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書(全集)
- (漢)黃石公著 張坤解譯
- 2442字
- 2022-10-27 17:15:55
前言
讀一本書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樣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呢?答案是有,在武俠小說中。武俠小說中,一個人若是能得到《九陰真經(jīng)》,修煉之后便可神功蓋世,稱霸武林。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現(xiàn)實中卻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書的作用往往在于啟發(fā)和陶冶,除了工具書,一般的書只能通過內(nèi)容影響人們的思想,指導(dǎo)人的行動,卻很少會給人帶來直接的福祉。即使一個人受到一本書的深刻影響而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那也多是個人的努力和機遇使然,書雖有功勞,但卻不容夸大。就像《素書》,有人說它徹底改變了張良的命運,影響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顯然是溢美之詞。雖然如此,《素書》的巨大思想價值和對人生的指導(dǎo)作用卻無可否認。
“素書”原指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素書》又稱《黃石公素書》、《鈐經(jīng)》或《玉鈐經(jīng)》,共六篇,一千三百六十字。傳為戰(zhàn)國末期的黃石公所著,宋代張商英為其作注,清代王氏為其評注。后人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遂疑為張商英所偽托。《素書》真?zhèn)危覀冊谶@里不作過多討論,我們所要重點關(guān)注的則是《素書》的巨大思想價值。
《素書》以道、德、仁、義、禮作為全書的思想基礎(chǔ),結(jié)合黃老之說為之注釋。洞察世事人情,講述了立功立事、處世為人的道理。言簡義精、字句流暢,不愧是一部謀略經(jīng)典。
關(guān)于《素書》的流傳,根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說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成,遂逃亡至東海下邳。一天,張良在下邳橋上散步,忽然看見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徑直走到張良面前。只見這個老人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然后回過頭對張良說:“小子,去把我的鞋撿起來!”張良很詫異,十分氣憤。但看在他是個老人家的分上,硬生生地把這口氣咽了下去,走下橋把他的鞋子撿起來。老人看到張良把鞋撿起來了,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張良又長跪(直身而跪)在老人面前,老人伸出腳,讓張良為自己穿鞋。穿好鞋后,老人心滿意足地大笑離去。
張良對老人的行為感到很吃驚,遂目送他離去。老人離開一里多路后,忽然轉(zhuǎn)回來,對張良說:“你小子是個可造之才。五天之后天亮的時候,你到這里來見我。”張良很奇怪,就長跪在地上說:“好的!”五天后,天大亮的時候,張良去橋邊,發(fā)現(xiàn)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老人生氣地對張良說:“和老人家約會,卻又遲到,是什么道理?”說完便離開,并對張良說:“五天之后再來這里,要早來。”五天后,雞剛叫,張良就去橋邊,發(fā)現(xiàn)老人又等在那里。老人依然很生氣,對張良說:“你又遲到了,是怎么回事?”老人說完又離開了,臨走前對張良說:“五天后,再早點來。”五天后,張良半夜就去了。在橋邊等了一會,老人也來了。老人看張良這次來得比自己早,很高興,說:“年輕人就應(yīng)該這樣!”然后拿出一編書,送給張良說:“讀了這本書,以后你就能成為帝王的老師。十年之后,你就能有作為。十三年后,你會在濟北谷城山下看到一塊黃色的石頭,那就是我。”說完就離開了,沒再多說話,也沒有再出現(xiàn)過。
天亮后,張良再看老人送給自己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非常驚奇,遂加以刻苦研讀。十年之后,秦朝大亂,各路豪杰紛紛揭竿而起。張良用《太公兵法》游說劉邦,屢出奇謀,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天下。后來劉邦在表彰張良的功勞時曾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都是子房的功勞啊。請子房自己選擇齊地的三萬戶作為封地。”張良推辭,選擇留地的五千戶受封為留侯,是為“漢初三杰”之一。
張良在接受圯上老人贈書的十三年后,跟隨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到一塊黃石。張良將黃石作為寶物供奉起來,后世遂稱圯上老人為“黃石公”。張良死后,黃石陪同下葬。后代在四時祭祀張良的時候,都要祭祀黃石。
張良死時,黃石老人傳給張良的奇書也隨同下葬。那本書,《史記》上說是《太公兵法》,后世傳為《三略》。直到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個盜墓賊盜挖了張良的墓,在玉枕下面發(fā)現(xiàn)了《素書》,黃石老人傳給張良的奇書這才大白于天下。當(dāng)時書上附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足見張良對這本書流傳之慎重,深恐其落入心術(shù)不正之人之手。雖然張良對《素書》隨意流傳的后果說得很嚴重,但《素書》還是普遍流傳于人間。
《素書》流傳至今,未曾見過有人因研讀《素書》而建立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因此,張商英在為《素書》作序時曾說過:“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可見,關(guān)鍵不在于書的內(nèi)容,而在于個人的領(lǐng)悟和運用。
《素書》的內(nèi)容涉及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之道,幾乎每一句都能作為格言,而且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后世評論《素書》時曾說:“味其言率,明而不晦;切而不迂,淡而不僻;多中事機之會,有益人世。”全書論點鮮明,并無論證,全在讀者自己的體悟。張商英的注釋和王氏的評注雖然能作為提點,但未能盡意。因此,編者遂用自己淺陋的見識希望對此有所增益。
本書非常強調(diào)道、德、仁、義、禮的根本性和指導(dǎo)性的作用,講究一切權(quán)謀變通都出于大道,用心純正而又不流于迂腐,切中事機而不淪于奸邪。
編者認為天下的大道都是相通的,關(guān)鍵在于變通。書無論如何經(jīng)典,也不會讀完就能馬上提升人的智慧。關(guān)鍵在于個人的領(lǐng)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諸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農(nóng)家、陰陽家等百家之言,雖然其側(cè)重的方向各有不同,但其根本的道理卻是相通的。杰出而又有修養(yǎng)的人,往往博通百家而能善加變通。
《素書》自問世以來,版本甚多。有明朝綿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百名家書》本、王士祺本、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本書以《百子全書》為底本,參照《四庫全書》影印本并配合宋代張商英的注釋及清代王氏的點評編撰而成。編撰過程中,編者認為張氏的注釋太簡,王氏評論頗有迂腐論調(diào),遂結(jié)合自身的理解,逐句加以注釋、翻譯、解讀,并配以古代案例。案例絕大部分摘自史籍,詳加翻譯,頗有借鑒意義。解讀就事論事,很多地方針對社會現(xiàn)實,希望能引起讀者共鳴。
全書文字流暢,言語簡易明白,案例針對原著論點,切中要害,解讀自成一格,希望讀者閱讀之后能有所得。
編者
2010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