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敗篇(1)
- 佛養心,道養性:佛心慧語悟人生
- 宋天天
- 5655字
- 2014-11-11 16:48:22
§§§第1節與強者競爭才能成為強者
保持謙虛的心態,積極進取。成也好,敗也罷,只要盡力了就是強者。
只有精誠所至,才能金石為開
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中國禪宗將之奉為西天第九祖,天臺宗也把他當作自家的印度祖師。據說,此人修行功力極為深厚,傳法布道經常是隨機而發,富于變化,不拘一格。有許多這樣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其中之一是他感化某位印度國王的事情。
當時,印度有一位國王,知識淵博,聰明機智,能力廣大,所管轄的地域極為廣闊。遺憾的是,此國王卻對佛法不感興趣,一味支援信仰異教,對佛教輕則辱謾,重則打擊,給佛教的發展傳播造成一定的危害。
這事被佛陀蜜多知道了,一下便激起了他護法傳教的雄心壯志。他想:既然國王心懷偏見,我就偏要先去感化你,也好使此國佛法傳播下去。這就好比伐樹一樣,只有先動樹的根干,其枝葉花莖才不能久存。雄心已定,但要真正感化國王卻需要很大的功夫,首先怎么接近國王便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終于,佛陀蜜多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決定使用迂回戰術,就是慢慢地先讓國王注意到自己,然后再有機會向國王傳經說法。于是,他就扛起一頂紅色的幡,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國王前邊不遠不近地行走。一年過去了,佛陀蜜多的行為并沒有引起國王的注意。兩年、三年,直到十一年過去了,佛陀蜜多仍然沒能成功。這么多年的風雨磨礪并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信念,出于對佛教的獻身精神,他仍然不懈地堅持著。他確信,機會就要來了。果然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第十二年的時候,國王終于注意到這個總是身扛赤幡,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他立刻派人前去延請,問道:“你是什么人?為什么總是扛著赤幡在我前邊行走?”佛陀蜜多回答:“我是智者,善于辯論,一直希望國王您能給我個機會?!眹趼牶螅环鹜用鄱鄨猿植恍傅木袼袆?,便立即傳令國中所有的婆羅門,凡善于言談論辯的都到王宮正殿匯集,與沙門佛陀蜜多進行論辯。
這天,王宮正殿香云靄靄,繁花艷艷,布置得莊嚴整肅,干凈明快。殿內整齊地排滿了座具,上面坐滿了來自全國的婆羅門論士。佛陀蜜多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座后,便與他們辯論起來。辯論采用“無方論”形式,即不拘內容,不限主題,隨參加者的愛好自選問題進行交鋒。這便不只是簡單的辯論,而是學識寬與窄的較量了。佛陀蜜多最終取得了全部辯論的勝利。
在辯論過程中,智慧略低的人經不起佛陀蜜多的一句反駁,較高的人也只能與佛陀蜜多辯論兩句,便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了。這可急壞了這位國王。來參加辯論的人都是國內有名的聰明智者,又是國王信任的人物,卻抵擋不住一個沙門的利舌,國王的臉面實在沒處放。為了爭回面子,他決定親自出場,可是仍在片言只語之間便輸給了佛陀蜜多。這位國王最終認識到自己一方的確是論敗了,原來對佛教抱有的態度想必也是錯誤的偏見,于是便皈依了佛法,成了佛陀蜜多的居士弟子,并在國內大力推行起了佛教。
經過十二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佛陀蜜多終于用自己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醍醐灌頂
很多人做事往往只有三分種的熱度,常常是半途而廢,有始無終。如果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或改變一些人的思想和認識,沒有堅持不懈的態度是不行的。只有精誠所至,才能金石為開。做事只要誠心實意,并且持之以恒,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功。
§§§第2節適應環境學會變通,做事情才會成功
很久以前,有兩兄弟決定合伙搭伴,一起出門去做買賣。走著走著,他們便來到一個風俗很奇特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穿衣服,被稱作“裸人國”。
弟弟說:“這兒的風俗習慣與我們完全不同,要想在這兒做好買賣,可實在不容易?。〔贿^俗話說‘入鄉隨俗’,只要我們小心謹慎,講話謙虛,照著他們的風俗習慣辦事,想必不會有什么問題?!?
哥哥卻說:“無論到什么地方,禮義不可不講,德行不可不求。難道我們也光著身子與他們往來嗎?這太傷風敗俗了?!?
弟弟說:“古代不少賢人,雖然形體上有所變化,但行為卻十分正直。所謂‘殞身不殞行’,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
哥哥說:“這樣吧!你先去看看情形如何,然后派人告訴我?!?
弟弟答應道:“是!”于是先進入裸人國。
過了十來天,弟弟派人告訴哥哥:“一定得按當地的風俗習慣,才能辦得成事?!?
