資規模于2025年將達到20萬億~30萬億元,約占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的20%~30%。盡管如此,目前仍處于實踐初期的中國ESG依然需要跨越成長路上的諸多考驗,特別是:包括產權治理、市場競爭監管、法治建設、資本市場完善、市場結構優化等一系列關鍵問題在內的ESG治理底層基礎設施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并且,中國的政治經濟現象非常復雜,也無法用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成熟經驗來完全驗證和指引。當下,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ESG體系,也將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變量。
不同理論和信息都只能反映現象的不同側面,至于哪個側面有用,恐怕無法以一種固定的理論尋求到唯一的答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于閱讀此書的建議,我更希望中國讀者能夠更多地關注此書中“是什么”和“為什么”的部分。當然,當不可避免涉及我們“怎么辦”的時候,通過《蛋糕經濟學》這面全新的棱鏡,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更快速地直達ESG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底層邏輯,繼而在諸多現實約束條件下撥云見日,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最優方案。這也正如愛德蒙斯在其社交媒體上所說的,“If a weather forecaster predicts rain, it doesn't mean she/he hates the sun.”(如果天氣預報員預測下雨,這并不意味著她/他討厭太陽。)對于這本書中的觀點,我更希望大家能以一種開放的思維進行閱讀、理解和自我消化,從而得出自己關于“經濟學如何讓世界更美好”的自洽式見解。
我相信,即便世界步入寒冬,在漫長的冬夜之后,那些努力探尋美好并愿意貢獻出熱量的人們一定能最終看到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