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shù)學原來這么好玩:馬先生談算學
- 劉薰宇
- 2473字
- 2022-10-27 16:54:34
二 怎樣具體地表出數(shù)量以及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學習一種東西,首先要把學習態(tài)度端正好。現(xiàn)在一般人學習,只是用耳朵聽先生講,把講的牢牢記住。用眼睛看先生寫,用手照抄下來,也牢牢記住。這正如拿著口袋到米店去買米,付了錢,讓別人將米倒在口袋里,自己背回家就完事大吉一樣。把一口袋米放在家里,肚子就不會餓了嗎?買米的目的,是為了把它做成飯,吃到肚里,將飯消化了,吸收生理上所需要的,將不需要的污穢排泄。所以飯得自己煮,自己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養(yǎng)料,污穢得自己排。就算是買的飯,飯是別人喂到嘴里去的,但進嘴以后的一切工作也只有靠自己了。學校的先生所能給予學生的只是生米和煮飯的方法,最多是飯,喂到嘴里的事,就要靠學生自己了。所以學習是要把先生所給的米變成飯,自己嚼,自己消化,自己吸收,自己排泄。教科書要成一本教科書,少不了材料,先生給學生講課也有少不來的話,正如米要成米少不了必需的成分一樣,但對于學生不是全有用場,所以讀書有些是用不到記的,正如吃飯有些要排出來一樣。
上面說的是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自己消化、吸收、排泄。怎樣消化、吸收、排泄呢?學習和研究這兩個詞,大多數(shù)人都在亂用。讀一篇小說,就是在研究文學,這是錯的。不過學習和研究的態(tài)度應當一樣。研究應當依照科學方法,學習也應當依照科學方法。所謂科學方法,就是從觀察和實驗收集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整理。學習也應當如此。要明了“的”字的用法,必須先留心各式各樣含有“的”字的句子,然后比較、分析……
算學,就初等范圍內說離不開數(shù)和量,而數(shù)和量都是抽象的,兩條板凳和三支筆是具體的,“兩條”“三支”以及“兩”和“三”全是抽象的。抽象的,按理說是無法觀察和實驗的。然而為了學習,我們無妨開一個方便法門,將它具體化。昨天我四歲的小女兒跑來向我要五個銅板,我忽然想到測試她認識數(shù)量的能力,先只給她三個。她說只有三個,我便問她還差幾個。于是她把左手的五指伸出來,右手將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捏住,看了看,說差兩個。這就是數(shù)量的具體表出的方便法門。這方便法門,不但是小孩子學習算學的“入德之門”,而且是人類建立全部算學的基礎,我們所用的不是十進數(shù)嗎?
用指頭代替銅板,當然也可以用指頭代替人、馬、牛,然而指頭只有十個,而且分屬于兩只手,所以第一步就由用兩只手進化到用一只手,將指頭屈伸著或作種種形象以表示數(shù)。不過數(shù)大了仍舊不便。好在人是吃飯的動物,這點聰明還有,于是進化到用筆涂點子來代替手指,到這一步自然能表出的數(shù)更多了。不過點子太多也難一目了然,而且在表示數(shù)和數(shù)的關系時更不便當。因為這樣,有必要將它改良。
既然可以用“點”來作具體地表出數(shù)的方便法門,當然也可以用線段來代替“點”。嚴格地說,畫在紙上,“點”和線段其實是一樣的。
用線段來表示數(shù)量,第一步很容易想到這兩種形式:……和
……這和“點”一樣不便當,應該再加以改良。第二步,不妨將這些線段連結成為一條長的線段,成為豎的
或橫的
呢?本來用多長的線段表出1,這是個人的絕對自由,任何法律也無法禁止。所以只要在紙上畫一條長線段,再在這線段上隨便作一點算是起點零,再從這起點零起,依次取等長的線段便得1,2,3,4……
這是數(shù)量的具體表出的方便法門。
有了這方便法門,算學上的四個基本法則,都可以用畫圖來計算了。
(1)加法——這用不著說明。如圖1,便是5+3=8。

圖1
(2)減法——只要把減數(shù)反向畫就得了。如圖2,便是8-3=5。

圖2
(3)乘法——本來就是加法的簡便方法,所以和加法的畫法相似,只需所取被乘數(shù)的段數(shù)和乘數(shù)的相同。不過有小數(shù)時,需參照除法的畫法才能將小數(shù)部分畫出來。如圖3,便是5×3=15。

圖3
(4)除法——這要用到幾何畫法中的等分線段的方法。如圖4,便是15÷3=5。

圖4
圖中表示除數(shù)的線是任意畫的,畫好以后,便從0起在上面取等長的任意三段0—1,1—2,2—3,再將3和15連起來,過1畫一條線和它平行,這線正好通過5,5就是商數(shù)。圖中的虛線2…10是為了看起來更清爽才畫的,實際上沒必要。
懂得了四則運算的基礎畫法了嗎?現(xiàn)在進一步再來看兩個數(shù)的幾種關系的具體表出法。
兩個不同的數(shù)量,當然,若是同時畫在一條線段上,那么是要弄得眉目不清的。假如這兩個數(shù)量根本沒有什么瓜葛,那就自立門戶,各占一條路線好了。若是它們多少有些牽連,要同居分炊,怎樣呢?正如學地理的時候,我們要明確地懂得一個城市是在地球上什么地方,得知道它的經度和緯度一樣。這兩條線一是南北向,一是東西向,自不相同。但若將這城市所在的地方的經度畫一張圖,緯度又另畫一張畫,那還成什么體統(tǒng)呢?畫地球是經、緯度并在一張,表示兩個不同而有關聯(lián)的數(shù)。現(xiàn)在正可借用這個辦法,好在它不曾在內政部注冊過,不許冒用。
用兩條十字交叉的線,每條表示一個數(shù)量,那交點就算是共通的起點0,這樣來源相同,趨向各別的法門,倒也是一件好玩的勾當。
(1)差一定的兩個數(shù)量的表出法
例:兄年十三歲,弟年十歲,兄比弟大幾歲?

圖5
用橫的線段表示弟的年歲,豎的線段表示兄的年歲,他倆差三歲,就是說兄三歲的時候弟才出生,因而得 A。但兄十三歲的時候弟是十歲,所以豎的第十條線和橫的第十三條是相交的,因而得 B。由這圖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可知道:
(Ⅰ)兄年幾歲(例如5歲)時,弟年若干歲(2歲)。
(Ⅱ)兄、弟年紀的差總是3歲。
(Ⅲ)兄年6歲時,是弟弟的兩倍。
……
(2)和一定的兩數(shù)量的表出法
例:張老大、宋阿二分十五塊錢,張老大得九塊,宋阿二得幾塊?

圖6
用橫的線段表示宋阿二得的,豎的線段表示張老大得的。張老大全部拿了去,宋阿二便兩手空空,因得A點。反過來,宋阿二全部拿了去,張老大便兩手空空,因得B點。由這線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知道:
(Ⅰ)張老大得九塊的時候,宋阿二得六塊。
(Ⅱ)張老大得三塊的時候,宋阿二得十二塊。
……
(3)一數(shù)量是它一數(shù)量的一定倍數(shù)的表出法
例:一個小孩子每小時走二里路,三小時走多少里?

圖7
用橫的線段表示里數(shù),豎的線段表示時數(shù)。第一小時走了2里,因而得A點。第二小時走了4里,因得B點。由這線上的各點橫豎一看,便可知道:
(Ⅰ)3小時走了6里。
(Ⅱ)4小時走了8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