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周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品德高尚,對父母十分孝順,對將士忠厚仁愛,在這方面,他的兄弟和他是無法比的。武王即位后,周公經(jīng)常輔助武王,處理政務(wù)。
武王打敗殷紂后,論功行賞,封周公為魯公,并把少昊故墟曲阜的地封給他。但周公沒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輔佐武王。
武王滅紂的第二年,天下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完成,武王病危,身體不支,群臣害怕周公,于是,自發(fā)地組織起來,設(shè)下三個祭壇,為武王祈禱。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得知武王去世的消息而反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理政,掌握大權(quán)。管叔與其他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要對成王不利。”
周公急告太公望、召公奭說:“我之所以不避忌諱地代理國政,怕的是有人反叛周室,到時就無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了。他們?yōu)樘煜麓髽I(yè)憂勞甚久,如今剛剛有所成就。且武王去世,成王幼小,為了鞏固周朝基業(yè),我也只能這樣做了。”
于是,周公仍然留在朝廷,輔佐成王,并讓他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地位已經(jīng)夠高貴了。但我每次洗頭時都要三次握起頭發(fā),每頓飯都要三次吐出食物,接待賢士立身而起,怕的就是失去民心和賢人。你到魯國后,切不可因有封地便對人驕橫無禮。”
后來,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真率兵反叛。周公便奉成王之命舉兵剿滅,并寫了《大誥》。后來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了殷商遺民,把康叔封到衛(wèi)地,把微子封到宋地,并準(zhǔn)許其行殷商祭祀。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qū),花了二年時間。至此,天下諸侯都?xì)w順了周室。
成王長大成人,可處理國事了。周公便把政權(quán)交給了成王,成王臨朝聽政。以前周公替成王治理天下,面向南方,背對扆壁,接受朝拜。七年后,周公把政權(quán)交給成王,面北立于臣子之位,仍然行事謹(jǐn)慎小心。
當(dāng)初,成王幼小,身患疾病,周公便剪下指甲沉入河中,向神求告:“成王年幼無知,冒犯神靈的是我。”并把那些禱告冊文暗藏起來,后來成王果然痊愈。成王臨朝后,有人背后誣陷周公,周公逃到楚國。成王打開周公的秘府,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的祈禱冊文,不禁淚流滿面,便把周公迎回。周公回來后,怕成王年輕,在政事上有荒淫放蕩之舉,就寫了《多士》、《毋逸》,以此來告誡成王。成王在豐京居住,當(dāng)時天下剛剛平定,周朝官職制度還沒有秩序,于是周公作了《周官》,以確定百官職責(zé)。后又作《立政》,以方便百姓,百姓歡欣鼓舞。
司馬遷便對這位先賢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作為一個權(quán)臣,他有威望,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是面對唾手可得的王位,他卻不覬覦,仍一如既往地、忠誠地輔佐下一代君王,這與那些爭權(quán)奪勢的亂臣賊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周公的淡泊名利,令人感慨萬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顏之推在其著作《顏氏家訓(xùn)》中告誡子孫,要知止知足,官居中品即可,這樣既可以使先人避免屈辱,又不會給自己招致禍端。這也許跟周公的思想不同,但是我們從中可以領(lǐng)會到,人要知足,不要放縱欲望。自古至今,一味追名逐利的下場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