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6年,我看完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后,被深深地打動了。這部“土得掉渣”的作品以農村為舞臺,請農民當主角,斬獲多項大獎,豆瓣得分高達9.3,影評里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真實”。它讓我想到了自己所屬的互聯網人群體。
大眾對互聯網人似乎并不陌生。馬云創辦阿里巴巴的軼事流傳于街頭巷尾,雷軍在發布會上的講話被惡搞成神曲“Are You OK”;他們的一舉一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社會話題。
但我發現,大家熟悉的互聯網人往往是眾星捧月的業界大佬,而不是甘當綠葉的幕后英雄。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基層互聯網人不是有血有肉的完整形象,而是“996”、禿頭、高薪等有失偏頗的零散標簽。但這不是互聯網人的真實寫照。
在過去的10年間,互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與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改變了我們的衣食住行。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臺,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互聯網人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真實的他們值得被看見。我相信,一部以基層互聯網人為主角,講述他們真實故事的作品,能夠搭建起大眾了解這個群體的橋梁,讓他們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可。
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屢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而基層人員的故事反映了社會現狀,是中國故事的縮影。
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互聯網公司首次在數量上超過了美國互聯網公司。取得如此成績,互聯網人功不可沒;我們應該有這個文化自信,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確定了“互聯網人”這個時代命題后,要寫好這篇“記敘文”,應該如何下筆呢?地點——“拍攝地”在哪里?人物——如何“選角”?事情——講述什么故事?這些問題我剛開始都沒有答案。
在我毫無頭緒時,還是《鄉村里的中國》給了我靈感。導演焦波老師的情況跟我比較像——我們選擇的題材都是自己最熟悉、最熱愛的領域,我們都想為自己所屬的群體做點什么。
他生長在農村,是一位攝影師,當導演并不是他的本行;而我來自互聯網行業,是一名工程師,寫作也不是我的專長。我們都不想進行宏大敘事,都“沒有一個字的劇本”。因此,焦波老師的創作過程對我很有參考價值。
好故事源于好素材。為了收集素材,焦波老師在山東淄博沂源縣中莊鎮杓峪村駐扎了373天。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講述基層故事,要深入一線、泡在一線。
那么,互聯網人的一線在哪兒呢?根據企鵝智庫2019年發布的《新一線城市互聯網生態指數報告》,我初步選擇了“互聯網指數”排名前六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廣州、杭州,作為本書的“拍攝地”。
“地點”有眉目了,“人物”呢?不同于農民,“互聯網人”并沒有明確定義。那么,他們是誰?當時我認為,互聯網人就是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人,于是參考拉勾上的職位分類,確定了技術、產品、運營等8個“選角”方向。
最后一個要素是“事情”。互聯網人的故事那么多,要講哪些呢?我從羅振宇在《長談》中采訪羅永浩時圍繞的“八個關系”獲得靈感,重點呈現了互聯網人的以下方面:衣食住行、工作日生活、周末生活、與城市的關系、與行業的關系、與公司的關系、與家人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與戀人的關系、與自己的關系。
為了使內容更加多元化,后來我又增加了“拍攝地”,擴大了“選角”范圍,加入了東莞和煙臺這兩個不太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城市,以及智能手機從業者、獵頭、網紅博主等不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互聯網人。
在這些思考的基礎上,我從2019年5月6日開始,歷時537天,旅居8個城市,深度跟蹤采訪了20位互聯網人,以他們的故事為藍本,繪制了這幅互聯網版的“清明上河圖”。為保護被采訪對象隱私,書中內容經處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謹以此書,向中國互聯網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