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人文常識
- 李問渠主編
- 20498字
- 2022-10-27 17:29:01
歷史
大禹治水
原始社會末期,堯命鯀去治理黃河流域的洪水。鯀筑堤防洪,治水九年而無成效。堯之后,舜繼位,將鯀處死,轉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大禹為治理洪水,走遍了黃河中下游,四處考察,確定了開溝鑿渠、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的治水方案,然后帶領治水大軍,疏通“九河”。經過13年努力,他終于平息了水患。13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舜因禹治水成功,深得人們的愛戴,傳位于他。
國人暴動
所謂“國人”,就是指奴隸社會時期的平民,地位比奴隸稍微高一點。西周厲王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苛刻專制,“國人”忍無可忍而發起暴動,將周厲王趕下臺。“國人暴動”由此而來。
共和行政
國人暴動之后,周朝歷史上出現了由大夫代理行政的時期,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的局面只持續了14年,公元前828年,厲王死于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戰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書而得名;后段為戰國,因當時7個較強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而得名。
春秋五霸
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日漸削弱,諸侯國為爭奪實際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先后有五個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領導下的齊國東征西討,消滅和降服了中原地區的一些弱小國家,國力強盛,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因此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上卿趙盾與大將軍屠岸賈的矛盾異常激化,屠岸賈借口趙盾有謀害先君之嫌而借晉國公之力將趙盾全家300余人盡皆誅殺,只有趙朔(趙盾的兒子)的夫人莊姬(晉景公的妹妹)住在宮中母親那里待產而幸免于難。屠岸賈打聽到莊姬生了一個兒子,當然要斬草除根。于是,當時趙家的兩個家臣程嬰和公孫杵臼便商議如何保住趙家這棵獨苗。由于公孫杵臼是醫生,故由他進宮將孤兒帶出宮,然后再由程嬰向屠岸賈“告密”,以程嬰之子為替身換下“趙氏孤兒”。為防屠岸賈知情,程嬰忍辱負重投于屠岸賈門下,讓“自己的兒子”(即趙氏孤兒)認屠岸賈做義父。15年后,孤兒成人,了解真相后,向當時的國君晉悼公闡明事實,最終殺掉屠岸賈報了仇。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時。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講和,之后忍受奇恥大辱,帶著妻子兒女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3年以后,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立志洗雪國恥。為了堅定報仇的決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恥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覺及吃飯前,都要嘗嘗苦膽的滋味,提醒自己永遠不忘掉復仇志向。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推行一些休養生息的政策,終于使越國兵精糧足,國富民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軍大敗吳國,夫差被迫自殺。
戰國四公子
孟嘗君:齊公子,名文字孟,封于薛邑,號孟嘗君。門客為孟嘗君去薛邑收債,免除部分貧苦人債務,取得薛邑人的擁護,當其受齊王猜疑罷相后,得以于薛邑安身立命。后孟嘗君為秦相,又受秦王懷疑,準備加害。他得門客中雞鳴狗盜之徒相助,逃出秦國。后任魏相,他曾支持齊、燕、韓、趙、魏五國攻秦,受到蘇秦的稱贊。他還曾聯合燕、趙攻齊。
信陵君: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稱信陵君。他是連橫抗秦之著名人士,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8年,秦圍趙邯鄲,形勢危急,信陵君竊符救趙,殺魏將晉鄙,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因而留趙居住10年。后秦大軍攻魏,連敗魏軍,于魏危難之際,信陵君借得趙軍10萬人,并組織燕、韓、楚、魏、趙五國聯軍,在今陜縣和華陰縣連敗秦軍,將秦軍趕至函谷關以西。
平原君:趙公子,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封于東武城,號平原君,養士3000人。公元前262年,秦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坑趙卒40萬,并乘勝圍邯鄲。在趙國面臨城破國亡之際,平原君協助趙王組織守城,并說服趙王派使臣去魏、楚求救。魏王畏秦,雖發兵10萬,卻于進軍至趙魏邊境時,停滯不前。平原君之夫人,乃信陵君之姐姐,于是平原君致信信陵君:“請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立即發兵來救邯鄲10萬人的性命!”于是信陵君乃設計奪得魏軍指揮權,發兵救趙。與此同時,平原君又親帶20名門客,赴楚求救,終于說服楚王命春申君率楚軍救趙。在趙、楚、魏三國軍隊聯合作戰下,秦軍腹背受敵,大敗而回。
春申君:楚公子,名黃歇,為楚相20余年。“雖名相國,其實王也。”他有門客3000人。他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封于吳,號春申君。他曾奉命援趙,解邯鄲之圍,使秦東進戰略受挫。公元前256年,他為楚滅魯。有門下舍人李園,先以其妹獻春申君,有娠之后,又勸春申君將自己的妹妹獻給楚王,生子立為楚太子。楚王死后,郎中朱某曾預言李園將殺春申君以滅口,建議春申君先發制人,春申君不聽,后果為李園伏兵所殺。
封禪
封禪是古代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的典禮。“封”指筑土為壇祭天,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表示受命于“天”。“禪”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舉行。實質上,封禪是一種具有政治目的、又帶有神秘特點的祭祀活動。傳說上古時代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說法。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都舉行過封禪儀式。
破釜沉舟
秦末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秦軍困趙于巨鹿(今河北平鄉),趙王歇向楚懷王心(陳勝遇害后,項梁、項羽等便擁立原楚懷王之孫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求援,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北上救趙。宋義率大軍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畏縮不前,項羽便殺掉宋義,領軍繼續前進。當部隊渡過漳河后,項羽命令把所有的船只鑿破,沉到河里;再把做飯的鍋也全部砸碎;每個士兵只帶三天的干糧,向秦軍進攻。項羽帶領部隊以寧愿戰死也不回來的決心,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戰斗,大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語由此而來。
鴻門宴
秦末,劉邦與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后來劉邦搶先進入關中,項羽大怒,率大軍準備攻打劉邦。這時劉邦駐軍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南),兵力10萬。項羽駐扎在新豐鴻門(今西安東北),擁兵40萬。劉邦自知不是對手,親率100余名騎兵與張良、樊噲來到鴻門向項羽道歉。在宴會上,項羽的軍師范增令項羽的堂弟項莊進去借舞劍助興為名,借機殺死劉邦。項伯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借以掩護劉邦。危急時刻,張良出帳,令樊噲帶劍執盾闖入,使劉邦借口乘隙脫逃。項羽當斷不斷,放走了羽翼漸豐的劉邦,為自己留下了禍根。
