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生教育的演進

學校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950年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辦

建校伊始,學校即開始招收研究生,但與全國一樣未實行學位制度。1950年4月,學校已招收研究生140名。為盡快滿足國家對大批高校教師的需要,學校根據中央確定的方針,從1950年底開始在校內抽調政治、專業水平較高的干部和學生220人,并吸收全國各大專院校進步教授、講師、助教100余人作為研究生,制定了蘇聯先進經驗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教育計劃,在各教研室領導下進行系統學習和培養,并由研究部負責組織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等工作。

1951年2月3日,《人民日報》以《中國人民大學是怎樣培養研究生的》為題,對學校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做了專題報道,以推動和引導全國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文中談道:“研究生的學習期限,根據目前的需要,暫定為兩年。部分校外研究人員由于特殊的原因,學習期限縮短為一年,學習期滿后,仍回到各地大學院校工作。”“人民大學的研究生,由于很多均已經受過高等教育,有的并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鍛煉,因而對他們進行教育,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治理論,掌握與精通某一門科學知識技能,因此,課程的特點是比較集中與精練的。第一年必修科目為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俄文和一門有關業務的一般理論科目;第二年為專門業務學習,具體科目隨各教研室的不同業務而定,一般是二門至四門。為了真正造就專業的人才,除了業務必修科目之外,其他選修科目對于每一個研究生說來,并不是齊頭并進的,而是根據他們的專業來決定課程的輕重、多寡與先后次序。這樣既有可能精通自己的專業,又照顧了本專業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引導研究生隨時注意中國的實際(特別是‘習明納爾’[1]的學習),這樣既能結合實際,又能充實和鞏固理論的學習。”1951年6月,學校為第一屆畢業研究生256人舉行了畢業典禮。

1951年7月,學校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決定,按國家計劃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52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指示,為培養馬列主義政治理論課師資,學校成立了馬列主義研究班,學員與研究生待遇相同,學制一年或兩年。同時,還成立研究生班,招收各專業研究生,學制從兩年改為三年。1953年5月,學校決定設立教師研究班,招考研究生,為大專院校培養師資,學制兩年或三年。

為了繼續提高研究生的質量,適應高等教育日益發展的要求,學校于1953年開始采用蘇聯培養研究生的辦法,按蘇聯研究生學制,招收導師制副博士研究生。根據要求,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既能承擔教學工作,又能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干部。他們學習的期限一般為四年,在這期間除所學哲學、俄文為共同課外,其他主要是專業課。學習專業課的方法是在科學指導員(導師)的指導下,主要依靠研究生自己獨立鉆研。研究生還要從事教學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工作。為他們配備的導師是雙導師,一位是蘇聯專家(1957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蘇聯專家陸續撤走,就由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人擔任校外導師),另一位是本校有名望的教師。隨著國家對教師科學研究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后學校逐步把這種培養方法作為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方法。學校先后共招收1953年、1954年和1956年三屆導師制副博士研究生,因1958年國內反資產階級法權,沒有頒發學位證書。

1954年7月,學校一、二、三年制的政治理論和其他專業(包括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共有1158人先后畢業。其中除部分留校外,有767人先后在全國210所高等學校擔任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課程和有關專業的主講教師以及教研室的正、副主任。到1955年9月,在校研究生已達1219人(其中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844人)。

自1950年至1966年,學校通過開展研究生教育,在哲學、經濟學、法學和文學等學科領域招收和培養了大量的研究生班研究生、導師制研究生,共為國家輸送畢業研究生5095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使學校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學組織管理、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并為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師資。1963年,吳玉章校長提出:“要為培養更多的研究生創造條件,條件成熟時增設研究院”。 

學校在20世紀50—60年代培養研究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在學習上,抓基礎教育,拓寬專業知識面,重視寫論文能力等基本功訓練,培養實事求是學風和創新精神;在生活上,培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高政治思想覺悟,為日后擔任高校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因全國研究生停招和學校停辦而中斷。

二、1978年至1984年

從1978年學校復校至1984年教育部報請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大學試辦研究生院這段時期,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得以迅速恢復。

1978年,教育部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提出:“中國人民大學招生規模暫定一萬一千人,其中……研究生學制三年,二千五百人”。同年,學校成為“文化大革命”后首批恢復研究生招生的學校之一。當年招收研究生108人,招生的14個專業分別為:哲學、自然辯證法、數理邏輯、中國歷史、清史、新聞、經濟學說史、國民經濟計劃、財政金融、商業經濟、工業管理、基本建設經濟、農業經濟管理和經濟信息處理自動化。同年10月12日,學校領導親切會見了復校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成仿吾校長、郭影秋副校長分別講話,勉勵他們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大學的好校風、好學風、好作風,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1979年,學校共有15個系、20個專業面向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招收研究生新生,共140名。

