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神仙故事(全2冊)作者名: (明)王世貞著 潘堯點校本章字數: 2363字更新時間: 2022-10-28 11:05:01
推薦序 根植于中國本土的神仙文化
神仙文化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代,今天河北、山東沿海地區(qū)的燕國、齊國方士已經發(fā)展出一套求仙升仙的信仰追求和學說體系。這大約是因為大海茫茫,古人無法抵達彼岸,又有海市蜃樓之類的幻境,最容易引發(fā)人們對異世界的想象。秦始皇、漢武帝等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能長生不死,永葆世間的權勢財富,實現(xiàn)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更是靡費財力人力,派遣使者到處求仙問藥,導致世間修仙之風大盛。此后歷朝歷代,神仙之說都十分流行,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隱士,多有醉心于入山訪仙、在家煉藥者。隨便翻開一本古人的作品集,里邊完全找不到神仙身影的,恐怕是屈指可數。
我們今天當然已經知道,神仙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歷來所說的那些神仙沒有哪一個是得到證實的。從今天的科學理性來說,我們當然沒有必要繼續(xù)相信神仙,更不應該沉迷追隨。但是,神仙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很重要的地位,給幾千年來的中國人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傳統(tǒng)文化里那些迄今仍頗具價值的部分,美麗而富于趣味,且都是和神仙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像世界上其他文明里那些古老的神怪妖物至今仍活躍在奇幻文學、好萊塢電影和夢工廠動畫里一樣,中國的神仙至今也還不斷地激發(fā)著文藝創(chuàng)作的靈感,活在當代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想象里。所以,將神仙文化一律斥為封建迷信,嗤之以鼻,丟在一邊,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深入體會古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想要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開放更充實,我們就還得好好地去讀一讀那些寫神仙的作品,學一學關于神仙的知識。
中國的神仙典籍,有源遠流長的譜系,上古時代的《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已經包含很多的神怪形象和神仙傳說。漢代以后更產生了傳為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傳為東晉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五代沈汾所著的《續(xù)仙傳》等專門的神仙傳記。漢魏六朝志怪、唐代傳奇以降直到《西游記》《封神演義》等明清敘事文學中利用神仙故事,又進一步加以渲染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年輕的讀者當然未必從一開始就要去啃那些最古老的艱深典籍。找一部分量適中、內容全面,最好還有白話譯注的著作入手,是比較推薦的。這部《中國神仙故事》,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它對《列仙全傳》做了注釋與翻譯,可讀性非常高。
《列仙全傳》出版于明代,因為出現(xiàn)時間較晚,重要的仙人形象和文學傳記早已出世,此書將既有的各種仙傳加以綜合,囊括了歷朝歷代的重要仙人事跡,一覽可得。書的價值,我們簡單舉例一二便可了然。例如著名的“東方朔偷桃”故事,可以從本書《西王母》篇里看到:
后來西漢元封元年,西王母降臨在漢武帝的宮殿,進獻七個蟠桃給武帝。西王母自己吃了兩個,武帝想留下桃核。西王母說:“這種桃子不是人間所有,三千年才結一次果。”東方朔恰巧在窗縫間看到這一幕,西王母又指著他說:“這個人多次偷吃過我的桃子。”(潘堯譯文)
記載雖然簡潔,但西王母、武帝與東方朔三人的情態(tài)宛如一幕小戲劇,繪聲繪色。“東方朔偷桃”也在后來成為各種文藝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屢屢作為典故被引用。古代文人墨客只要寫到桃花、桃子,往往就會想到東方朔的這個故事。
我們最熟悉的小說《西游記》里,第二十六回寫到孫悟空打壞了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樹,為此四方求藥治樹。當他來到東華帝君所居的方丈仙山時,有這么一段插科打諢:
只見翠屏后轉出一個童兒。他怎生打扮:
身穿道服飄霞爍,腰束絲絳光錯落。頭戴綸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煉元真,脫本殼,功行成時遂意樂。識破原流精氣神,主人認得無虛錯。逃名今喜壽無疆,甲子周天管不著。轉回廊,登寶閣,天上蟠桃三度摸。縹緲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東方朔。
行者見了,笑道:“這個小賊在這里哩!帝君處沒有桃子你偷吃!”東方朔朝上進禮,答道:“老賊,你來這里怎的?我?guī)煾笡]有仙丹你偷吃。”
讓孫悟空和東方朔這兩個超越時空的“神仙”來了一段拌嘴。東方朔本來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滑稽人物,孫悟空的牙尖嘴利更是老少皆知。這段拌嘴把他們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但如果我們不知道東方朔背后這個“偷桃”的故事,也就讀不出這段文字的趣味了。
又如《東王公傳》記載東王公和玉女做“投壺之戲”時,東王公見到玉女失誤便大笑,閃電隨著笑聲從口中發(fā)出。這段記載本身的意圖,是想要解釋“閃電”這種天氣現(xiàn)象的起源。神話時代的人們對于各種天文地理現(xiàn)象還缺乏足夠的科學知識,便為之想象出許多起源故事。它也成為傳說文學中一種很重要的類型。我們今天當然不需要把這個解釋當作知識來接受,但由此而產生的這個小場景(也許還不足以稱為“故事”)卻很有趣味,東王公就像是一位我們生活里常常能夠見到的那種詼諧親切的老人,和年輕的玉女一起游戲,對對手的失誤發(fā)出善意的戲謔。“玉女投壺”“天公大笑”也同樣成為中國文學里著名的意象。比如李白的名作《短歌行》里寫道: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愿,與人駐顏光。
只從字面來看,“天公”一聯(lián)令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天公為什么見了玉女就要大笑,這大笑又有什么意思?我們只有讀過了這個故事,才會明白李白原來是在說天地茫茫,亙古以來已經不知道發(fā)生過多少次的雷鳴電閃了,在如此廣闊寂寥的宇宙背景下,時間是永恒的,無始無終;而生命是短暫的,轉瞬即逝,進而推敲出詩作背后的深意,年華易老,且行且珍惜。
書中像這一類的內容十分豐富,不但充滿趣味,對理解整體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也很有幫助。潘堯為全書作了明白曉暢的白話翻譯,下附原文和簡明的注釋,書中還配上精美的插圖,既能恰當地傳達出原書的內容旨趣,也營造出了輕松多彩的氛圍,頗便于閱讀。本書對于想要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讀者來說,都是十分方便且有益的。
是為序。
林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