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家書(全2冊)
- 唐浩明編著
- 1256字
- 2022-10-28 11:00:41
序言 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中國古代有句名言,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民間還有一句流行更廣的話是“富不過三代”。這兩句話說的是一個家族的富貴榮華難以長久傳承。但在近代有一個家族,五世之內代代都有杰出人才,至今已經八世,仍然家風清白,子弟俊秀,令人敬佩。這個家族就是湖南湘鄉的曾氏家族,為這個家族的家風打下牢固基礎的便是曾國藩。
曾國藩年輕時即離開與父母兄弟同處的大家庭,中年以后又與妻子兒女長久分離。維系親情的主要紐帶便是家書。曾國藩看重與家人的書信往來,自己更是勤于寫信。即便是官務繁忙,甚至戰事危殆之際,他也會抽出空來,與家人筆談家常瑣碎、戰事狀況。這些信件傳下來的有1400多封,都收在他的全集中。
20年前,我從這1400多封中挑選出300多封對今天的讀者仍有閱讀價值的家書,為方便大家更好地閱讀,我對所選的每一封信件都作了評點。從曾國藩的家世學養、人脈關系及時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闡發信里信外諸多令人感興趣的話題。試圖通過評點,和大家一同走進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心靈深處,并借此觸摸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淀。這部評點頗受社會歡迎,年年重印,長銷不斷。
現代出版社此番邀請我從這部評點中把曾國藩給他兩個兒子的信件挑出來,編輯成冊,供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這是很具職業眼光的選擇。給兒子的信,的確是曾國藩家書的精華。
曾國藩對子女的期待很明確。他不指望兒子做大官賺大錢,而是希望他們做讀書明理之君子。那就是說,把書讀好,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君子。
曾國藩通過給兩個兒子的大量書信,來實現他的這個意愿,他不厭其煩地告訴兒子,要讀些什么書,要怎樣把書讀好。比如說,他要兒子不能只讀應試書,還要多讀能增加知識、開闊心胸的諸子、史書,以及先輩大家的詩文。讀書時要做到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如此方能將書中所說轉化為自身所悟。
作為一個讀書人,要明白哪些基本道理呢?曾國藩告訴兒子,要孝友,要勤儉,要吃苦耐勞,要有仁愛之心,對人對事都不能怠慢,等等。讀書明理的最大目的是做一個君子。衡定是不是君子,主要在德上。曾國藩告訴兒子:德,除開道德品質方面的所指之外,還包括一個重要的方面——習慣。習慣得靠從小時候培養,從小事上著手。比如說,誠實從不說謊話做起,勤奮從不睡懶覺做起,儉樸從不坐四人轎做起,謙虛從不譏笑別人做起,等等。小事易做而難以堅持,長久地堅持就成了習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再覺得是難事了。所以,青少年時代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將會使人終身受益。
曾國藩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悟,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生觀、價值觀,以飽含父愛的深情文字娓娓道出,如惠風撲面,如細雨潤物,讀起來舒心受用;反復閱讀,又能常讀常新。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就在這樣的教導下日漸成長,而且做到了一輩子沒有偏離正道,最終一個成為愛國外交家,一個成為成就卓著的數學家。他的兒子們又將這種家風傳承給下一代,一代代這樣地傳承下去,終于使得湘鄉曾氏成為“清芬世守,盛德日新”的著名家族。
這就是曾國藩家書的當代價值。我希望中小學生們在功課之余,抽出一點時間來,認真地讀讀這本書。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