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行卷
- 重生從唐朝詭事錄開始
- 永不磨損
- 2004字
- 2022-10-20 15:27:00
“大人,有一個南州來的舉子送來了一封據說是小姐給您的信!”這天,裴侍郎正在喝茶,忽然管家前來匯報,說著將手中的信遞了過來。
“南州的舉子?喜君怎么跑到南州去了?”裴侍郎一邊皺著眉頭嘀咕,一邊隨手把信接了過來,看過之后對管家吩咐道:“去把這個南州舉子叫進來!”
幾分鐘之后,獨孤遐叔走了進來,施禮道:“獨孤遐叔拜見侍郎大人!”
“獨孤?你是獨孤家的人?”裴侍郎隨口問道。
獨孤遐叔知道裴侍郎問的是洛陽獨孤家族,雖然現在不能跟五姓七望相比,但也是有些底蘊,其實自家應該跟獨孤家有些關聯,否則也不可能有那些銀錠,不過獨孤遐叔不敢也不想冒認,于是搖搖頭答道:“這點長輩們沒有提及,在下也只知道是父輩時候遷到的南州!”
聽了獨孤遐叔的回答,裴侍郎淡淡的點了點頭并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問道:“你是如何與小女結識的?”
“說起來還是喜君小姐救得在下,之前在南州......”接著,獨孤遐叔將整個《黃梅案》大致說了一遍。
裴侍郎聽后感慨道:“哎,看來喜君是鐵了心要跟這個盧凌風在一起啊!”
其實剛才在講述的時候獨孤遐叔就偷眼觀瞧,結果發現裴侍郎并不像是剛剛聽聞自己的女兒跟著盧凌風去了南州,但轉念一想也正常,畢竟裴侍郎就這么一個女兒,而且平時表現的也是愛女心切,所以怎么可能不派人暗中跟著?因此現在也只是感慨一聲罷了。
隨后裴侍郎又問了一堆諸如南州的天氣、飲食、司馬府的生活舒適度之類與自己女兒在南州生活有關的問題之后,便擺擺手道:“這次辛苦獨孤舉子了。”然后就起身離開了。
老管家送他出門的路上貌似無意的問道:“獨孤舉子來京備考,不知可曾行卷?”
獨孤遐叔苦笑一聲答道:“小人這是第一次來到長安,而且舉目無親......”
還沒等獨孤遐叔把話說完,老管家就打斷道:“那就請獨孤舉子回去之后將詩文整理一下,呈給大人,如果大人滿意,會幫你推薦行卷的機會的!”
所謂的行卷指的是在參與科舉考試前,舉子會將自己的得意之作精心裝裱后,呈現給當時的達官顯貴、地方大員或“文壇大佬”,而后靜待其回復;若有消息,自是皆大歡喜;若無消息,舉子還要再投一次用以提醒,謂之“溫卷”。
雖然我國從隋朝就開始有了科舉制度,但由于隋朝時間太短,所以在這方面也沒積累什么經驗,因此到了唐朝才算是正式磨合試行科舉制度。
而“行卷”、“溫卷”這種形式和不糊名、不謄錄的流程,就給了王公顯貴大量的插手機會,根據《舊唐書》《新唐書》所見930位進士中,出自公卿與郡望之家者高達71%;另有出身于門第不高的士族小姓者占13.1%;至于寒門進士,卻只有15.9%,甚至即便考上也得不到什么好工作,比如晚唐詩人杜旬鶴雖然中舉但一輩子都沒官職......
而《宋史》列傳所載1533人中所見,平民入仕者高達55.12%,甚至有不少人得以出將入相,所以說直到宋朝,科舉制度才真正開始發揮作用,在唐朝只是門閥制度的補充罷了,因此才會出現元縣令(紅茶案)、曾三揖(鼉神案)這些郁郁不得志的兇犯,而八品縣丞的清河崔無忌就可以高喊著“四姓雖是布衣,仍笑傲王侯”,明目張膽的看不起出身寒門的五品折沖都尉。(甘棠驛)
聽到老管家這么說,獨孤遐叔頓時大喜過望,這才知道為什么剛才裴侍郎只說自己辛苦,卻毫無獎勵,原來是在這里等著自己。其實獨孤遐叔對此也不是毫無準備,因為盧凌風給自己這個見裴侍郎的機會就是為此,出身范陽盧氏的他深知在京城沒有靠山的話,想考上實在是太難了。
于是連連答應道:“您放心,我這就回去準備,一定將最好的詩文呈給侍郎大人!”
雖然獨孤遐叔也是穿越者,但他并不想做文抄公,一來自己能夠背得下來并且合適拿出來顯擺的詩文并不多,二來除非迫不得已他也不喜歡做這種抄襲人家的心血的事情,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蘇無名幫他看過了獨孤遐叔這些年的作品,覺得考中應該不成問題,既然如此,那干嘛還要抄別人的呢?
這天,獨孤遐叔正在酒樓吃酒,忽然一個讀書人打扮的年輕人漫步走了過來招呼道:“敢問可是來自南州的獨孤兄?”
獨孤遐叔點點頭答道:“在下正是獨孤遐叔,敢問閣下是?”
“在下河東馬修!”年輕人自我介紹道。
“見過馬兄!”獨孤遐叔拱手道。
簡單聊了幾句之后,馬修忽然湊近一步低聲問道:“獨孤兄,我聽聞您在南州見到過前金吾衛中郎將盧將軍和裴侍郎的千金喜君小姐?”
聽到馬修的問題,獨孤遐叔心中一愣,因為這件事自己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怎么這個馬修會知道?于是謹慎的答道:“沒錯,不過還有狄公傳人南州司馬蘇大人,現在喜君小姐是蘇大人的義妹,而盧將軍是他的私人參軍。”
馬修自然知道獨孤遐叔這么說的用意,就是不想壞了盧凌風和裴喜君的名聲,于是笑著說道:“其實獨孤兄不用這么謹慎,范陽盧氏和河東裴氏門當戶對、很般配的!”
獨孤遐叔則心道,人家般不般配跟你有什么關系?而且這兩個家族的聯姻大事也是你能議論的?
PS:唐朝的門閥最大的是五姓七望,即為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和滎陽鄭氏,另外還有京兆韋,京兆杜(京兆韋杜、去天一尺),河東薛,河東裴,扶風竇,博陵崔,趙郡李,渤海高,弘農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