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在鏟除韓信等異姓王的過程中,為了鞏固劉家政權,大封同姓諸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王的權勢越來越大,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文帝時,著名政治家賈誼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向文帝提議采取措施。文帝將一些大諸侯國分成若干小國,但未能奏效。至漢景帝,御史大夫晁錯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削藩”的主張。但這卻成了諸侯王反叛中央的一個借口。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淄川王六個諸侯,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于景帝三年(前154)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叛亂之初,景帝顧忌各諸侯國的強大勢力,忍痛殺掉晁錯,以安撫各諸侯王。但劉濞“清君側”是假,篡君位是真,不僅不退兵,甚至自封為“東帝”。這促使景帝下決心平定叛亂。經過三個月的戰爭,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了,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的打擊。景帝乘機將諸侯王的權力全部收歸中央,鞏固了中央政權。
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為了聯合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委派張騫為特使,率100多人的使團出使西域。但是,張騫的使團出了陽關不久,便遭到匈奴騎兵的襲擊,一行人全部被俘。張騫在被關押了10年之后,終于找準機會逃了出去,到了大宛國,然后再從大宛到了康居國,最后歷經艱辛到達了大月氏國。可是大月氏已遷徙,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張騫只得再從大月氏國到大夏國(今阿富汗)。在考察了大夏國后,張騫啟程回國,途中再次被匈奴捕獲,又被扣留了1年多,后于公元前126年回國。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卻打通了一條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漢武帝非常高興,封他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這時漢朝已三次大勝匈奴。張騫率領龐大的馬隊,帶了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特產,從西域各國換回了毛毯、貂皮、駱駝以及葡萄、黃瓜、芝麻等商品。
張騫出使西域,大大增進了漢和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張騫開拓的從長安到西域各國的通商之路,成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漢末軍閥割據
公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一帶);
劉虞、公孫瓚占據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
曹操占據兗州(今山東東南部、河南東部);
袁術先占據南陽,后占據揚州(今淮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以北);
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今江蘇北部);
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下游以南);
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
劉璋占據益州(今四川、貴州和云南北部);
張魯占據漢中(今陜西南部);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據豫州(今陜西東部、河南西部);
馬騰、韓遂占據涼州(今甘肅)。
三顧茅廬
官渡之戰后,劉備沒有自己的根據地,處境十分艱難,無奈只好帶領關羽、張飛、趙云等將投奔荊州劉表,暫居江夏。寄人籬下,大業無成,劉備心中甚是著急。為此,他多方延攬人才。后經當時名士徐庶的推薦,他親自前往襄陽隆中訪問隱居在那里的瑯琊名士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郡(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從小就死了父母,跟著叔父在荊州避難。十七歲那年,叔父去世,他就在隆中臥龍崗蓋了幾座草屋種地讀書。他胸懷大志,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個杰出人才,就像臥龍崗上的一條臥龍,終有一天要騰空而起,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臥龍先生”。
劉備第一次去時,諸葛亮不在,劉備無功而返。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再次去拜訪,不料這次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罷。第三次去時,諸葛亮剛回來,正在午睡。劉備于是靜靜地在門外等候,直待諸葛亮醒來。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誠心,便趕忙將劉備兄弟迎進屋內。劉備進屋與之交談,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劉備大喜過望,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從此劉備十分看重諸葛亮,諸葛亮也為劉備鞠躬盡瘁。后來,諸葛亮顯露出非凡的才能,為劉備建立蜀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樂不思蜀
公元263年,三國之一的蜀國滅亡,蜀國后主劉禪被司馬昭俘虜。一次,司馬昭(魏國大將軍)宴請劉禪,席間表演蜀國樂舞,劉禪的侍從都感到悲傷,劉禪卻看得很高興。司馬昭見此情形,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也。”事后,劉禪原來的大臣郤正悄悄對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這樣問您,您應該哭著回答‘先輩的祖墳遠在隴蜀,我的心因懷念西蜀而悲痛,沒有一天不想念。’然后閉上眼睛。這樣,司馬昭可能會放我們回去,我們就可以再招兵買馬,以圖恢復漢室江山。”后來,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就將郤正所教的話說了一遍,然后閉上眼睛。司馬昭說:“這話怎么像是郤正的話?”劉禪驚訝地睜開眼睛說:“正是郤正這么教我說的。”司馬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來。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西晉建國后不久發生在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大禍亂,它自公元290年宮廷政變起,至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立晉武帝第25子司馬熾為晉懷帝止,前后持續了16年。“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
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部為止,“五胡十六國”時期共歷時135年。
