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素書(全集)
  • (漢)黃石公著 張坤解譯
  • 3380字
  • 2022-10-27 17:15:56

道可道

【道者,人之所蹈1,使萬物不知其所由2。】

1蹈:原意為踩、踏,此處為踐行、遵循的意思。

2由:自、從。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之間)。大而八纮①之表,小而芒(纖)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鮮矣?。?/p>

①八纮(hóng):八方極遠之地,四方四隅統稱為八纮。纮,猶維,指天地的周界。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凈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白話:所謂道,就是人們平時所遵守的各種自然法則。雖然如此,人們卻并不知道道來自何方,將歸何處。

解讀:打個比方,道就像水,人就是水中的魚。魚生活在水中,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吐泡泡,翻浪花,都在水中。雖然如此,魚永遠也不可能看清水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因為身在其中,不可能觀其全貌,當然不知道水是什么樣子的了。同樣,人只能感受道,體悟道,卻不可能知道道。道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你,但它又是隨和的,讓你親近,同時又不能不對它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一個統治者若能順應天道,順應民心,必然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樂,讓國家長治久安,讓自己流芳百世。若違道逆天,暴虐臣民,禍亂朝綱,弄得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必然會讓自己陷入身死國滅的境地,留下千古罵名。


案例


秦、隋短命

秦朝與隋朝曾盛極一時,但都非常短命。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了千秋功勛,在政治上也頗多建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嚴刑峻法來統治國家,一人犯法,全家全族,甚至鄉里四鄰都要被連坐。官吏如狼似虎,老百姓動輒得咎,犯人多到了“赭衣(赭衣為罪犯所穿紅褐色的衣服)塞路,囹圄(監獄)成市”的程度。不但如此,秦朝的刑罰還花樣繁多,而且十分嚴酷,死刑就有車裂(五馬分尸)、腰斬、烹醢(烹就是把犯人扔進大鼎里煮死,醢則是把犯人剁成肉醬)、磔(千刀萬剮),犯人死的時候非常痛苦。死刑之外,還有肉刑,如墨(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并涂墨)、劓(割掉犯人的鼻子)、刖(砍掉犯人的腳)、宮(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等,百姓無法忍受,痛苦不堪。

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百姓的徭役負擔十分沉重。他派尉屠睢攻打越人,又讓蒙恬率兵攻打匈奴,每次征伐,人數都是幾十萬。他窮奢極欲,修建十分豪華的阿房宮、驪山陵墓,傾天下的財力來滿足一人之欲,不管百姓的死活。丁男不足,又征發婦女進行運輸,百姓被沉重的徭役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于征伐、修建大量的宮殿耗費巨大,秦始皇又加重盤剝百姓,當時的賦稅負擔異常沉重,百姓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上交給官府。長期的徭役征發,使得全國的精壯勞動力都在當兵或者充當民工,土地無人耕種,百姓都無法生存了,官府卻嚴厲地催繳賦稅。百姓賣兒鬻女仍無法支撐,走投無路而吊死在路邊的比比皆是。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在趙高的慫恿下,繼續加重對百姓的壓迫。百姓無法忍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云集響應。公元前206年,曾盛極一時的秦王朝土崩瓦解,嬴氏王族也被消滅殆盡。

隋朝一度十分強盛,北擊突厥,南下滅陳,四夷朝賀。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誅殺賢臣,高颎、賀若弼、薛道衡等功臣名將都被他無故殺死。他營建東都洛陽,工程規模浩大,用時卻只有一個月,征發的百萬勞工,死亡十之六七。他又開鑿大運河,急于求成,勞工死傷無數。他窮兵黷武,三征高句麗,派出的百萬大軍,只有幾千人活著回來。大量勞動力被征發去運輸糧餉,修造戰船。百姓因為修建戰船而被迫日夜浸泡在水中,下半身被泡爛生蛆。隋煬帝的罪惡恰如農民起義軍在討伐他的檄文中所寫的那樣:“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人民無法忍受,紛紛揭竿起義,強大的隋朝在公元618年宣告滅亡。隋煬帝自知作惡多端、眾叛親離,對左右很不信任,常把毒藥帶在身上,一旦情況突變自己還能落個全尸。結果,還是被部下縊殺在江都,蕭后后來也被人當作禮物送給了突厥可汗。

無道亡國,秦二世、隋煬帝是最典型的例子,足為后世鑒戒。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位期間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強盛局面,其功績也只有漢武帝能與之相提并論,他統治的時代也是中國人一直為之自豪的時代。

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后,深刻借鑒隋朝的亡國教訓,順應天道,勤政愛民。他認為百姓是國之大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他十分愛惜民力,很少興修宮殿,盡量避免煩擾百姓。唐太宗患有氣疾,但他長期居住在潮濕低矮的宮殿里,不允許大臣為他修建豪華的宮殿。突厥侵入邊地,大臣奏請唐太宗征發百姓,修建堡壘以抵御突厥的騎兵。唐太宗卻自信地說:“突厥連年發生災禍,頡利(突厥可汗)不想著安撫人民,卻來侵擾邊地百姓,他的死期不遠了。我應該為百姓掃清突厥的賊寇,哪里用得著煩勞百姓去修建堡壘呢?”

