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互同情的愉悅
不管同情從何而生,如何產生,我們總是會對別人發自內心的同情感到無比欣慰,對別人與我們相反的表情感到無比震驚。有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喜歡妄自推斷別人的情感。他們認為,一個人感到軟弱無助和需要別人支持時,看到別人對此也有同樣的認識,便會高興,因為他由此而確信會得到那種幫助;反之,他會認為別人對他有敵意而憂傷。但是,人的喜怒之情瞬息即逝,往往來得莫名其妙,因而很明顯它們不是出自某人利己的私心。當一個人使出渾身解數去逗引同伴發笑時,他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人發笑,他就感到沮喪;而如果同伴們大笑,他就會備感愉快。他把同伴們的認同看成是最大的贊賞。
雖然他的愉快和痛苦確有可能是這樣產生的,但是這并不全面。愉快似乎并非全部來自同伴們的認同;痛苦也似乎不全是來自他得不到認同時的失望。當反復閱讀一本書或一首詩時,我們會感覺很無聊,發現不了任何樂趣;可是我們依然愿意為同伴朗讀,并從中得到樂趣。因為對同伴來說,這其中仍然充滿著新奇的魅力,我們能從同伴的角度去體味其中的樂趣,如果朋友認同,我們便會為與同伴心意相通而感到興奮不已。與其說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樂趣,不如說我們是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想象其中的快樂。相反,如果我們的同伴不會感受到其中的樂趣,無法享受,那對此我們便可能非常惱火,不再認為給朋友朗讀還有什么意義。毫無疑問,這樣的情況與前面的例子一樣說明,同伴的快樂使我們高興,沉默使我們失望。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何同一場合時而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時而又給我們帶來了痛苦,但是,這都絕不是愉快或痛苦的唯一原因。而且,看起來雖然我們的感情與別人相同,似乎是使人愉悅的一個原因,它們的相悖似乎也是使人痛苦的一個原因,但是它們無法全面地解釋產生愉快和痛苦的原因。當我高興時,同伴的理解會使我感到愉快;但是當我傷心時,如果他們的同情只是使我更加悲傷,就不是雪中送炭了。不管怎么說,同情總能增加快樂,減輕痛苦。它通過提供另一種滿足的源泉來增加別人的快樂,同時通過提供合意的感情來減輕別人的痛苦。
因而,相對于愉快的情感而言,我們更傾向于在悲傷的時候,找一同伴來一吐為快,以此得到同伴的認同和安慰,而不是朋友的無動于衷。
當不幸者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時,他們是多么寬慰啊!因為別人的同情,可以減輕一部分痛苦,甚至可以說他們一起分擔了痛苦。可是在傾訴的過程中,不幸者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想到了自己的痛苦,他們回憶起過往的傷心事,于是淚涕俱下,又沉浸在種種悲痛之中。但是,明顯地,他們也從中得到安慰,因為他們從對方同情中得到可彌補悲痛的補償。相反,對不幸者來說,最殘酷的打擊、最無禮的侮辱是別人對他們的災難無動于衷。可以說沒有與朋友分享快樂,只是沒有禮貌的表現,但是對朋友的苦難,無法認真傾聽,無法認同,則是一種殘忍的行為。
愛可以帶給人們愉悅,恨卻使人產生不快。因此我們渴望朋友的友情,但更渴望得到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認同,渴望他們接受自己的憤怒。身處順境時,我們很少為朋友的過少關心而生氣;而當我們遭遇逆境時,我們就無法接受他們的漠不關心。對于朋友的朋友來說,我們很少能和他們也成為朋友,但是對與朋友不和的人來說,我們卻很容易也和他們成為敵人。即便我們對前者有意見,我們也不會和朋友進行爭論;但是如果我們與后者相處友好,那估計我們和朋友就得大動干戈了。愛和快樂總會令我們內心愜意、滿足而別無他求;悲傷和怨恨則強烈地需要用同情來平息和安慰。
如果一個人因為得到我們的同情而備感欣慰,為得不到我們的同情而痛心,那我們會為奉獻自己的愛心而深感高興,為無法做到這一點而備感痛心。我們不僅會祝賀取得成功的人,而且也會去安慰不幸的人。和一個心意相通的人交流,可以得到的快樂,遠遠可以補償我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相反,無法表達自己的同情,總是令人不愉快的。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能為對方分憂,無力承擔他的不幸,會使我們更加難過。
如果我們聽到一個人為自己的不幸大聲痛哭,而換位思考自己無法產生如此劇烈的情感反應時,我們對此就會震驚;甚至我們會因無法理解,而認為此人膽小軟弱。如果一個人因交了點好運而過于興奮和激動,我們就會對他的高興表示不滿;并且,由于我們不能贊同它,便將之視為輕率和愚蠢。如果同伴們聽到笑話后笑個不停,超出了我們認為應有的分寸,對此我們可能會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