東漢以來,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開始向長城以內和黃河流域一帶移動。他們的不斷內遷,給當時中原地區與漢族封建政權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史稱“五胡亂華”。所謂“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較主要的北方少數民族。十六國則指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漢。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實際上共有20國。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紀上半葉,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個強盛的吐蕃政權,在贊普(國王)松贊干布的統治下,國力強盛。松贊干布渴慕唐風,希望能和大唐和親,三次遣使入唐進貢請婚。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感其誠意,讓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次年初,文成公主在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吐蕃邊境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為示友好,松贊干布特按唐朝禮儀舉行了迎親儀式,與李道宗相見時執子婿之禮,以示敬意。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技工、書籍、種子等等,把先進的唐文化傳入吐蕃,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漢藏關系的友好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武門之變
唐朝剛建立不久,李世民就和皇太子李建成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當時,李世民手下擁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秦瓊、尉遲恭等一批志士豪杰。但是太子李建成也非等閑之輩,他協助李淵處理政務頗得器重,在朝中有不少支持者,同時他還聯合了齊王李元吉。雙方為了贏得主動,不惜收買對方屬官。李建成收買李世民重要將領沒有成功,而李世民則很輕易地收買了李建成麾下較低級的官員。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和李元吉絞盡腦汁。凡是有調動兵馬的機會,他們總是想方設法把李世民的部將調離。這樣,他們之間由明爭暗斗發展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公元620年,突厥南下犯邊,李建成向高祖推薦李元吉出征,并擬調秦王(李世民)府中大將尉遲恭等出征,謀劃趁機殺掉李世民。這個消息很快傳到李世民那里,他立即決定里應外合,先發制人。次日晨,李建成、李元吉早朝。李世民設伏兵于玄武門(宮城北門),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就是唐太宗。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唐太宗即位時,取年號為貞觀。在整個貞觀年間,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的政策,如實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通過租庸調法,減輕了賦役;注意增殖人口,賑災備荒;興修水利,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由于這些措施的實行和當時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廣大農民群眾有了一個生產的和平環境,勞動積極性得到發揮,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貞觀政要》描繪當時的情景說:“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這種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唐太宗卓越的政治才能是分不開的。他親眼目睹了在農民起義打擊下既富且強的隋朝頃刻而覆,而且“惕焉震懼”,常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古訓警示自己,大臣也不斷用這些話進諫。君臣同舟共濟,勵精圖治,使得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從貞觀年間起步的這股經濟發展勢頭,一直保持到百年后的唐玄宗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繼太宗之后又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上臺伊始,厲行均田制度,改革吏治,使一度中斷的清明政治得以繼續,從而促使社會經濟、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種情形因為主要持續在玄宗前期的開元年間,所以被稱為“開元盛世”。
垂簾聽政
在我國君主專制社會里,皇帝親臨金鑾殿處理政務大事。當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后或太后臨朝聽政。皇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是從武則天開始的。《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后(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圣’。”
安史之亂
唐玄宗執政后期,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詐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寵信。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權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覬覦唐朝的統治權,在經過10年準備之后,最終于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公開舉起了反叛的旗幟。當時,守邊部隊大大超過中央禁軍,因此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陽。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隨后向長安進軍。唐玄宗手足無措,倉皇逃往四川。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次年,叛軍內部火并,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刺死其父,自己當了皇帝。郭子儀趁此機會,在回紇騎兵的幫助下,發動反攻,大敗叛軍,先后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安慶緒逃往相州,叛軍主要將領史思明投降。此后,叛軍勢力日漸衰落。763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在廣陽附近被迫自殺,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勢衰落,朝廷無力收回叛軍的兵權,只得任命降將張忠志(后被賜名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分別為成德、幽州、魏博節度使,這就是安史之亂后出現的第一批藩鎮勢力——“河北三鎮”。他們倚仗自己手中的兵權,獨立掌握勢力范圍內的賦稅、戶口,不報中央,也不聽從朝廷的任免調遣,或父子兄弟相傳,或軍將自行代立,中央只能事后承認,藩鎮成了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繼“河北三鎮”之后,內地也相繼出現了藩鎮割據的現象,他們或興兵作亂,對抗中央;或時叛時服,割據地方,藩鎮之間和藩鎮內部也不斷爆發爭權奪地的戰爭。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期朝臣間的一場黨派之爭。牛黨的黨首是牛僧孺,他和李宗閔等人是進士出身的官僚的代表。李黨的首腦是李德裕,是門蔭出身官僚的代表。牛黨重科舉,重詩賦,因為詩賦是進士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李黨則相反,重經術,重門第,屢次向皇上請求廢除進士科,代表著沒落的門閥士族的要求。牛黨主張對割據的藩鎮姑息妥協,反對用兵;李黨則力主削藩伐叛,強化中央集權。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里,相繼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統治黃河流域,歷史上總稱為五代;而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又先后出現了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后蜀、南唐、北漢等10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五代十國”由此而來。