一年,都城長安發生蝗災。唐太宗在自己的花園中看見了蝗蟲,立即捉住幾只,向上天祈禱:“糧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你們(蝗蟲)卻把它們吃掉。我寧愿你們吃掉我的五臟六腑?!闭f完就把蝗蟲放進嘴里,要吞下去,左右大臣認為不可,說蝗蟲是一種邪惡的東西,吞下去可能會引起疾病。唐太宗則說:“我替百姓受災,還怕什么疾病呢?”說完就把蝗蟲吞了下去。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吞下蝗蟲后,當年的蝗災就消失了。雖然記載的內容比較離奇,但唐太宗的一番愛民之心表露無遺。

他還經常和大臣們探討隋朝滅亡的教訓,引以為戒。一次,他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發生大旱,隋文帝不許用官倉的糧食賑濟百姓,卻讓百姓遷移到關東(函谷關以東的中原地區)尋求活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但當時官倉的糧食仍然可以維持十五年。隋煬帝依仗國家富饒而窮奢極欲,盡情揮霍,導致身死國滅。所以啊,官倉里的糧食就是為了在災荒時期賑濟百姓的,不然再多也沒什么用?!?/p>

貞觀初年,盜賊很多,其中大部分是窮苦的百姓。唐太宗和大臣商議消除盜賊的方法,有的大臣建議采用嚴刑峻法,唐太宗嘲笑他說:“老百姓之所以淪為盜賊,主要是因為賦稅徭役太過繁重,官吏貪污催逼,他們生活不下去了,才會鋌而走險。我應該戒除奢欲,節省費用,減少徭役賦稅,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提拔任用清廉的官吏。這樣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自然不會去做盜賊了,哪里還用得著去施行嚴刑峻法呢?”唐太宗說到做到,幾年之后國家便安定下來,百姓生活富足,社會秩序穩定,人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出門做生意的商人甚至敢攜帶巨款露宿在野外。

唐太宗還對侍臣說:“君主依賴國家而存在,國家依賴百姓而存在。剝削壓榨百姓來滿足君主的奢欲,就像是割掉自己身上的肉來緩解饑餓,肚子飽了,命也就沒了。國君一個人暴富,但國家滅亡了,錢再多也沒有用。因此,國君的危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的欲望。君主的欲望太多,耗費也就多,耗費一多,就會想著去搜刮百姓。百姓困苦,國家就危險了,君主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我常常考慮這個問題,因此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p>

唐太宗選賢任能,知人善任。貞觀時期的名臣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岑文本、馬周、王珪、張玄素等,名將有李靖、李勣、侯君集、尉遲敬德、薛萬徹、李大亮、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薛仁貴、蘇定方等。在這些文臣武將的共同輔佐下,唐太宗虛懷納諫,勵精圖治,厲行節約,完善各項政治制度,使得貞觀年間國內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殷富,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對外關系上,攻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妥善安置其民眾;平定吐谷渾,保持了西域絲綢之路的暢通;中國的領土一度擴展至咸海,安西四鎮盡入大唐版圖,中亞多國俯首稱臣,年年朝貢。新羅、日本更是對中國文化仰慕得五體投地,日本的“大化改新”就具有濃重的唐朝色彩。中國的軍事、政治影響力在貞觀年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懷與恢宏的氣度處理與各民族、各國的關系,中國的聲望達到歷史的頂點,人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唐太宗功莫大焉。

總之,唐太宗順應天道,撫綏萬方,中國進入歷史上最強盛、最榮耀的時期。唐太宗因此而流芳百世,貞觀時期也為后世所稱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汝城县| 宁蒗| 健康| 仪陇县| 遂昌县| 汽车| 沾益县| 肇源县| 揭西县| 藁城市| 睢宁县| 原阳县| 西城区| 准格尔旗| 遂溪县| 南宁市| 南澳县| 兴仁县| 石家庄市| 营山县| 辰溪县| 襄城县| 登封市| 永福县| 巴塘县| 临潭县| 祁连县| 北流市| 濮阳市| 壶关县| 阜康市| 蒙山县| 迁安市| 四平市| 黄大仙区| 屏东县| 灵宝市| 昂仁县| 黄山市|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