198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中國建立了學位制度,學校獲準成為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高等學校之一。1981年3月,為了加強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大部分教授、副教授走上教學第一線,為研究生講課,指導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開出的新課顯著增多。同年10月17日,學校舉行復校后第一屆(1981屆)研究生畢業典禮,畢業研究生共104名,其中郭湛、王永云、唐合儉、黃昭儀、李德順、劉大椿、余炳輝、李輝、魯品越、何立松、薛雨川、沈柏年、余炳群、康維和、何云科、張敢明、朱耀明、孔祥云、顧寶炎、孫奚、牛根穎、高宏德、王以華、周連慶、許小年、馬月才、耿吉弟、薛恒新、李寶山、李玉琴、董全海、任定方、袁瑾堡、陳興祖、苗復春、卜妙金、紀寶成、郭文軒、侯鐵珊、韓慶發、鄭洪慶、曾國祥、皮聲浩、張保林、劉起運、陳德尊、江筱薇、朱德林、袁振宇、景學成、王隆昌、朱毅峰、王加春、方美琪、李振業、鄭允年、張汝元、唐筱強、陳禹、盛定宇、關亞驥、陳必陶、劉奇志、吳民偉、黃建銘、吳鷗奇、王珊、何敏之、鄺孔武、許力群、鄺桃生、陳漢玉、吳光、王敏典、馬自樹、毛佩琦、黨德信、葉鳳美、高王凌、楊東梁、吳建雍、張羽新、孔祥吉、趙云田、吳廷嘉、林良旗、賈培信、谷長嶺、馮邁、童兵、鄭保衛、俞家慶、張濤共93人,在1982年4月29日召開的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上被授予碩士學位。

1983年12月,學校首次錄取李德順、盧冀寧、宋志明、曹遠征、趙濤(女)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一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中,李德順、盧冀寧在蕭前教授指導下攻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專業博士學位;宋志明在石峻教授指導下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博士學位;曹遠征、趙濤在吳大琨教授指導下攻讀世界經濟專業博士學位。1986年10月至12月,這5位博士研究生先后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其中李德順是學校第一位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博士研究生,他的28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價值、真理、自由——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引論》經十余位專家評議,被認為是在我國建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重要學術成果。

1983年,加拿大開發總署與我國聯合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和博士生,加方資助中國大學,開始時資助對象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兩所高校。其中的大學管理教育項目(統稱CIDA項目),學校方面由李震中副校長負責,加方與中國人民大學對口的學校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1984年,學校開始派出進修教師和MBA,以后又聯合培養MBA和博士生。項目于2003年終止。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至1984年1月,學校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專業達到18個,博士研究生導師22人;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專業51個,碩士研究生導師340人。這期間,學校為國家培養了252名研究生。1984年1月,在校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共850人。

1978年至1984年,學校在招收、培養研究生的規模迅速擴大,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建立新的、更大規模的培養研究生的教育領導機構的各種條件漸已成熟。1984年8月,經教育部報請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成立(由副校長黃達兼任院長),學校也成為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等學校之一。研究生院的成立,標志著學校研究生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形成了完善的學士、碩士、博士相配套的學位體系。

三、1985年至1999年

1985年以后,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得以蓬勃發展。學校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管理科學學科門類齊全、人才比較集中的綜合優勢,使學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大踏步地前進。

1985年,中國教育部與美國福特基金會達成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項目,并委托中國人民大學作為項目執行機構,由黃達教授擔任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委員會主席。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交流項目共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10期(每期為期一年)側重理論經濟學的培訓班(統稱為“福特班”),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共有417名優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參加了培訓。“福特班”從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高校聘請了60多位優秀的經濟學家來華授課,使用當時北美經濟學最新的教材,系統介紹了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為推動學校經濟學學科的建設和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為中外經濟學學者之間的交流,開辟了一條重要渠道。

1986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成為我國第一批有權自行審批碩士點的高校之一。1988年,學校的博士點中,有14個學科點被評選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學校研究生教育規模逐漸擴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輔之以成人高等教育的辦學體系。

1990年7月14日,學校舉行授予博士學位典禮,副校長鄭杭生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博士學位證書授予聯邦德國留學生達素彬,這是學校首次授予來華留學生博士學位,達素彬也是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第一位外國留學生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1年1月26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李德順、郭湛、馮禹、王永昌、夏衛東、洪銀興、魏杰、金碚、趙濤、黃泰巖、劉書林、吳景平、沈秉熙、王松奇、劉起運、袁衛、趙秉志、王利明、童兵、喻國明、葉衛平、周振華、翟振武、黃愛萍等24名博士和陳波、劉大椿、馬凱、李強、牛繼升、王順生、黃衛平、李寶山、魏長霖、苗復春、紀寶成、郭國慶、荊新、許光建、夏宗勇、王珊、陳禹、何家弘、馮惠玲、黨德信、楊東梁、張建明等22名碩士,受到學校表彰。其中受國家表彰的有:夏衛東、劉大椿、洪銀興、黃泰巖、馬凱、魏長霖、苗復春、趙秉志、王利明、童兵、楊東梁。在表彰大會上,洪銀興介紹了全國表彰大會的情況,博士、碩士代表童兵、劉大椿,導師代表衛興華在會上發言。