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奪取后周政權的軍事政變。后周世宗柴榮死后,年僅7歲的周恭帝繼位,無法管理政事,國家政局開始動蕩不安。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掌握著后周的軍事大權。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謊報北漢和遼會師夾攻,并奉命帶兵北上。大軍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在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的共同策劃下,將士將黃袍強加于趙匡胤身上,歡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回師京城,部下強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在軍事上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富有政治斗爭經驗的趙匡胤非常清楚,自五代以來,朝代的更替基本上是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為了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類的事件重演,他就必須設法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在即位第二年(961)的秋天,在宮中專門宴請石守信等高級將領,勸他們不如多積金帛,獨自享樂,放棄兵權,到地方廣置良田美宅,既可以享樂一生,又可以使君臣相安。這些將領們明白了趙匡胤此舉的目的,于是紛紛上表稱病,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太祖欣然同意,罷免了他們的軍職。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方法罷免了各藩鎮的節度使。這樣,禁軍與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手里。
澶淵之盟
北宋前期,遼的力量逐漸強大。遼軍常到黃河流域騷擾擄掠。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軍大舉攻宋。蕭太后率20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陽),矛頭直指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東京與澶州僅一河之隔,形勢對北宋十分不利,朝廷上下手足無措。宰相寇準極力勸說真宗御駕親征。十一月,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把幾千個前來攻城的遼兵殺得落花流水。在隨后的戰斗中,他們又射死了遼軍先鋒蕭撻覽,狠狠打擊了遼軍囂張的氣焰。遼軍士氣低落,寇準力主乘勢進軍,收復失地。但宋真宗不敢與遼軍決戰,于是宋遼進行議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遼營談判,條件是不準割地,歲幣(北宋政府每年給遼、西夏的錢財等物)“百萬之下皆可許”。寇準覺得歲幣數太多,就對曹利用說:“不得過30萬;過30萬,我斬了你。”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遼國皇帝稱宋朝皇帝為兄;宋每年向遼進貢20萬匹綢緞和10萬兩銀子;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遼撤軍后,宋真宗也班師回京。
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澶州附近有古湖曰澶淵,故得名)。
靖康之變
宋徽宗時期,原本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興起。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國。當時,宋朝北方的遼國已江河日下,宋朝乘機聯合金國攻遼。但是,宋朝長期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宋、金聯合擊遼的過程中,主要依靠金軍作戰取勝,而宋朝的軍隊則顯得缺乏戰斗力。因此,1126年,金國滅遼后,便決定大舉進攻宋朝。強大的金國軍隊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開封。宋徽宗恐慌至極,連忙退位,讓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則逃到南方的鎮江去了。宋欽宗即位,年號“靖康”。抗戰派李綱主持開封事務,得到軍民的支持,士氣一時十分旺盛,金兵敗退。
金兵北撤后,宋朝統治者以為萬事大吉,又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金軍在經過一個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這時,宋朝的主和派控制了朝政,他們一心只想求和,根本不組織力量進行抵抗。開封很快就被金軍攻破,宋徽宗與宋欽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將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宗貴戚等3000余人以及許多技藝工匠,還有北宋朝廷的各種儀仗、器具、珍寶、藏書、地圖等,全都帶往北方。當時的開封城幾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從此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
土木堡之變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擅權,朝政日亂,邊防空虛。這時,蒙古瓦剌部強大起來。瓦剌首領也先夢想恢復“大元一統天下”,便極力向中原擴張。公元1448年,也先派2500人進京賣馬,王振按人對他們賞賜,卻擅自降低馬價。也先以此為借口分兵四路來犯,并親率大軍攻打明軍。王振慫恿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以樹君威,英宗應之。然而倉促出兵,行伍不整,糧餉不齊,士氣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軍抵達大同,也先詐敗,誘明軍深入。明軍先頭部隊中伏擊而大敗。王振聽到前方軍隊失敗,驚慌失措,揮師急退。在回軍路上,王振不聽大同總兵讓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鄉里。行40里后,王振又想到大軍會踏壞他家鄉的莊稼,急令軍隊轉道宣府,耽誤了許多時間。十四日停駐在土木堡時,被瓦剌軍隊追上并團團圍住,明軍被圍困兩天,人馬無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請和。也先假裝言和,當明軍移營出城時,瓦剌軍乘機四面圍攻。明軍倉促間人仰馬翻,死者無數。英宗被俘。戰斗中,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將王振一錘擊死。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也死傷50余人。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北部邊防更加危急。這次事件也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戚繼光抗倭
從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帶的封建諸侯糾集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遇到機會就殺人放火,搶劫財物。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帶的大地主、大商人勾結倭寇,共同搶劫分贓,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很大威脅。明政府委派20多歲的戚繼光到浙江防倭。他見明朝軍隊腐敗,沒有戰斗力,就招募強悍有志的農民和礦工16000人,組成新軍,進行嚴格訓練,制定了嚴格的軍紀。戚繼光訓練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被人們稱為“戚家軍”。戚繼光又根據沿海的地形環境特點,創造了一種火器、弓箭相互配合的新戰術,使倭寇的重劍、長槍無法施展威力。
公元1561年,戚家軍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臺州(今浙江臨海)一帶連打了9次勝仗,全殲那里的倭寇,史稱“臺州九捷”。戚家軍使倭寇聞風喪膽,紛紛敗退。公元1565年,東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肅清。
明末宮廷三大案