哥哥生氣地叫道:“不做人而要照著畜生的樣子行事,這難道是君子應該做的嗎?我絕不能像弟弟這樣做?!?
裸人國有一個這樣的風俗: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頭,用白土在身上畫上各種圖案,戴上各種裝飾品,敲擊著石頭,男男女女手拉著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與他們一起歡歌曼舞。裸人國的人們,無論是國王,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歡弟弟,關系非常融洽。
于是國王買下了弟弟帶去的全部貨物,并付給他十倍的價錢。
哥哥也來了,他滿口仁義道德,指責裸人國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引起國王及人民的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地揍了一頓,哥哥全部的財物也都被搶走。多虧了弟弟說情,才把他放了。兄弟兩人準備動身回國,裸人國的人都熱情地跑來為弟弟送行,卻對哥哥是罵不絕口。哥哥氣極了,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了事。
醍醐灌頂
俗話說,入鄉隨俗。這是告訴我們要學會變通。古往今來,那些最能適應社會需要并成就大業的人往往都懂得變通之法。所謂變通,就是在處理各種事物時要善于變化和選擇,而不是墨守成規。如果我們懂得了變通之法,定能左右逢源而又不偏離中正之道,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靈活自如。
§§§第3節做事不要拘泥于條條框框
佛門中有這樣一個公案。
有一個老年人已經七八十歲了,老得快走不動了,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要死了,就想去出家做和尚。他以為做和尚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了。誰不知,他到了祇樹給孤獨園,偏偏這一天,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去應供了。園中只有一些大阿羅漢,他們中有很多都已證得了天眼通。這些大阿羅漢一看這個老人要出家,他們就要觀察他的因緣,看看他有沒有善根。他們把天眼打開一看,這個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內,都沒有種過善根。沒有種過善根,是不能出家的,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
老人想要出家,這些大阿羅漢說:“你怎么可以出家呢?你不可以出家,你沒有善根啊!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的!”
老人一聽,心都涼了,說:“我以為出家很容易呢!”
現在不可以出家了,他就要去跳海去。
他正要往海里跳,釋迦牟尼佛在后邊一把把他抓住了,說:“你干什么?”他說:“我想要去出家,釋迦牟尼佛不在祇樹給孤獨園,那些大阿羅漢說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所以,我早死了好了,這個人生沒有什么意思了。我覺得自己這么老也不能工作了,也沒人養我?!?
釋迦牟尼佛說:“你不要跳海。你回來,我收你。”老人說:“你收我?你是誰呀?你有這個權利嗎?”釋迦牟尼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那些人都是我的徒弟。我答應了,他們都不會反對的,你就跟著我回來吧!”老人本來哭哭咧咧的,這時破涕為笑了,說:“哦!那我這回還有點出路,還有一點辦法。”
回到祇樹給孤獨園,釋迦牟尼佛就為老人落發出家,當時就為他說法受戒。老人受完戒,即刻就證得初果。
醍醐灌頂
佛說,做事不要拘泥于條條框框,更不要固執成見而不知變通。世界在不停地變化,人生也在不停地改變,環境也在不斷地改變。如果不注意適時地更新自己的思維,不懂得變通,那么將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諸多不便和麻煩。
§§§第4節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自然能水到渠成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個國王,王后為他生了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公主。小公主有一頭燦爛如黃金的頭發,紅撲撲的臉龐,鑲嵌著一對碧玉般的眼睛,逢人就露出天真無邪的笑靨,可愛極了!國王視為掌上明珠,寵愛有加。
國王每天把玩著小公主,玩呀玩的,突然生起了煩惱。小公主美是很美,只是長得實在太嬌小了,伸手一握,只有一丁點兒,實在太不相稱了。于是國王便召集起滿朝的文官武將對他們說:“各位賢卿,你們之中有誰能夠讓我的小公主立刻長大的,我就犒賞他金銀珠寶,封賜他高官厚爵?!?
滿朝的文武大臣個個面面相覷,沒有人敢承諾國王的指示。國王一看,平日受自己恩寵的大臣們慵懶無能,失望至極,轉而對宮中的御醫說:“你們有沒有什么奇異的仙丹靈藥,能夠使小公主馬上長大成人的?”一群御醫看過不少疑難雜癥,懂得不少醫藥草方,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什么可以立刻長大的神仙妙方。
國王一再逼問,大臣御醫們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無言以對。國王憤怒極了,大罵道:“我平白養了你們這一群無用的東西,限你們三天之內想出辦法來,否則就把你們全部處死。”
三天的期限即將來臨,大臣御醫們眼看殺身之禍就要臨頭,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就在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大臣突然靈光一現,妙計心生。第三天,這位大臣篤定地上朝向國王稟告說:“國王!臣子知道一種人間稀有的奇珍異草,小公主如果一服用,一夜之間便能長大成人。只是這種藥生長在高寒的峻嶺之中,需要一段的歲月才能找到,在我找尋這個妙藥期間,國王必須和小公主隔離生活,絕對不能跟小公主見面,只要國王和小公主見了面,小公主縱然服用了此藥,也必將前功盡棄,吃藥也無效了。”
國王一聽,找到了能夠讓他的小公主一夜長大的藥方,高興極了,趕忙點頭說:“只要能讓我的小女兒快快長大,什么條件都依你,不見面就不見面?!?
