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出來的超強大腦:棋后媽媽帶你教出聰明娃
- 謝軍
- 1161字
- 2022-10-28 12:06:49
前言
棋局中的故事
琴棋書畫被譽作中國古代“四大才藝”,精通其一,便可算是一技傍身了吧?
其中,棋藝活動的效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很多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棋藝培訓班。家有棋童的日子給家庭生活帶來了新內容、新目標和新的收獲,但家長也會遇到新的問題——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學棋的時光呢?
最近幾年,有幾部以國際象棋為主題的電影廣受好評,其中,一部以肯尼亞女孩為原型的電影《卡推女王》(Queen of Katwe)講述了沙漠中貧苦孩子的成長經歷,國際象棋不僅改變了一個來自荒漠之地的孩子的人生,也激勵著人們去奮斗、去逐夢。而《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中的天才女孩,則以一種不同尋常的人生閱歷實現了棋手生涯的輝煌。
小小棋局里蘊含著大千世界,棋局當中演繹的故事更是值得我們揣摩、思考。
孫中山先生就曾獨具匠心,寓政治于象棋,潛心研究排局。有一個排局,輪到走棋的一方已經面臨被絕殺的境地,他的走法是接二連三棄子,最后將有限的兵力形成合力,突破對方的王城,制造將殺。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革命中,最需要的力量就是藐視困難的勇氣和齊心協力的行動。在這樣的情境下,孫中山先生將這一排局題發給其他革命伙伴,用解題的訣竅蘊含著的深刻道理來激勵大家:即便眼前困難重重,看似希望渺茫,但只要同心協力,就能破敵制勝。
談笑風生是棋局,才華橫溢是棋局,改變命運是棋局,棋局內外的故事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思考和共鳴。小棋局,大世界。棋,是智力的運動,智慧的體操,文明的瑰寶。學棋,不僅能培養技能才藝,更能磨煉意志品質。有效的棋藝訓練,將下棋轉化成教學工具和活動載體,幫助受教育的個體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從小喜歡棋牌類的智力游戲,誰也沒想到當年那個跟著棋迷父親在馬路邊棋攤兒上湊熱鬧的小女孩后來真的踏上棋壇之旅,并在這條路上找到了無上的快樂和展現才能的平臺。
對更多學棋的孩子而言,他們可能在下棋方面的才華并沒有那么突出,訓練和比賽的機會沒那么好,自身對棋的興趣也沒有那么濃厚,那是不是就沒必要參加棋類訓練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獲得冠軍不是讓孩子參加棋藝活動的終極目標!
棋手不是一個終身職業,無論孩子學棋達到什么水平,從長遠看,棋類項目的教育(賽事)活動都不過是一種學習和訓練。棋,已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橋梁和語言,棋手在對局較量過程中結識新朋友,形成良好的思維推理和判斷習慣……
回首幾十年的棋藝生涯,無論是做棋手、教練、棋院的院長,還是現在任職高校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能夠感受到早年的棋藝訓練對自己人生的影響。我很慶幸自己遇到棋,棋局當中的千變萬化教會我思考,在指揮小小棋盤上的千軍萬馬的過程中,我不斷學習總結、歸納新鮮知識,形成判斷的依據和執行的策略。
紋枰對弈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棋童的成長路上,有太多的話題值得人們思考。棋局內外的故事,大家一起慢慢聊。
謝軍
2022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