“梃擊案”:萬歷年間,明神宗專寵鄭貴妃。萬歷二十九年(1601),神宗封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封鄭貴妃所生朱常洵為福王。萬歷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一個名叫張差的男子,直闖朱常洛所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張差被拘后,供出主使者是鄭貴妃內侍龐保、劉成。一些大臣上疏請求追查此案。神宗無意深究,令鄭貴妃向太子解釋。最后,神宗下令處死張差,了結“梃擊案”。
“紅丸案”:萬歷四十八年(1620),神宗崩逝。太子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是為明光宗。鄭貴妃深恐光宗對她記恨,便百般討好光宗,又巴結最受光宗寵愛的李選侍,請求立她為皇后。李選侍則以請立鄭貴妃為皇太后作為報答。但因大臣們反對,事未成。不久,光宗患病,服下一粒紅藥丸后,感到舒服許多,思進飲食。這天下午他又服一丸,不料第二天凌晨,光宗便駕崩了。眾大臣因對光宗之死無據可查,只將崔文升發往南京,李可灼遣戍。是為“紅丸案”。
“移宮案”:光宗死后,皇長子朱由校即被李選侍控制。李選侍將皇長子阻于暖閣,不準大臣入見。太子東宮伴讀老太監王安就欺騙李選侍說,只讓皇長子出去與眾臣見面后即返。朱由校被扶出乾清宮,立即被眾臣擁至文華殿,旋送往慈慶宮,準備擇日登基。乾清宮本是正宮,是天子、皇后所居之處,李選侍居之,使朝臣深感不安。朱由校遂頒布特旨,命李選侍移居仁壽宮,改日再徙噦鸞宮,又以“私盜寶藏”罪名收押太監李進忠等人。李選侍移出乾清宮之后,皇長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年號天啟,是為明熹宗。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門
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便相繼來到東方,最先來到東方的是葡萄牙人。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滿剌加(馬來亞)。隨后,他們不時騷擾中國沿海。1535年,葡萄牙人賄賂通都指揮黃莊,以歲納保金二萬兩為條件請移泊于澳門海面。1553年,葡萄牙人又進一步賄賂通海道副使,稱船只遭遇風浪,貨物被浸濕,請允許在澳門晾曬貨物,于是葡萄牙人便在澳門筑屋居住,并擴大住宅區,建筑城墻、炮臺,自設官吏,使澳門成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國的據點。就這樣,澳門逐漸淪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明清之際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父降清,鄭成功泣勸無效,遂與父決裂,募兵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基地,速建一支兵銳將勇、紀律嚴明的水陸部隊,取得3次抗清勝利,威震東南。清廷圍剿失敗,遂勸降,但鄭成功不為所動。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把臺灣作為其域外領地。1661年,鄭成功召集諸將討論收復臺灣的問題。在此之前,島上人民不堪荷蘭殖民者不準島上人民與大陸交通聯系的禁令,紛紛渡海,并帶來了翔實的臺灣軍事形勢圖,促使鄭成功下定收復臺灣的決心。四月三十日,鄭成功的軍隊順利抵達臺灣海面,在何斌的引導下避開荷軍的炮火,利用漲潮,于荷軍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淺地帶順利地從鹿耳門登陸。在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鄭成功指揮軍隊從海陸兩方面向荷蘭侵略者展開了猛烈攻擊。荷蘭人在赤嵌城受困8個多月后不得不宣布投降。1662年2月1日,荷蘭統帥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非法占領臺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人被趕了出去,臺灣從此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八旗
滿族人自稱“旗人”,這個稱謂源于滿族一種獨特的制度。早先的滿族人以游獵為生,出獵時,往往10個人一組,稱為“牛錄”,首領稱為“額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為適應連年戰爭的需要,于1601年對牛錄組織進行改組,每300人被編為一個牛錄,各牛錄分別以黃、紅、藍、白四色旗為標志,這就產生了四旗。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后來又增加到八旗。努爾哈赤正式建立起八旗制度:每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即旗),分別以黃、紅、藍、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種顏色的旗幟為標志,這就是最初的八旗。滿人入主中原后,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為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旗;下五旗為由諸王、貝勒率領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旗。上三旗作為皇上的親兵,擔任保衛皇帝的任務,下五旗則駐守京師及各地。
三藩之亂
清朝入關后,封明朝三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后為其子尚之信)、耿繼茂(后為其子耿精忠)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決定收回三人的軍權、財政權及用人權,結束其各擁兵自重、獨霸封地的局面。
清廷下令撤藩后,“三藩”之首的吳三桂十分生氣,便密謀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吳三桂殺死云南巡撫朱國治等清朝官吏后,自稱周王,并揮師湖南,清兵措手不及,節節敗退。隨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紛紛起兵響應。至此,三藩之亂開始。
吳三桂的兵勢強大,給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他目光短淺,并沒有乘勢追擊,貽誤戰機,給了清政府喘息的機會。康熙帝從容迎敵,并清楚地認識到禍首是吳三桂,三桂滅,諸藩散。戰爭進行了兩年多,戰場形勢逐漸發生逆轉,西面叛軍王輔臣投降;東面耿精忠作戰不力,勢窮乞降;不久廣東、廣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這期間,吳三桂病死,其子吳世藩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攻下昆明,吳世藩自殺。尚之信在1680年被賜死,耿精忠被俘后解至京師處死。這場歷時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亂”終于被平定下來。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
康熙帝即位之初,鏟除了以鰲拜為首的滿族貴族中的保守勢力。他強調“滿漢一視”,緩和了民族矛盾,為百年盛世奠定了基礎。他在位期間,致力于鞏固邊疆,消除割據,反對分裂。他先后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兩度親征準噶爾部的叛亂;抗擊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與俄國簽訂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的《尼布楚條約》。這些行動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為清朝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雍正帝在位期間,繼續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并于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中央政權對西藏地區的管理。乾隆帝最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挫敗沙俄對我國西北領土的擴張野心。之后他又于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將軍、參贊大臣,對新疆地區實施統治和管理,還擊敗廓爾喀(尼泊爾)對西藏的入侵。他還頒行《欽定西藏章程》,對西藏的政治、經濟、軍事實施重大改革,提高駐藏大臣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其他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均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進行,并呈請中央朝廷欽定批準。