國王于是命令賜給聰明的大臣豐富的財物珠寶,打造了一條堅固的船,讓大臣泛游四海,去尋找幫助公主立刻長大的稀世妙方。大臣雇用了一個老實可靠的奶媽來照顧尚在襁褓中的小公主,并且把小公主安置在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自己卻拿著國王給他的厚賜,云游天下,享受青山綠水的空靈靜謐。
大臣過著游山玩水的逍遙日子,一晃十二年過去了,趕回鄉間,帶著已經長得豆蔻年華的公主去見國王。國王一看到印象中還是個小嬰兒的女兒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很是欣慰歡喜,連連稱贊大臣道:“真靈驗,真是神奇呀!我的小公主終于一夜長大了!”
國王于是賞賜給大臣更多的黃金絹綢,以慰勞他的尋藥功勛。國王非常高興,大臣也得意洋洋,而全國的百姓都在竊竊譏笑國王的愚癡無知!
醍醐灌頂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能背離規律。規律是事物相互之間存在著聯系,具有明顯的重復性,預示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改變的,是自然和諧的體現。規律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在現實中,規律拒絕跳躍式的前進。做事要遵循規律,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下去,每走一步都要穩,最后自然會水到渠成。
§§§第5節為了明日不后悔,今朝做事當理智
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樹上有一個小小的巢,里面住著一只雌鴿和一只雄鴿。秋天來的時候,雄鴿就出去采集野果,然后堆放在那個小小的巢里,因為巢太小了,沒過多久就堆了滿滿一巢。
然而過了沒多久,那些野果經過太陽一曬,都縮小了,只剩下半巢。雄鴿看到只剩一半的野果,就很生氣,對雌鴿很不滿意,埋怨說:“我天天出外采集野果那么辛苦,你天天只是在家看守,怎么吃了這么多!”
雌鴿答道:“我一點果子也沒有吃呀!果實是自己減少的,難道你不知道嗎?”
雄鴿根本聽不進雌鴿的話,憤怒地說:“不是你吃了,怎么會減少呢?你不認賬,我要懲罰你!”說罷,就兇狠地把雌鴿趕跑了。
沒過幾天,下了場大雨,那些縮小的果子被雨水浸泡后,個個飽脹得又像新鮮的果子一樣,仍然是滿滿的一巢了。這時,雄鴿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雌鴿確實沒有吃秋果,是自己冤枉了它。但是,后悔有什么用呢?雄鴿再也找不到自己親愛的伴侶了。
醍醐灌頂
誤會,往往是人們在不了解,不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體諒對方,未能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可莽撞,不可斷下定論,應該三思而后行,否則容易出現難以挽回的局面。
§§§第6節只有和諧相處,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天,小沙彌和一些小朋友在做游戲,堆石頭。堆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意見不和發生了爭執,小沙彌一氣之下把石頭推倒后就走開了。
小沙彌來到了池塘邊,踢著池邊的石頭生悶氣。
老和尚看到了說:“大概又吵架了?!?
小沙彌說:“師父!為什么他們不肯聽我的?”
師父說:“你看喔!池塘里的蓮花是不是很美?”
小沙彌答道:“嗯!”
師父接著說:“那是因為有綠葉陪襯。你看空中的蝴蝶,它的翅膀有不同的色彩,飛起來才更美麗啊!而雨后的彩虹就是因為它能容納各種顏色,所以才能展現美麗的七彩霓虹?!?
小沙彌很奇怪:“可是,這跟堆石頭有什么關系呢?”
師父就笑著說:“傻孩子,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相處,要相互扶持,相互包容,才能共存共住。人雖然有思想見解上的不同,但是只有和諧相處,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沙彌突然高興地說:“哦!我懂了!所以人家說家和萬事興,也是這個意思了?!?
師父贊許地說:“對!對!對!”
醍醐灌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上。只有彼此互相體諒,互相包容,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和諧的生活環境。
§§§第7節在學問面前,知者為大
這是佛經中一個有關玄奘法師的故事。
據說,玄奘法師為了能夠深入的了解佛法的精髓意義,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后,便拜在著名的那蘭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為他的才學廣博,卻也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于是在那蘭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于是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嘆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醍醐灌頂,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