1992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指導教師試點的14所高校之一。

1992年5月,工業經濟系中美聯合培養的博士生鄒剛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成為學校第一位通過中外聯合培養途徑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生。

1993年10月,在職攻讀工業經濟碩士學位的王玉英、喬世鼎順利獲得碩士學位證書。這是學校首次向社會在職人員按國際通行方式授予碩士學位。

在此期間,研究生在校學習的質量不斷提高,每年都有在學研究生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僅據有據可查的數據統計,1990年至1993年期間,獲得北京市及學校頒發的各種獎勵的研究生就達到662人。研究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社會上得到了較好的評價。

1994年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致函祝賀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學校召開慶祝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暨研究生導師經驗交流會,表彰了衛興華、王慶成、王克華、王作富、馬健行、鄧志剛、馮特君、關懷、許文惠、許啟賢、莊翠玲、汪永祥、李占祥、楊文士、楊云若、楊樹珍、邵以智、陳傳才、周誠、周叔俊、陸國泰、羅舜泉、胡乃武、胡文龍、彥奇、趙中孚、趙總寬、鐘契夫、查瑞傳、高放、高成興、高銘暄、袁壽莊、諸鴻、黃天授、黃孟藩、郭國慶、顧學順、閻金鍔、陶湘、曹喜琛、藍鴻文、蔡鐘祥、戴逸、魏杰、魏權齡等46名優秀研究生導師。衛興華、許征帆、高銘暄介紹了自己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經驗。會后,原教育部部長何東昌為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題詞: “根深葉茂、碩果累累”,學校原校長袁寶華題詞:“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1995年9月,學校對博士研究生導師遴選評審辦法進行全面改革,明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不是教授中一個固定層次和榮譽稱號,而是按照培養指導任務而確定的工作崗位,并逐步實行由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自行審定博士生招生計劃和遴選博士生導師。

1996年1月,國家教委發出通知,批準學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使學校研究生院成為全國首批正式建院的11所研究生院之一。

199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為學校研究生院題詞:“大力培養高層次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為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做貢獻”。

1999年11月25日,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舉行表彰大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獲得“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據統計,從1986年至1999年14年間,學校共畢業碩士研究生4889人,博士研究生956人,研究生班研究生897人。

由于學校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學科優勢和研究生教育適應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的改革,學校生源渠道逐步拓寬,生源質量得到有效保證。據統計,報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的考生人數,由1978年的468人,發展到1988年的3874人,增加了近八倍。自1984年起,每年報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的人數始終居于全國高校前幾位,形成了保證學校研究生遴選質量的客觀基礎。

在此期間,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生培養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為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培養管理秩序,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努力創造條件。(1)試行和完善學分制。為提高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競爭意識,自1985級碩士生入學起,學校開始試行學分制。為保證學分制的實施,研究生院又對碩士生課程的結構進行了探索性改革,對原有的公共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結構進行了重新組合,規定全校性選修課程必須保證及時面向全校研究生開設,跨學科、專業或同等學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須補修大學本科層次的課程。(2)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培養管理運行機制。為完善學分制,學校逐步配套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培養管理制度,保證了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3)抓好學科建設,帶動教學改革,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科研能力較強的研究生。學校把學科建設放在首位,鼓勵研究生刻苦攀登、努力接近學科前沿。為此,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學校注重做好指導教師工作,以抓好導師隊伍建設,促進學術梯隊建設。

在不斷改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學校積極實施和完善學位工作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的學位工作體制,先后制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授予學位工作細則(草案)》、《中國人民大學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暫行辦法》和《研究生院〈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及其摘要的編寫格式(草案)〉》等管理規章,探索了學位質量評估等管理辦法,并把對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水平的測定、檢查工作,貫穿于學位授予工作的全過程。

多年來,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始終貫徹“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師出高徒”的方針,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生教學體系、管理制度和相對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并將全體研究生的管理納入自動化系統,不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提供了完善的咨詢、服務、分析系統,為及時了解全體研究生教育概況提供了保證。同時,學校還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分別設置了專家、研究生、管理部門的評估指標體系,完善評估的實施與操作過程,從而使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走上更加科學化的道路。

四、2000年至2008年

具體內容見第二節。


注釋

[1] 習明納爾(seminar),指大學里在教師指導下定期進行討論的研究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保德县| 海林市| 枣阳市| 腾冲县| 双鸭山市| 秦安县| 阿合奇县| 东丰县| 阿荣旗| 上饶市| 岱山县| 许昌县| 苍山县| 绥棱县| 卢氏县| 铜山县| 且末县| 花垣县| 安福县| 井陉县| 成都市| 阿拉善左旗| 蒙阴县| 巴青县| 阜南县| 西宁市| 巴彦淖尔市| 青河县| 南康市| 剑川县| 科尔| 延津县| 南投县| 临朐县| 汽车| 茂名市| 彭阳县| 岳普湖县| 天镇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