經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亂、反擊侵略的斗爭,最終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經濟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注重發展生產,采取廢除滿族貴族的圈地、獎勵墾荒、實行更名田(即將原明代藩王莊田免費給予原佃戶耕種,佃戶改為民戶,田地永為世業)等措施;并調整賦役制度,推行“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此外三帝還經常大規模地蠲免錢糧,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為發展生產,三帝在位期間,先后治理了黃河、永定河,并在江、浙修筑近300里長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護農業生產。經過百余年的恢復和發展,至乾隆中葉,社會經濟水平已達到并超過明代。康、雍、乾三帝,在國家統治方面,進一步加強皇權,設軍機處,實行奏折制度,根絕宦官干政,制定嚴苛的刑法,嚴厲鎮壓反叛;且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自中央到地方,建立嚴密的統治網絡,極大地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統治的百余年間,國力強盛,國內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的統一得到極大的鞏固,被史家譽為“康乾盛世”。
清宮四大奇案
順治出家:順治生前好僧,曾以“佛門弟子”自稱。順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喪告天下,說年僅24歲的順治死了。然而另有一傳說,說順治沒死,而是因為皇貴妃董鄂氏死了,他過于傷感,離開皇宮到五臺山出家去了。
雍正繼位:雍正名胤禛,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生前并無意傳位于他,倒是對十四子頗為倚重。后來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件事成了眾說紛紜的謎。歷來傳說是雍正與尚書隆科多合謀將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順地成了繼位人。不過對這一傳說也有人提出異議,主要是“于”和“於”,在當時絕不通用,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之死:雍正上臺后,大肆殺戮,大搞文字獄,害死了不少人。當時浙江學者呂留良,評論時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發,呂留良被戮尸。傳說呂氏家族中,除孫女呂四娘逃出外,其余全被殺死。后來呂四娘學得絕技,終于割去了雍正的腦袋。據說,雍正暴死后,是用黃金刻了個腦袋入殮的。
光緒之死:光緒名載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親王的兒子。慈禧親生兒子同治19歲死后,慈禧便選中了這個只有4歲的姨侄兒做了皇帝。不過,光緒名為皇帝,實為傀儡,處處受制于慈禧。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變法失敗,慈禧便干脆把光緒囚禁于瀛臺。由于光緒死于慈禧之前,因此,過去有慈禧毒死光緒一說。近來從故宮檔案中查到有關資料,認為光緒確系病死。
虎門銷煙
19世紀中葉,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侵略者對華鴉片走私泛濫全國,造成深重的民族災難。為此,林則徐在1837—1838年任湖廣總督期間,設立禁煙局,嚴查煙具和鴉片,大張旗鼓地禁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張,林則徐上疏支持,道光帝決心戒煙,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禁煙。林則徐在廣東省內大力禁煙,頒布《禁煙章程十條》,嚴懲販賣、吸食鴉片者1600多名,收繳煙土、煙膏46萬多兩,煙槍4萬余支,同時還收繳外商鴉片20283箱,2119麻袋,合計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虎門海灘,林則徐親自主持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將所繳鴉片用鹽鹵和石灰浸化的辦法加以銷毀。成千上萬的群眾觀看了這一次禁煙活動。“虎門銷煙”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和英美鴉片商販的囂張氣焰。
鴉片戰爭
1840年6月,英國以中國禁煙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軍艦、4000名士兵組成的侵略軍對中國發動侵略性的鴉片戰爭。由于林則徐在廣東作了充分準備,侵略軍為了避免在廣東作戰,沿海北上,轉攻廈門,被鄧廷楨率領的愛國官兵擊退,侵略軍又轉攻浙江,侵占定海,繼而進攻天津海口,威脅北京。昏庸無能的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廣州議和。琦善同英軍簽訂了《南京條約》,答應割讓香港和賠款給英國。道光帝認為這個和約有損清朝尊嚴,決定對英作戰,派奕山到廣州主持軍務。1841年2月,英軍再次進攻虎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奮力反抗,激戰中,老將關天培壯烈犧牲,清軍400多將士全部戰死,虎門要塞落入敵手。此后,戰事不斷擴大,英軍艦艇駛至南京下關江面,陳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談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
太平天國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遂向北進軍。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至9月,太平軍攻占永安,洪秀全按當初拜上帝會聚眾時排的順序(“拜上帝會”擁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洪秀全為二兄,馮云山排行第三,以下是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規定西王以下俱受東王節制。同時,頒布了《太平禮制》、《天歷》,進行了整飭軍紀、清除內奸等工作。
太平軍在永安休整半年后,1852年4月突圍北上,圍桂林,占全州,攻長沙,克岳州。在進軍途中,蕭朝貴和馮云山不幸犧牲。1853年1月,太平軍攻占武漢。同年2月,太平軍水師東下,陸師夾岸并進,于3月29 日攻占南京,遂在南京定都,改稱天京。這樣,太平天國起義的旗幟從金田村插到了南京城。
火燒圓明園
1856年,英國與法國分別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向中國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英法聯軍占領了廣州。1858年5月,他們又北上天津,侵占了大沽炮臺。急于息戰的清朝統治者,被迫在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一年后,中國和英、法之間交換《天津條約》文本的時候,英、法兩國軍隊再次北上,他們拒絕了清政府規定的由北塘進京的路線而去進攻大沽,駐守大沽的清軍給予堅決的回擊。8月,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得手后,立即進逼通州。在通州,他們與中方的談判破裂。10月5日,英法聯軍借口中方扣押了他們的人,開始進攻北京城。清軍在侵略者面前兵敗如山倒,侵略者更加有恃無恐。10月6日,他們闖進了圓明園這座藝術宮殿。面對無數的珍奇財寶,英、法軍官率先搶劫,然后又縱兵自由掠奪。參加搶劫圓明園的每一個士兵口袋里有了2萬、3萬、4萬甚至100萬法郎。劫后的圓明園面目全非,能拿走的東西都被侵略者拿走了,拿不動的都被侵略者毀掉了。為了掩蓋他們的邪惡行徑,侵略者在6日和8日兩次焚燒了圓明園,大火延續了幾個日夜。這個凝聚了中國人民一百多年的血汗、綜合中西建筑藝術、聚集古今藝術品的壯麗宮殿和皇家園林成為一片廢墟。
近代不平等條約
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的百余年時間內,英、法、美、日、俄、德等帝國主義國家,強迫我國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協定。下列是10個主要的不平等條約:
