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日本:從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禮
- 孫歌 韓昇等著
- 2698字
- 2023-03-06 16:39:03
前言 當我們看向日本的時候,看到的是什么
文 李菁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曾分別策劃了兩期主題為《日本風物記》的期刊,圍繞著“微、秘、素、哀”和“幽、靜、物、異”八個審美意識角度去解讀日本。這兩期刊物受到讀者的喜愛。
設計大師黑川雅之說過,日本人為了美而活著,“日本人擁有的,是整個身體對美的敏銳感覺,并以此作為生存的基本標準”。這樣的日本,也許是在我們想象之外的。
對于日本,我們感到越是了解,越是不解——曾經(jīng)我們以為傳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日本,卻處處體現(xiàn)著與我們的差異。日文中的漢字為什么與原本的漢字讀音完全不同,甚至很多含義也早已不同?為什么日本人酷愛生食、冷食?為什么日本人鐘情于太鼓、鈴、三味線這種單調的清音,而不是華麗的和弦或宏偉的音樂……
我們去日本越來越方便,對曾經(jīng)充滿隔閡的日本也越來越熟悉。據(jù)日媒報道,2019年中國赴日本的游客總數(shù)占訪日外國游客總人次的30%。我們被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和便捷的購物場景所吸引——如此相通卻又如此不同的日本文化,為何如此觸動我們?本書并非意在讓日本人教我們學文化,而是試圖解答:當我們看向日本的時候,看到的是什么?
日本美術史家辻惟雄說:“如果能夠出現(xiàn)又了解日本又了解中國的學者,才有可能把這兩個國家文化的聯(lián)系說清?!蔽蚁?,日本思想史學者孫歌老師也許是最接近的人了。孫歌老師為本書開始了《序章》,她以“精致的日本文化與曖昧的日本人”兩個意象為題,嘗試理解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民族,體味他們獨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并進而嘗試進入他們的歷史,作為他者體驗他們的挫折與重生。
作為現(xiàn)代日本的縮影,東京充分展示了一國首都的優(yōu)越感。但是,想要觀察日本文化中的一貫性,京都是個更合適的窗口。明治維新的一大改革,是拋棄了京都這個傳統(tǒng)的政治中心。在京都的近代化過程中,如何一方面使一個已經(jīng)遷走的故都保持繁盛與精美,另一方面還得吻合現(xiàn)代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哀嘆過去的好時光?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外國研究員韓昇,將帶領我們漫步京都,體味純粹的日本。
回顧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那是戰(zhàn)后日本人重塑世界形象和自信的關鍵時機,從這時開始,日本社會飛速發(fā)展,這也是我們理解當代日本的一個轉折點。實際上,日本在1940年、1964年、2020年有過三次舉辦奧運會的機會,然而1940年因為戰(zhàn)爭原因停辦,以及2020年在疫情之下的延期。早稻田大學博士、日本建筑學會正會員、現(xiàn)執(zhí)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的酈文曦老師,將圍繞日本奧運會場館建筑和幾代設計師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串聯(lián)起日本社會經(jīng)濟背景和城市發(fā)展變化,從而體現(xiàn)日本與日本文化的性格。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文學形式,自奈良時期發(fā)展至今,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俳句中蘊藏的美學概念,體現(xiàn)了日本文學與文化獨特的審美追求,也與其他民族的審美意識,特別是與中國文化有所相通。作家李長聲長居日本,在他的講述下,我們將體會到俳句的獨特魅力。
日本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家,并且十分重視上下級關系,茶道的禮法也不例外。尋其根源,有人認為這是接受了中國儒教的長幼尊卑的思想。其實,這背后有更深層的思想淵源。北京大學日語系教授滕軍老師研究中日茶道文化多年,讓我們跟著滕老師一起,學習源于敬畏的日本茶道禮法。
日本講究“禪茶一味”,茶道的很多規(guī)則,其實是禪宗思想的外化。禪宗文化對日本文學、茶道、飲食、寺院庭院滲透著諸多深遠的影響,是日本人顯性生活方式里內含的精神源頭,甚至造就了日本“斷舍離”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文良,將與我們一同探究禪宗是如何做到適應日本的宗教土壤繼而本土化,在當代仍產生較大影響力并且進入西方思想界話語體系的。
除了禪學,美術也是被日本吸收和內化的領域之一?!度毡久佬g史》作者、著名美術史家徐小虎形容:“日本文化就像一個牡蠣,張開外殼接受海中各種外物侵入,再將來自大陸的那些沙礫轉化成珍珠?!比毡居袣v史記錄以來的藝術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中國藝術的傳入和影響,但對于日本來說,其在外來美術的影響下千變萬化,卻又有永守不變的本質。徐小虎老師將通過對日本美術的多面性進行分析,探討其中日本的美學特征,以及日本人“不歌頌永恒,只追求瞬間乍現(xiàn)的美感”的民族性格。
在文學方面,日本文壇涌現(xiàn)出一批文人以及不同文學流派,構建了別樣的日本文學圖景。日語文學研究者、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許金龍老師,將梳理和呈現(xiàn)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與特征,同時以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思想以及其獨特成長史的分析,洞見日本新時代文學代表的內核。
在我們熟悉的日本電影之外,其實日本影視人不斷突破平臺局限性,在電影、電視和流媒體平臺之間游刃有余,最終逐漸形成風格多樣、尺度得體、平緩自省的新派日本影像。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主任編輯支菲娜,研究日本電影多年,她希望從影像包容度的變遷角度,觸及日本電影和電視劇美學風格走向及其背后的政治、社會、人文、技術、國際化動因,并解析21世紀以來日本電影在華傳播狀況及其深層文化因素。
從傳統(tǒng)文化走到現(xiàn)世人生,最后我們將進入一個虛擬世界——二次元?!岸卧庇蓜赢嫛⒙?、游戲和小說組成,從20世紀50年代漫畫師手冢治蟲的崛起和日本打造“東方迪斯尼”開始,虛擬的“二次元”文化逐漸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林品,也是很多人熟悉的“Cosplay達人”。通過回溯日本“二次元”的發(fā)展源流,林品將試圖解答:“二次元”文化為何會在現(xiàn)當代爆發(fā)那么強的生命力?日本提供了怎樣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huán)境?又是怎樣將“二次元”文化向外輸出,成為國家文化的獨特名片,并且融入世界性的話語體系?
序章及前兩章圍繞日本人的性格、京都以及東京與奧運會三個角度,對日本的現(xiàn)實世界進行觀察與闡述;第三章至第八章,所討論的俳句、茶道、禪宗、美術、小說、電影等,是將現(xiàn)實世界加以升華的文化符號;而最后一章,我們將進入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二次元。
懷揣著對世界的美好期待,一端回溯古典美學,一端看顧現(xiàn)代生活。當我們感慨為什么日本能將這兩極有機融合或者加以平衡,而我們卻時常被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割裂感所困擾時,或許能從中獲得些微的啟示。
整本書說出了一個“異”字:日本自古以來沒有科舉制,沒有士大夫階層。茶道的形式感如此強烈,強調的是平等的精神交流。禪宗簡單得能進入世俗觀念和大眾生活,俳句充滿幽默和市井精髓,很多文化符號在今天看來很有意思,是因為吻合了今天社會發(fā)展的特質。古典日本向現(xiàn)代日本嬗變,電影、音樂、二次元越來越被年輕人喜愛并被其深刻地影響。
文化生生不息,古今中日,風月同天。今天來巡禮日本文化,悅目更是賞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日本人和風物,也思考我們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