甲午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鎮壓。在清政府派葉志超率軍進入朝鮮后,日本也趁機派兵在朝鮮仁川登陸,占領了漢城。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后,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出朝鮮,遭到日本的蠻橫拒絕。日本政府借口要幫助朝鮮政府改革內政,繼續增兵,人數遠遠超過清軍。7月23日,日軍俘虜了朝鮮國王,扶植傀儡政權。7月25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牙山口外豐島海面附近的清軍船艦。不久,又進攻牙山附近的清軍,挑起了戰爭。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光緒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在李鴻章的命令下,招商局用輪船五艘運兵12營前往增援平壤清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定遠號”等16艘北洋艦艇護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率領的“松島號”等12艘日艦襲擊,丁汝昌果斷下令迎戰。在戰斗中,日艦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優勢,在新式戰艦“吉野號”的帶領下,避開北洋艦隊“定遠”、“鎮遠”兩主力艦,繞到后側攻擊兩翼小艦,以首炮狂轟定、鎮兩艦背面,將北洋艦隊的隊形打亂,使其陷于被動。丁汝昌負傷后,依舊堅持指揮旗艦“定遠號”炮擊敵船;“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看見軍艦重創,失去戰斗力,下令開足馬力向“吉野號”撞去,要與之同歸于盡,不幸被魚雷擊沉,全艦官兵250多人壯烈犧牲。這場戰斗共持續5個小時。北洋艦隊戰艦損失5艘,死傷官兵1000余人,日艦損失戰艦數艘,死傷600余人。
義和團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隨著帝國主義政治經濟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的活動也越來越猖狂,他們勾結地方官吏,到處欺壓人民,清政府又采取反動的“扶教抑民”政策,因此,各地反教會運動洶涌澎湃。這個時期,山東受害最甚,甲午戰爭期間山東遭到日寇的蹂躪,戰后德國強租膠州灣,英國強租威海衛。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達到十分尖銳的程度,1899年,終于在山東釀成大規模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山東、河南、直隸一帶的“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織,參加者主要是貧苦農民,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義和拳的矛頭開始指向帝國主義。1899年,山東清平縣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同年夏天,清政府轉變了對義和拳圍剿打擊的政策,改為撫剿兼施。毓賢接任山東巡撫后,建議朝廷承認義和拳為合法民間團練,將義和拳正式改名為義和團。從此以后,義和團爭得了合法地位,各地義和拳也先后改稱義和團。毓賢對義和團的寬容招撫政策,使山東義和團很快擴展壯大,團眾四處攻打教堂,驅逐教士,與同教士狼狽為奸的地方官員作對。1899年秋,山東省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領導下率先舉起了“興清滅洋”的大旗。此后“順清滅洋”、“保清滅洋”、“扶清滅洋”等口號相繼出現,后來大都統一為“扶清滅洋”。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后,對義和團運動進行殘酷鎮壓,山東義和團向北遷移。1900年夏天,義和團在北京、天津地區迅速發展,東北、山西、內蒙、河南等地都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六月下旬,八國聯軍出兵中國,倉皇出逃的慈禧太后為了向洋人“求饒”,下令清剿義和團,義和團運動隨之失敗。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901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庇能(今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和海外與東南各省的代表舉行秘密會議。會議決定召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
1911年1月,黃興與趙聲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以黃興和趙聲為正副部長并負責領導起義。除了分派革命黨人前往長江流域聯絡革命團體響應外,他們還著手在廣州設立辦事、聯絡、藏軍械以及制炸藥的秘密據點30多處,并且發動廣州新軍、防營、巡警、南海與惠州等地會黨參加起義。他們以同盟會會員為骨干,組織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隊,并計劃分10路向廣州進攻。原定4月13日起義,由于同盟會員溫生才8日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省城戒嚴,起義沒能如期發動。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建立起義指揮部,并決定在4月27日起義。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林時爽、方聲洞、林覺民、朱執信等敢死隊120余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當時總督張鳴歧已經逃走,黃興于是率眾焚燒督署后沖殺出來,并與水師提督李準的衛隊發生十分激烈的巷戰。他右手斷兩指依然堅持指揮,最終只剩下一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
這次起義因未廣泛發動群眾,加上陳炯明以及姚雨平沒有及時率部響應,從而導致起義失敗,起義人員多數戰死,其中包括林時爽、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事后,由善堂殮收72具烈士遺骸,合葬在廣州城外東北郊紅花崗。同盟會員潘達微認為“紅花”雖艷,卻不如“黃花”斗霜傲雪,覺得“黃花”之風骨更能表現烈士精神,遂改名黃花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
1911年爆發了以武昌起義為代表的一系列推翻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因為1911年是中國農歷的辛亥年,所以稱之為“辛亥革命”。1911年春夏之交的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同年9月,文學會和共進會的革命黨人在武昌宣傳革命,為起義作準備。由于反動勢力的破壞,革命黨人決定提前于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在這次起義中,廣大新軍士兵一舉解放了武漢三鎮。隨后,各省相繼發起武裝起義,紛紛宣告獨立。1912年3月,革命黨人逼宣統退位,推翻了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政府。
五四運動
一戰以后,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但中國提出的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歸還山東等正義要求遭到拒絕,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被轉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示威游行,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還我山東”、“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隨后,游行學生遭到警察鎮壓,32名學生被逮捕。北京眾多專科以上學校的學生罷課,通電全國各地表示抗議,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隨后長沙、天津、武漢、上海、南京、濟南、廣州等地的學生紛紛響應,學生愛國運動擴展到全國。在巴黎的中國代表也拒絕簽字。
6月3日,北京政府下令查禁學生聯合會,逮捕上街講演的學生近千人,激怒了全國人民。上海人民首先行動起來,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六七萬工人聯合舉行了政治大罷工。上海的“三罷”斗爭,很快影響了全國20多個省、150多個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全國性的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終于迫使北京政府釋放了全部被捕學生,免去曹、章、陸的官職。同日,國務總理錢能訓辭職。11日,總統徐世昌也提出辭職。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巴黎和約。“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駐扎在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對中國東北守軍沈陽北大營突然發動襲擊。這就是舉世震驚的“九一八”事變。
18日22時20分,離北大營約800米的柳條溝方向,一陣爆炸聲突然響起,埋在柳條溝鐵軌下的炸藥爆炸,將鐵軌炸開一米多寬的缺口。緊接著,關東軍的一個中尉立即用報話機,向大隊本部和日本在沈陽的特務機關報告,誣稱中國軍隊破壞由他們管理的南滿鐵路,從而挑起戰事。這時,事先準備好的全副武裝的日軍,開始攻擊預定目標,同時沈陽附近的日軍大炮向北大營猛烈轟擊。
突然發生事變,營房里的官兵聞聲而起,與日軍展開殊死的戰斗。由于東北軍大部分執行了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間,日本侵略軍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沈陽城。次日,長春陷落。從9月18日至25日短短的一周內,日軍占領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并控制了12條鐵路線。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軍向錦州發動總攻。中國駐軍三萬余人在不準抵抗的命令下,很快撤入山海關內,錦州失陷。
就這樣,東北數十萬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退,致使日軍在3個多月時間內,占領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以武力占領了東北全境。為了對東三省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帝國主義決定建立一個脫離中國的獨立國家,于是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看做是最合適的人選。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發表《建國宣言》;9日,溥儀舉行就職典禮。1934年1月,“滿洲國”改名“滿洲帝國”,溥儀坐上皇帝寶座,實際上只是日本人控制的工具。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滿洲國”對東北人民進行殘暴的統治,掠奪了許多寶貴的資源,殺害了成千上萬的中國百姓。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向盧溝橋進攻,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第二十九軍吉星文部浴血奮戰,多次擊退日軍。史稱“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
盧溝橋橫跨永定河,距北平只有30里,且是華中地區通往北平的唯一通道。事變前夕,日偽軍已從北、東北、西北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盧溝橋就成為日軍進攻北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首攻目標。當時,中國駐守在平津一帶的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總兵力約10萬人。
7月7日夜10時,日軍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駐豐臺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盧溝橋以北的龍王廟一帶進行以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夜間軍事演習。11時許,日軍謊稱一名日兵“失蹤”,無理要求立即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正義拒絕。但日軍仍蠻橫堅持要派兵入城,并稱“要以武力保護前進”。為防止事態擴大,中國軍隊經與日方反復交涉,約定雙方派官員前往調查。正當雙方交涉之際,日軍又反誣遭到龍王廟附近中國軍隊的突然射擊,于是隨即向宛平中國駐軍發動猛烈攻擊,強占宛平東北沙崗,并炮擊盧溝橋。當地駐軍第219團吉星文部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還擊。日軍在同一天內,連續進攻宛平城三次,皆被中國守軍擊退。由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在日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唆使下,日軍對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六周的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歷史上稱之為“南京大屠殺”。
13日,約有十余萬難民與被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被日軍逼至燕子磯江邊的沙灘上,數十挺機槍瘋狂掃射,霎時間,尸體蔽江,至少有5萬人慘遭殺害。14日,日軍又在漢西門外集體屠殺難民和非武裝軍警7000余人,江岸尸體縱橫,血流成河。15日夜,日軍將俘虜的南京軍民9000余人押至上元門外魚雷營江邊,進行了集體屠殺,僅9人僥幸逃生。16日,日軍在下關煤炭港、鼓樓四條巷一帶屠殺數萬人。17日,日軍又在下關上元門屠殺無辜百姓3000余人,在三叉河殺害四五百人。18日,日軍在下關草鞋峽將中國男女老幼5.7萬人集體殘殺,“先用機槍掃射后,復用刺刀亂戳,最后澆以煤油,縱火焚燒,骸骨悉數投入江中”。在這前后,日軍還在上新河一帶殘殺中國被俘軍人及難民28730人。
一時間,南京尸骸滿地,血染大地,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間地獄。在短短的六個星期內,超過30萬中國人民被日軍慘殺,其中包括很多手無寸鐵的婦女和兒童。這些禽獸展開燒殺劫掠“大競賽”,用劈腦、砍頭、挖心、切腹、水溺、火燒、活埋、機槍掃射等各種慘無人道的手段,瘋狂屠殺中國人。除此之外,日軍還瘋狂地對婦女進行強奸,對和尚和尼姑也進行殘殺和奸污。在大肆搶掠財物的同時,日軍將全城約三分之一的房屋焚燒、毀壞。
日軍的暴行,激起中國人民極大的仇恨,更堅定了中國人民誓死捍衛家園、驅逐侵略者的決心。
中國古代朝代名稱的由來
夏:據傳禹曾受封于夏伯,因而稱其政權為“夏”。歷史學家范文瀾則認為,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稱“殷”或“殷商”。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秦本為古部落,其首領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后來又因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后來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建都長安,后期遷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之稱。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曹丕代漢后便稱“魏”。因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后晉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而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攻下長安建立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任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后,趙匡胤因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故其國號曰“金”。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領袖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兩人的稱號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